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摘要】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南京廣電集團與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聯合制作了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該廣播劇以從現實關照歷史的視角、碎片化的傳播手段,鑄造了新時代的信仰高地。
【關鍵詞】建黨百年? 廣播劇? 雨花英烈
【中圖分類號】G222? ? ?【文獻標識碼】A
戲劇大師曹禺先生曾說:“廣播劇的藝術家們給聽眾留下了廣闊的天地,使聽眾參與了創(chuàng)作。閉目靜聽,一切人物生活的無窮變幻,憑借神奇的語言和音樂,你不覺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奧妙的世界中?!睆V播劇靠聲音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利用聽覺渲染意境。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的聲音傳播擁有了更多應用場景,也為主旋律宣傳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和手段。2021年6月,南京廣電集團創(chuàng)作的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充分運用聲音的魅力,向受眾宣傳了南京雨花英烈的英勇事跡,傳承了南京的紅色城市底色。
一、承擔使命,再現歷史,打造紅色文化
紅色文化內蘊人、物、事、魂,唯有將四者展現好,使紅色文化與時代合拍,符合大眾心理訴求,才能更好地用紅色文化之精神滋養(yǎng)大眾。文化對人們個體價值觀的塑造,往往不是“疾風驟雨”式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應在傳播中將文化內涵的精神力量逐漸轉化為個體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在今天,想要讓大眾感知風云變幻的革命年代,需要還原歷史場景,更需要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一大批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為了民族解放、民主自由英勇奮斗,犧牲在南京雨花臺的烈士僅留下姓名的就有1519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緬懷先烈,寄托哀思,繼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黨和政府決定在這里興建烈士陵園。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時深刻指出:“他們的事跡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雹倌暇V電集團作為南京地方主流媒體,充分用好用活當地豐富的黨史資源,使之成為激勵人民群眾不斷開拓前進的強大的精神力量。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南京廣電集團聯合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創(chuàng)作出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廣播劇通過塑造一個個雨花英烈的個人形象,書寫出英雄群譜,展現出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英勇犧牲與不懈努力。廣播劇以創(chuàng)新的傳播方式,弘揚雨花臺英烈精神,發(fā)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鑄造了新時代的信仰高地。
二、尋找歷史與現實相通的共鳴點,做到共情傳播
在紛繁的現實和浩瀚的經驗中認知和把握社會的內在結構、歷史的運動方向,譜寫新時代新征程的新史詩,是中國文藝的神圣使命。②對于南京這座城市,不忘歷史,緬懷先烈,一直是城市精神之一。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沉重、壓抑的整體氛圍相比,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不僅是一處革命圣地、歷史遺址,也是南京市民經常散步而至的城市公園。雨花臺烈士陵園紀念館內陳列著英雄們的遺跡、遺物,記錄著當年那血雨腥風的歲月,而紀念館外則是市民徜徉漫步的綠地公園?!读一鸱既A——雨花英烈傳》主創(chuàng)人員在構思英烈的故事時,將雨花臺英烈精神與今天的幸福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告訴人們,沒有英雄們昔日的奮斗和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和平和幸福。
多年來,圍繞雨花臺英烈事跡而創(chuàng)作的話劇、音樂劇、交響組歌不勝枚舉,它們大多聚焦烈士犧牲時期的故事,而《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則另辟蹊徑,選擇了以現實關照歷史的獨特視角,讓烈士的精神照亮我們今天的生活。主創(chuàng)團隊深挖歷史細節(jié)發(fā)現,犧牲在雨花臺的英烈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不到30歲,最年輕的僅有16歲,他們既是革命戰(zhàn)士,也是父親母親,是丈夫妻子,是兒子女兒,今天的普通人感受到的親情、愛情、友情,也曾是他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們在大義凜然、舍生取義的時候,內心又何嘗沒有和我們一樣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
