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健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獨樹一幟,其特點是淡雅清鮮、和醇雋永,歷來深受文人食客的喜愛和贊美。
八閩之地,人文薈萃,20世紀(jì)初以來出了不少重量級作家,如林語堂、鄭振鐸等,更有“福州三大才女”冰心、廬隱和林徽因,蜚聲文林。
鄭振鐸在溫州長大,而原籍卻是長樂,所以自稱“我是生長在溫州的福建人”。他有著濃厚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能說一口流利的福州方言。在飲食愛好方面,鄭振鐸也保留著家鄉(xiāng)的特色,請親朋好友吃飯,通常選擇閩菜館;若是在家中待客,吃的就是其母親親手烹調(diào)的福建菜。
1936年,冰心偕丈夫吳文藻取道上海,乘船前往歐美游學(xué)。鄭振鐸聞訊后,熱忱邀請他們到家里做客。冰心對此印象深刻:
我的朋友鄭振鐸先生,在他家里做了極好的福建萊,給我餞行,就在這次的席上,我會見了我所尊重而未見過的茅盾先生、胡愈之先生等。
冰心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謝家大宅,自小就隨當(dāng)軍官的父親輾轉(zhuǎn)上海、煙臺等地。不管到哪里,故鄉(xiāng)的味道總是長留在唇齒之間。
大約是1908年的一個雪夜里,小冰心幫母親將幾十本刊物一卷一卷地裝進肉松筒里,又用紅紙條將筒口封了起來,第二天寄出去。那些都是同盟會宣傳反清的刊物,冰心的幾位舅舅都是同盟會的會員,她的母親就是這樣秘密協(xié)助他們從事革命活動的。不久后,遠方來信上說:
肉松收到了,到底是家制的,美味無窮。
晚年時,冰心被下放到湖北咸寧的五七干校,在給家人寫信時,她提起一直愛吃的肉松。肉松,又稱肉絨、肉酥,是將肉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適宜保存,便于攜帶。我國的肉松生產(chǎn)始于清代的福州,發(fā)源地就在三坊七巷的光祿坊。
1924年4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負(fù)責(zé)接待的是北京講學(xué)社。該社主事之一林長民宴請?zhí)└隊枙r,專門在宣武門外的法源寺安排了一桌閩菜。據(jù)說第一道菜是極其精致的“珍珠豆腐”,這道菜以豆腐為主材,削成圓粒,形如珍珠,加入鮮貝汁烹制而成,其湯色清淡純正,豆腐潤滑鮮爽,風(fēng)味美妙絕倫。
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也全程參與了這次接待。林徽因才華橫溢,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她還是一位烹飪高手。1920年9月10日,林長民、林徽因及張君勱在郭節(jié)之寓所吃晚飯,林徽因幫廚。林長民在日記中記道,這是林徽因第一次下廚,做了豉油煮筍、紅燒雞,“皆頗精美”,“徽女廚兩試,皆有好成績”。
一生傾慕林徽因的金岳霖長期“逐林而居”,從不吝嗇對林的贊美,還常去林家蹭飯。到晚年,金岳霖仍記得林徽因炒的一盤雞丁——那是在抗戰(zhàn)時期,條件艱苦,食材、調(diào)料只能臨時湊合。林徽因做的雞丁,以荸薺、菱角為配料,突出清淡特色,盡顯閩菜風(fēng)格,金岳霖品嘗之下認(rèn)為無比好吃。
將榕城飲食描寫得令人垂涎的文章,首推郁達夫的《飲食男女在福州》。
1936年,郁達夫受邀前往福州,在福建省政府任職,一共在福州住了近三年時間。在這期間,他游遍了幽麗奇秀的武夷山水,嘗遍了琳瑯滿目的福建美食。他如數(shù)家珍般地寫海鮮、寫面食、寫茶、寫酒、寫水果,并且對閩菜的興盛作了頗有見地的分析。他說,福建菜之所以會這樣著名,首先得益于天然物產(chǎn)的富足。福建東南瀕海,西北多山,使得山珍海味“賤如泥沙”;而且地氣溫暖,土質(zhì)腴厚,鮮蔬野菜四季不斷,隨處皆可培植,隨時皆可采擷。其次,外地來閩的游宦營商者為數(shù)眾多,這大大促成了閩菜和其他菜系的交流與融合。
福州的海產(chǎn)多種多樣,郁達夫特別稱道福建長樂產(chǎn)的蚌肉與海濱一帶產(chǎn)的牡蠣。他說:
色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
又慶幸自己“紅燒白煮,吃盡了幾百個蚌??偹阋彩谴松暮琅e”。他認(rèn)為福建產(chǎn)的牡蠣比江浙產(chǎn)的更為“肥嫩清潔”,“價錢的廉,味道的鮮,比到東坡在嶺南所貪食的蠔,當(dāng)然只會得超過”,并以幽默的口氣說:
可惜蘇公不曾到閩南去謫居,否則,陽羨之田可以不買,蘇氏子孫,或?qū)⒂涝⒃谌蕉?,也說不定。
梁實秋一樣對福建的海鮮贊不絕口,認(rèn)為“閩人善治海鮮當(dāng)推獨步”。他以炒蝦仁為例,說這道菜做得最好的是福建館子:
記得北平西長安街的忠信堂是北平唯一的有規(guī)模的閩菜館,做出來的清炒蝦仁不加任何配料,滿滿一盤蝦仁,鮮明透亮,而且軟中帶脆。
梁實秋閱歷豐富,可謂見多“食”廣,然而也不免存在一些盲區(qū),比如閩菜中的代表作佛跳墻。梁實秋撰文道:
佛跳墻的名字好怪。何物美味竟能引得我佛失去定力跳過墻去品嘗?我來臺灣以前沒聽說過這一道菜。
梁實秋生于1903年,1949年去臺灣時,已是人到中年。直到某一天,朋友唐嗣堯宴請梁實秋夫婦,并說某家餐館的佛跳墻值得一嘗,于是欣然前往。唐嗣堯的推薦果然并非虛夸,梁實秋這樣描述那天的佛跳墻:
小罐上桌,揭開罐蓋熱氣騰騰,肉香觸鼻……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