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 (湖南 衡陽 421001)
內容提要: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腔鏡器械在手術中的應用頻率越來越高,而為了保證手術腔鏡器械的使用效率及安全性,并延長其使用壽命,醫(yī)院必須對腔鏡器械加強維護保養(yǎng)與管理。文章主要從清洗、保養(yǎng)和消毒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分析手術腔鏡器械的維護保養(yǎng),并提出了相關管理對策,以避免因手術腔鏡器械問題而引發(fā)醫(yī)療事故。
微創(chuàng)手術已成為現階段臨床手術的發(fā)展新方向,這也就使得腔鏡器械廣泛應用到外科手術中[1]。腔鏡器械屬于精密器械,其活動的關節(jié)較多,且結構復雜,腔隙狹小細長,極易出現引出污染區(qū)的情況[2]。然而,在腔鏡器械使用后,其維護保養(yǎng)和管理直接關系到其后期的使用安全性和壽命。但由于腔鏡器械的特殊性,其維護保養(yǎng)和管理與一般手術器械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且對管理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及管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手術腔鏡器械的維護保護和管理質量是現階段各醫(yī)院所關注的重點問題。對此,本文從手術腔鏡器械的維護保養(yǎng)整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分析,并從完善管理制度、設置專職管理和加強使用、管理人員培訓等方面來全面提升管理質量,以提高手術腔鏡器械的效率及安全性。
在手術腔鏡器械使用后,清洗是維護保養(yǎng)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的會直接關系到器械的正常功能維持[3]。清洗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預洗、超聲波清洗、精洗和干燥四個步驟。①預洗。將腔鏡器械進行拆卸,并用流動水沖洗,以去除表面污漬。針對有凝固性污漬,需采用毛刷將污漬刷凈;針對有頑固性污漬,需進行后期浸泡處理;針對縫隙多的器械,需采用專用清洗針頭挑凈污漬。在清洗器械腔體時,需使用負壓吸引器進行沖洗;清洗分離鉗和止血鉗時,需使用毛刷仔細、全面清洗。在預洗環(huán)節(jié)中,禁止使用含酸、堿清洗液。②超聲波清洗。預洗完成后,將器械浸泡于1:100的裝有多酶液的超聲清洗機中,浸泡時間為20min。在浸泡過程中,工作人員要保證器械與多酶液充分接觸,以確保器械上的殘留有機物、蛋白質徹底分解。針對有頑固污漬的器械、長腔管器械,需使用高壓水槍進行沖洗。在配置超聲波清洗藥水時,需根據器械選擇合理的比例,以確保器械腔內、活動關節(jié)軸承等部位的清洗質量。③精洗。完成超聲波清洗后,需使用高壓水槍對器械進行再次沖洗,針對長管腔、軸關節(jié)等部位,需使用專門器械刷進行刷洗。在精洗過程中,毛刷和高壓水槍可反復交替使用,以最大程度上確保器械的清洗質量。精洗完成后,工作人員對器械進行仔細觀察,若依舊存在殘留,需進行再次清洗;若發(fā)現器械存在破損情況,需進行詳細記錄。④干燥。清洗結束后,使用軟擦布吸干器械表面上的水分,并使用高壓氣槍吹干。針對管腔部位,可使用95%乙醇進行干燥。干燥完成后將器械放回專門的器械傳遞柜中,傳到檢查包裝區(qū)。
器械到了檢查包裝區(qū)后需對器械進行及時的保養(yǎng),保養(yǎng)環(huán)節(jié)是保證器械功能良好,延長其使用壽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①用醫(yī)學消毒巾擦拭器械的表面,確保附著的灰塵徹底去除后,使用干棉布將器械擦拭至干燥。在這一過程中,工作人員需仔細檢查器械各方面是否存在破損情況。檢查器械的絕緣層是否有破損,長的電源線、管腔是否有扭曲、打折情況,尤其是攝像頭的近端連接線,以避免因設備線路的扭曲、打折影響顯示器的清晰度。對于傳導系統(tǒng)的導光纖維束,必須輕拿輕放,在使用后需將線束有序地盤好,盤繞的直徑要>10cm。②檢查導光纖維是否完整,工作人員將兩端拿起,其中一端對光原照射,在另一端上下移動大拇指,若看見另一端存在數個小黑點,則說明纖維存在折斷情況;若纖維截面發(fā)黑,則說明需更換導光纖維。此時工作人員需及時聯系維修人員進行維修。③檢查器械的軸關節(jié),仔細檢查關節(jié)是否完好無損,螺絲是否松動以及尖端合攏情況。針對僵硬的軸關節(jié),工作人員可將專用潤滑油滴于關節(jié)處,并反復活動關節(jié),以提高關節(jié)活動順暢性。同時,仔細檢查穿刺鞘、密封帽等是否存在開裂、老化的情況,若存在需進行更換,以避免漏氣情況。④在手術腔鏡器械清洗完成后,工作人員需將其單獨放置,針對銳利、鏡頭等部位,需加設保護套,以避免碰撞而破損銳利部位的銳利性以及鏡頭的清晰度。在移動、拿放手術腔鏡器械時,需注意細小部件,以避免部件意外墜落、遺漏等情況。
