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與同類之間很少會互相喵喵叫,但它們會對人這樣叫。這是為什么?
在近1萬年前,人類尚未馴化出家貓來,那時的貓很少會近距離地遇到自己的同類,它們之間無需用聲音來交流,而是通過嗅覺辨別它們用身體摩擦樹木等物體或在這些物體上撒尿留下的氣味來傳遞信息。但人類的嗅覺遠遠不如貓科動物那么靈敏,也不會允許家貓在家里到處亂撒尿。因此,從貓與人類接觸以來,貓慢慢地學會了通過叫聲得到它們想要的東西,喵喵叫就成了它們與人類交流的方式。許多貓咪甚至可以發(fā)出一整套叫聲,以表達不同的需求和感受,或引起人類不同的反應。例如:貓咪可能會向主人發(fā)出顫音以示問候;也可能會發(fā)出“吱吱”聲以示要求外出;或者用響亮的“喵喵”叫聲來索取食物。此外,家貓叫的頻率比野貓高得多,而且只對著人叫(野貓叫則不分對象),這說明家貓或許已把叫聲發(fā)展成了一種專門針對主人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