梁浩
煙臺市萊陽中心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5200
在醫(yī)院的臨床治療中,胰腺炎是一種對人體傷害較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胰腺酶發(fā)生病變導致胰腺分泌、排泄以及血液循環(huán)等發(fā)生病變,嚴重的患者還可以發(fā)生病變,導致患者罹患胰腺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胰腺炎與胰腺癌具有病情進展快、發(fā)病急以及病情嚴重等特點。在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中鑒別診斷過程中,影像學檢查可以對胰腺是否發(fā)生病變進行判斷,并決定是否實施手術治療具有重要作用[1-2]。最近幾年,影像學取得了快速發(fā)展,CT檢查技術和磁共振檢查技術逐漸普及,并有效的提高了醫(yī)院的診斷水平。根據(jù)上述內容,本文選取本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82例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探討CT檢查技術和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中鑒別診斷的價值,并進行以下闡述。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82例高度懷疑為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患者作為本次調查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都同時采取CT檢查技術以及磁共振檢查技術進行診斷,所有參與調查研究的患者排除高血壓、心臟病。精神障礙以及腦出血患者。急診原因:急性膽囊炎患者28例、急性闌尾炎患者18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7例、急性胃炎患者15例以及急性上腹痛患者114例,所有參與調查研究的患者大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88例;年齡最小時26歲,年齡最大是81歲,平均年齡是(52.3±9.89)歲。本次調查研究已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并簽署了相關的知情同意書,本次調查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方法 所有患者同時采用CT和MRI進行診斷閉: (1)CT診斷儀器采用GE LightS peed 64 層螺旋CT儀 ,先行平掃再行增強掃描。參數(shù)為120kV、300mA,準 值層厚 16mrn-lmm。螺距0.938。增強對比劑選用釓噴酸葡胺0.1mmol/kg,速 率為2.0-2.5mL/s 。從胰尾上緣向胰頭下進行掃描。(2) NRI儀器選取CESigna1.5T,選取SE序列,進行常規(guī)的T1W1與T2W1橫斷位、矢狀位以及冠狀位成像,T1W1的TR為500-1000,TE為30s,與T2W1的TR為1500-2500,TE是60ms,層厚是3mm,間隔是0矩陣為256*256[3-5]。
1.3觀察指標 將兩種不同的診斷方式的影像學表現(xiàn)進行對比,對比兩種不同診斷方式的靈敏度、準確率、陰性預測值以及陽性預測值。
2.1兩種不同診斷方式的影像學表現(xiàn)
2.1.1CT診斷
患者的胰腺體積增大,胰腺均勻強化,未見低密度液化壞死區(qū),邊緣比較毛躁,重癥患者的胰腺體積變化沒有明顯的規(guī)則,同時可見低密度的液化區(qū)或高密度的出血灶。
2.1.2磁共振診斷 輕癥的在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患者表現(xiàn)為略長的T1、T2信號邊緣不清晰;重癥患者表現(xiàn)為混雜長的T1信號以及混雜的T2 信號。
2.2兩種不同診斷方式的診斷結果對比 在參與調查的182例患者當中,有162例患者確診為胰腺炎或胰腺癌,CT檢查技術的診斷準確率是90.66%(165/182);磁共振檢查技術的診斷準確率是97.25%(177/182);CT診斷的靈敏度與陽性預測值是93.83%(152/162),磁共振檢查技術靈敏度與陽性預測值是98.77%(160/162);CT診斷的陰性預測值是65.00%(13/20),磁共振檢查技術陰性預測值是90.00%(18/20),磁共振檢查技術的靈敏度、準確率、陰性預測值以及陽性預測值要優(yōu)于CT檢查技術,且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胰腺炎是一種對人體傷害較大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胰腺酶發(fā)生病變導致胰腺分泌、排泄以及血液循環(huán)等發(fā)生病變,嚴重的患者還可以發(fā)生病變,導致患者罹患胰腺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醫(yī)院的臨床診斷中主要是利用CT檢查技術和磁共振檢查技術進行影像學診斷,眾多學者對兩種不同診斷方式的敏感性存在差異[6]。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磁共振檢查技術的靈敏度、準確率、陰性預測值以及陽性預測值要優(yōu)于CT檢查技術,且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磁共振技術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在醫(yī)院的胰腺炎性占位與癌性占位鑒別診斷中CT檢查與磁共振檢查技術都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磁共振檢查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靈敏度、準確率、陰性預測值以及陽性預測值要優(yōu)于CT檢查技術,能夠及時的發(fā)現(xiàn)病癥,并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有利于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