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奇
英國格拉斯哥藝術學院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提到:“原則上,一件藝術品總是可以復制的。人造物品總是可以被人類模仿的。復制品是由學生在實踐他們的工藝,由大師傳播他們的作品,最后,由第三方追求收益。然而,對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卻代表著某種新的東西[1]。”機械復制藝術取代傳統(tǒng)藝術最重要的部分是“靈韻”(aura)和崇拜價值的喪失。然而,這種損失不能被完全批評。對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所帶來的是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藝術創(chuàng)作從貴族的狹窄籠子里釋放出來,進入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生活視野,從而產生了大眾藝術。大眾藝術也是另一種藝術形式[2]。
“建筑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偉大的奇跡和最古老的藝術之一”[3],建筑也屬于藝術。
本雅明提到的復制藝術與傳統(tǒng)藝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靈韻與崇拜價值的喪失。在我看來起初的傳統(tǒng)藝術品是鮮活的,雖然在生產速度上跟不上受眾的接受速度,不過藝術品本身是獨特的,是擁有原真性的。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8.35人[4]。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的土地可利用率遠遠跟不上人口的快速增長,所以中國居民住在高層公寓里是很常見的[5]。
人口密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鄉(xiāng)居住模式。尤其體現在我國東南地區(qū)的濱海城市深圳。深圳人口約為1343.88萬人,面積約為1997.4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000-6000人每平方公里[6]。住房短缺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因此,深圳建筑只能向高空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完全個性化的住宅建筑是具有極高挑戰(zhàn)性的,所以,需要通過標準化的部分統(tǒng)一與“復制”化的建造模式高效解決住房短缺問題。
(1) 從城市規(guī)劃角度進行闡釋
從城市規(guī)劃來看,城市中有不同的街道,街道中又有不同的社區(qū),社區(qū)中是由一個個不同的小區(qū)組成而來的。小區(qū)的布局是非常相似的,每個小區(qū)都有標準的基礎設施,如游泳池、花園、社區(qū)中心等[7、8]。這是一種“復制”。
(2) 從建筑外立面進行闡釋
從外立面可以看出大部分住宅建筑為規(guī)矩的幾何形狀,以長方體為主要的建筑形狀。在公寓的陽臺上向外望見的很多建筑都很相似(見圖1圈出的兩個不同的社區(qū),有著相似的窗戶布局和相似的建筑形狀)。
圖1 此照片拍攝于公寓的陽臺上
正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A City of Towers中所描繪的那樣,他提出了對未來城市的設想:在那里,地面是完全綠色的,天空是一個巨大的平板高層建筑,一個平屋頂[9]?!?0世紀的城市就像一個派(pie),而新世紀的城市更像一個插滿蠟燭的生日蛋糕”[10],蠟燭都是相似的,只需要快速“復制”。
圖2 勒·柯布西耶的速寫
(3) 從內、外部結構進行闡釋
內部和外部結構是建筑“復制”最明顯突出的方面。在深圳,為了促進城市的發(fā)展,特別重視人才的引進。因此,越來越多的保障性住房出現在深圳[11]。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標準(試行)》(2010年4月)中條例5.1.3規(guī)定:多層、高層住宅層高應控制在2.8米。條例5.2.1和5.2.2規(guī)定:保障性住房戶型按照房型分為四類:A類為一個或兩個居住空間模式,面積約35m2;B類為三個居住空間模式,面積約50m2;C類為三個居住空間模式(并考慮可改造為四個居住空間的設計),面積約65m2;D類為四個居住空間模式,面積約80m2。條例5.2.3規(guī)定:新建住房不少于80%的戶型應選用標準戶型,20%以下的戶型可以根據項目用地情況,在滿足本標準相應指標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設計[12]。從圖中可以看出,政府為住宅建筑的空間功能和最小使用面積制定了標準。只能在結構上改變或設計家庭內部的部分非承重墻。條例5.3.3規(guī)定:各類戶型的功能房間建筑面積宜滿足下表1的要求:表1,A、B、C、D戶型功能面積分配。
表1 家庭功能分配圖[13]
站在公寓陽臺上可以看到上圖(圖3)中的公寓每一欄的窗戶都是基本相同的,有相同大小的陽臺,相同數量的窗戶和相似的布局??梢宰⒁獾綀D3中有兩種類型的陽臺,一種是大戶型陽臺,使用白色的外立面,另一種較小戶型陽臺使用黃色的外立面,這兩種戶型是有一定區(qū)別的。但其余的樓層將根據這兩種戶型進行“復制”化建造與設計。
圖3 此照片拍攝于公寓的陽臺上
該建筑32層,每層有7種不同戶型的住宅,一棟建筑將有210戶(首層與頂層為公共區(qū)),在公寓的電梯間可以見到公寓每層的房間布局圖,見圖4 。確切地說,除基礎的7種不同戶型,其余戶型都是通過建筑的“復制”。
圖4 此照片拍攝于公寓的電梯間
正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理論:機械復制藝術取代傳統(tǒng)藝術最重要的部分是“靈韻”(aura)和崇拜價值的喪失?!办`韻”(aura)來自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的那一刻,包括氛圍、情緒等。但是藝術作品一旦被復制,就不會受到氛圍和情感的影響[14]。
但這種建筑“復制”并不是完全模仿原本的建筑再建造一個一摸一樣的復制品,而是以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模式在人口較多的城市來進行住宅建筑的建造與管理。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理論,機械復制藝術可以產生的大眾藝術(mass art)可以被更多人接受,因為他重視藝術作品的展覽價值[15]。深圳是一個高發(fā)展和多人口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建筑的“復制”化體現了它的展示價值,這意味著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住宅建筑模式大大推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帶來了許多優(yōu)點,如建造成本降低、施工周期變短、便于管理、高效解決住房供給高需求的問題、提高視覺統(tǒng)一性,等等[16]。同時,隨著整體設計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對于住宅建筑的設計也有了質一樣的飛躍,住宅建筑在外立面的設計和內部結構的處理上都更加創(chuàng)新化、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