滅菌環(huán)節(jié)是保證手術腔鏡器械安全使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該環(huán)節(jié)中,工作人員必須保證手術腔鏡器械的滅菌合格[4]。從現階段來看,低溫等離子滅菌是手術腔鏡器械消毒的主要方案。滅菌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60%過氧化氫、紙塑包裝袋、無紡布、化學指示膠帶、化學指示卡、生物指示劑等。在滅菌過程中,將腔鏡器械拆卸到最小化,對各個部件徹底清洗后,使用低溫等離子滅菌器進行滅菌,滅菌模式為標準滅菌、增強滅菌,通常情況下,標準滅菌程度所需時間為40min,增強滅菌所需時間為55min。每一個滅菌過程均由程序自動控制。工作人員要先將電源打開,并按開門鍵,將器械放入滅菌艙中,在滅菌過程中,要仔細檢查60%過氧化氫的儲存量,但少于滅菌劑量時,工作人員需及時添加。當滅菌艙內溫度達50℃左右時,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使設備啟動滅菌程度。在滅菌結束后,關閉低溫等離子滅菌器電源,并詳細記錄好滅菌工作參數。
管理制度是手術腔鏡器械獲得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醫(yī)院需積極完善手術腔鏡器械的管理制度,并要求管理人員嚴格落實、執(zhí)行,以確保管理質量[5]。①建立器械管理檔案。根據不同的器械建立相對應的管理檔案,主要記錄器械的清洗、保養(yǎng)、消毒、存放、使用情況等信息。器械清洗和消毒的負責人,需在檔案中詳細記錄清洗過程中是否存在破損、消毒效果。手術前領取器械的使用人員,需詳細記錄領取時間和回收時間。以在發(fā)現問題時,能有據可查,從而做到誰操作、誰使用誰負責,實現切實的動態(tài)管理。②制定器械檢查制度。管理人員需對器械進行周期性檢查,加強對器械的各個部位進行檢查,若發(fā)現異常情況,需立即進行維護、維修,以確保器械的功能良好。在檢查完成后,將檢查信息、維護及維修信息等詳細記錄到檢查記錄表中,以方便查閱。針對檢查過程中發(fā)現器械出現破損、老化等情況,需立即上報科室進行及時地更換,同時要分析破損與老化的原因,并根據原因強化管理。
設置專職管理,能對手術腔鏡器械進行嚴格管理,保證器械的管理質量。腔鏡器械的價格較為昂貴,且各個部件精細,必須要由一名專業(yè)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護理人員進行管理。專職護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由于器械的種類繁多,因此要使用專門器械柜對器械進行分類放置,配套設備要置于多層臺車上儲存,以便于器械的拿取、檢查。同時,專職護理人員需對器械定期檢查,及時檢修故障,以確保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在器械存放中,要選擇多層不銹鋼金屬架,以避免存儲架生銹而影響器械的性能;對不同類型的器械需做好相應標識,將器械的名稱、數目標注在每一層卡片上,以便于查看,減少碰撞的情況發(fā)生。在放置器械時,禁止堆積、扭曲放置,避免器械重疊受壓引起器械變性,針對管腔部件,需進行有序纏繞,禁止交叉、打結情況。
使用人員和管理人員對手術腔鏡器械的認識是提高維護保養(yǎng)及管理質量的關鍵。因此,需定期對相關使用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首先,組織使用人員和管理人員參加手術腔鏡器械培訓講座,培訓內容包括手術腔鏡器械的原理、性能、使用方法、維護保養(yǎng)措施及管理技巧等,讓使用人員能規(guī)范器械操作流程,管理人員能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時在培訓過程中貫徹“愛護器械,人人有責”理念,以提高其共同維護器械意識。針對手術護理人員,需加強對其各類器械使用技巧的培訓,在手術過程中對醫(yī)師不正確使用器械進行及時糾正,同時及時擦拭器械血跡,并將器械分類放置,便于后續(xù)回收清洗消毒。
總而言之,手術腔鏡器械的維護和管理與手術的順利進行有著直接關系。在清洗過程中應提高腔鏡器械的清洗效率,并積極維護,以減少器械損傷;同時要注重腔隙部位的清洗與消毒,以保證器械的使用安全性。在管理中,應積極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并設置專人管理,定期開展腔鏡器械相關知識培訓,以提高使用人員與管理人員對腔鏡器械的維護意識,從而延長腔鏡器械的使用壽命,并降低院內感染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