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潮俊,江樹連,陳 斌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安徽 合肥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合肥230031)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CS)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頸型(軸性痛)、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6型,目前只有頸型、神經根型和脊髓型頸椎病有明確定義和診治指南。隨著現(xiàn)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發(fā)病率不斷升高,且呈年輕化、職業(yè)化趨勢[1]。非手術治療是該病首選方式[2]。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早期表現(xiàn),從中醫(yī)角度辨證看,風寒濕痹證最為常見。筆者在跟師門診中發(fā)現(xiàn),采用項痹湯聯(lián)合理筋手法治療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治療的60例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2~55歲,平均(33.86±6.33)歲;平均病程(19.20±3.23)個月。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0~50歲,平均(33.26±5.52)歲;平均病程(18.33±7.64)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3]制定。有慢性勞損史和長期低頭伏案史;枕頸部痛,頸椎活動受限,可伴有整個肩背部疼痛發(fā)僵;頸肌及肩背部肌肉僵硬,頸后部有明確壓痛點和低頭疼痛加重提示為肌肉筋膜源性,仰頭或轉頭頸后部疼痛加重提示椎間盤源性,枕頸部、耳后疼痛提示上頸椎疾病,轉頭受限提示寰樞關節(jié)疾病,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叩頂試驗均為陰性;頸椎X線片檢查示頸椎生理弧度輕度改變,頸椎MRI檢查示頸椎輕度退行性改變。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風寒濕型頸椎病辨證標準[4]。癥見頸背部強痛,活動稍受限,肢體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遇寒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依從性良好,無精神異?;蛞庾R障礙;首次就診,病程中未接受其他任何治療;年齡18~55歲;患者自愿參與試驗,簽訂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確診為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患者;既往有頸部外傷史和頸椎手術史、腫瘤史,夜間疼痛比較明顯,頸椎制動不能緩解的患者;合并有感染、骨與關節(jié)結核、骨髓炎、化膿性骨關節(jié)炎等;合并心腦血管系統(tǒng)嚴重病變、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備孕、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對藥物過敏者。
2.1 對照組 給予芬必得膠囊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規(guī)格:300 mg/片)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飯后0.5 h服用,治療2周。
2.2 觀察組 給予項痹湯內服聯(lián)合理筋手法治療。①項痹湯處方:葛根30 g,桂枝、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片、生姜各10 g,淡附片6 g(先煎),大棗5枚。隨證加減:肝腎虧虛者加熟地黃、杜仲;氣虛血滯者加當歸;肝郁氣滯者加郁金;瘀血凝滯者加血竭。以上藥物均為顆粒劑,沖服,每日2次,飯后0.5 h服用。②理筋手法:患者取端坐位,術者立于其背后,囑患者放松頸部,雙眼平視前方,用小魚際揉法、拿法放松頸肩部肌肉;然后用大拇指依次按揉肩胛提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岡上肌起止點,再沿枕上線依次點按,放松帽狀腱膜和枕下肌群,強調滲透力,同時讓患者配合做頭部屈伸運動,每周1次,每次約10 min。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分值0~10分,讓患者根據疼痛程度在10 cm長度的標尺上標出相應的分數,疼痛程度與分值呈正相關。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治愈:癥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癥狀消失,但勞累、受涼等外因影響下頸部可出現(xiàn)不適感,但不影響工作、生活;好轉: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觀察組 30 6.25±0.69 2.15±0.75△▲對照組 30 6.25±0.60 2.61±0.90△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28/30),高于對照組的60.0%(18/30)(P<0.05)。見表2。
表2 兩組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近年來,由于現(xiàn)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長期使用電腦、手機姿勢不良等,導致頸椎病的發(fā)病人數逐漸增加,且呈年輕化、職業(yè)化趨勢[5]。其中,頸型頸椎病作為各類型頸椎病發(fā)病的前期,是治療頸椎病和預防進展的最佳時機[6]。多數學者認為頸型頸椎病有竇椎神經參與,纖維環(huán)表面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周圍的神經起重要作用。該病臨床表現(xiàn)為頸肩部酸脹不適,伴有頸部活動受限,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治療。在治療方面,中藥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小。王勇[7]采用口服葛根湯治療5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效果顯著。
頸椎病屬中醫(yī)“項痹”“痹證”“項強”等范疇。宋·嚴用和《濟生方·痹》曰“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傷寒論》曰:“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鳖^項強痛,沿足太陽膀胱經出現(xiàn)強痛,多因風、寒、濕邪侵襲,同時體質虛弱,衛(wèi)外不固,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于濡養(yǎng)所致。項痹湯化裁于桂枝加葛根湯,方中葛根為君藥,取其生津解肌之效;桂枝味辛甘、性溫,可溫通經脈,是治療風濕痹痛的主要藥物,與葛根配伍應用,可發(fā)揮舒筋通絡、解肌緩急的功效;香附善走氣分,延胡索善走血分,兩藥相伍共奏行氣止痛之效;用少量淡附片取其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效;大棗、生姜可健脾和胃;白芍與甘草片聯(lián)用,可滋陰化津。諸藥合用,共奏解肌發(fā)表、生津舒筋、行氣止痛功效。藥理學研究表明,桂枝加葛根湯能改善機體局部和全身血流灌注,發(fā)揮降壓、消炎、鎮(zhèn)痛作用[8-9]。此外,頸型頸椎病患者病情嚴重時常有“背蓋子”的感覺,加之工作或社會關系不協(xié)調,日久會出現(xiàn)焦慮、心煩、失眠等癥狀,在臨床辨證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配伍養(yǎng)心安神、疏肝理氣的藥物以調暢氣機,可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理筋手法屬于中醫(yī)骨傷科手法,主要通過指力的滲透力,減輕軟組織炎癥,促進氣血流動,達到舒筋通絡、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項痹湯聯(lián)合理筋手法治療風寒濕痹型頸型頸椎病,可改善患者的頸部癥狀,緩解疼痛,值得臨床借鑒。由于本研究抽取的樣本量較小,并未對遠期治療效果做進一步研究,可能使結論不夠準確,此外,未對評價頸椎功能相關指標進行研究,以后應在上述方面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