1927年至1949年,成千上萬的英烈犧牲在雨花臺,留存到今天的大多只有名字和黑白照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之《你是哥哥我是弟》中楊斌烈士的故事就是因一張照片而展開的?!赌闶歉绺缥沂堑堋匪囆g再現了烈士楊斌犧牲35年后,因為一張黑白照片而被弟弟認出來的真實故事。孫津川烈士的事跡在《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中占三集,其中,他在獄中斗爭和英勇就義的事跡只占了不到一集的篇幅,而其余部分則著重講述了烈士和母親、妻子以及兩個孩子的生活瑣事與情感互動。而正是這些似乎與烈士革命事跡無關的內容,支撐起了一個個革命者豐滿生動感人的形象,讓烈士成為有血有肉、可觸可感的“大寫”的人。
這些故事不僅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素材,更見證了信仰的崇高力量,寫就了人間真情;不僅講述了過去的故事,更激勵著今天的我們。③在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團隊就是這樣通過尋找英烈故事和當下生活的關聯點,營造“歷史不遙遠,英烈在身邊”的親切感和共鳴感。
三、融媒傳播,打造“小而美”的傳播樣態(tài)
碎片化傳播適應當代人的媒介消費習慣,即便是宏大宣傳主題也可以尋找小切口、使用微內容傳播,因此,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創(chuàng)作初期,主創(chuàng)人員就確立了做微劇的思路。每集8~10分鐘的小體量、總共100 集的規(guī)模,充分體現了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碎片化的傳播特征。為了便于碎片化傳播,主創(chuàng)團隊沒有選擇具有連貫性的歷史時間線為主軸,也沒有依據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展陳順序,而是策劃了突出英烈精神世界的五個篇章——浩氣長存篇、錚骨柔情篇、熱血青春篇、巾幗英雄篇、隱蔽戰(zhàn)線篇。浩氣長存篇重點圍繞各時期重要代表人物,重點深挖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熱血青春篇表現了年輕烈士們的青春熱血、年華早逝,以引起青年學生群體的共鳴;巾幗英雄篇則相對集中地介紹雨花臺犧牲的那些女烈士們;隱蔽戰(zhàn)線篇主要圍繞戰(zhàn)斗在隱蔽戰(zhàn)線的我黨地下工作者展開;錚骨柔情篇則圍繞烈士和他們的親屬之間的親情故事展開,那一封封家書、一件件留給家人的遺物,都成為引發(fā)情感共鳴的觸發(fā)點。五大篇章相對獨立,既重點關照與此類主題相關的目標受眾,又合為整體,共同塑造出雨花臺英烈的故事合集。
微劇創(chuàng)作在于見微知著、微言大義,于細微處見真章。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生動而又完整的敘事,塑造鮮活人物,營造矛盾沖突,同時抒發(fā)出濃烈的情感,每一集都在考驗著主創(chuàng)者的實力,《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主創(chuàng)團隊在每一集的創(chuàng)作和錄制中,都把其作為獨一無二的文本去創(chuàng)作,力爭每一處都發(fā)揮出推動劇情、烘托情感的力量。導演與制作團隊時常對劇集當中的一個音效、一段音樂、一句配音進行反復的交流,與作家、編劇、史料專家對每一段文字的出處、每一個細節(jié)的展現認真討論、打磨,最終順利完成了一百集的創(chuàng)制工作。該廣播劇被中宣部和國家廣電總局列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yōu)秀廣播劇展播活動”重點推薦劇目。2021年6月23日起,該劇在南京、貴陽、南寧等多家省會城市的廣播電臺播出,并先后在學習強國、喜馬拉雅、蜻蜓、網易云等各大網絡平臺上線,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新老媒體融合,雨花臺英烈的故事被更廣泛地傳播。
四、結語
百集廣播劇《烈火芳華——雨花英烈傳》注重歷史與現實的關照、交融,讓紅色文化在年輕人心中扎根,從年輕人的視角、思維方式和核心關切去理解和演繹紅色歷史,集點成線、由線到面,將烈士們的人生軌跡與精神世界較為豐富、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受眾面前。這樣的英烈故事顯然更有感染力,也更有說服力和認同感。
注釋
①孫敏、魏曉敏:《雨花英烈,用信仰照亮未來》,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402/c85037-31008933.html.
②鐵凝:《以史明志,吹響新征程的嘹亮號角》,《求是》,2021年第12期。
③王瑩:《劇中聽黨史 感受百年征程的苦難輝煌》,《中國廣播》,2021年第7期。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本文編輯: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