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君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教授
賓一帆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碩士在讀
1.1.1 視力衰退
視力衰退表現(xiàn)為對色彩分辨能力降低,對光亮的適應能力下降,對光線明暗變化的適應時間變長,弱光環(huán)境下對物體的識別能力降低和對強光更加敏感等。
1.1.2 眼部疾病
老年人的眼部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一些疾病的并發(fā)癥會使發(fā)病幾率明顯增加,青光眼、白內障、眼底出血、黃斑變性和夜盲等是老年人常見的眼部疾病。
1.2.1 安全感下降
老年人的各項器官和感官機能在不斷衰退,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對居住環(huán)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較為敏感,對意外或突發(fā)疾病的擔心等都是自身安全感下降的主要表現(xiàn)。
1.2.2 適應能力減弱
生理上對環(huán)境的適應力減弱也反映在心理狀態(tài)上。對舊環(huán)境有依賴心理,不愿意或是害怕適應新環(huán)境,外出活動減少,記憶力衰退等都會使老年人的適應能力不斷減弱。
1.2.3 孤獨感和空虛感
家庭居住模式的改變、伴侶的離世、社會交往的減少、從外界獲取的信息不足和生活方式單調等因素都會使老年人產生消極抑郁的負面情緒,感到孤獨和空虛。
1.2.4 失落感和自卑感
退休前老年人是家中的經濟來源,退休后與子女主導關系上發(fā)生轉變,社會角色、社會關系和收入水平等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所形成的落差使老年人的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失落感。同時,老年人也會因為自理能力的下降而常常需要被人照顧,感到自己“無用”,滋生出自卑的心理。
安全標準無論是在設計方案落地實施過程中還是投入使用后都是首要標準,老年人的安全感下降也要求在老年人居住空間設計中強化安全性能上的設計,提高老年人對居住環(huán)境的安全感。老年人居住空間光環(huán)境設計體現(xiàn)在安全性能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對于居住空間質量的提升,在對室內照明進行設計時,應嚴格遵守國家頒布的電器安全標準,合理設置線路,科學規(guī)劃燈具的位置[1]。具體可表現(xiàn)為,避免由于眩光、不當反射或直射人眼而造成的安全隱患、老人生理及心理的不適等情況。
健康標準是判斷老年住宅是否適宜老人居住的重要標準,針對光環(huán)境設計而言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做到“以人為本”。光環(huán)境設計要圍繞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展開。除了基本的功能,也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在運動、閱讀、交往等方面的綜合需求,滿足不同場景的照明場景,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的環(huán)境。二是滿足低碳綠色的需求,使空間本身成為一個健康的空間。使用的照明材料應符合節(jié)能減排的要求;照明設施要考慮到老年人身體狀況是動態(tài)變化的,為日后適應性的改造提前作出考慮。
老年人居住空間光環(huán)境設計的便捷標準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人在功能使用上的便捷,使居住的舒適性更強,更加適宜老年人居住;另一方面是照明設施對空間功能的優(yōu)化使空間體驗更為便捷,對空間的實用性能有所提升。
老年人起夜比較頻繁,夜間行動受限且對光線的適應能力減弱,宜在接近地面處設置夜燈,或是選用可調節(jié)亮度的燈具,避免光線過于刺眼。在廚房中除了設置在頂面中心的整體照明燈具以外,還應在操作臺和洗滌區(qū)的頂部安裝局部照明。更為重要的是應該考慮到老人的活動能力有限和分辨能力減弱,照明設施的選用要更加合理,操作面板的按鍵可以使用顏色加以區(qū)分,使其易于辨別。
日照充足。南北通透的居住空間對于居家時間長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大有裨益。老年人居住空間應盡量選擇能直接獲得日照的朝向,而南向被認為是最佳的朝向,東南向次之。同時,從老年人對居住空間的使用頻率和時長而言,各功能空間的朝向選擇中以臥室的優(yōu)先級最高,可以保證老年人充分地獲取到自然光照。
彈性空間設計主要針對空間以及人的需求變化,以所預想的空間功能、形式等各組成要素與之相適的變化及調節(jié)行為進行研究[2]。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居住需求會隨著年齡而變化,在設計老年人居住空間的布局時,應當為以后的空間更新考慮必要的彈性空間,便于在老年人需要護理或居住模式發(fā)生改變時空間布局能及時便利地進行調整。
室內空間中的管線較多,同時難以位移,管線布置不當也會給日后的空間改造帶來不便。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應以前瞻性的眼光綜合考慮,管線與設備位置需就近布置,尤其是衛(wèi)生間、廚房等空間的管線應相對集中地沿著承重墻或外墻布置,從而減少改造時的干擾。
強光和弱光的環(huán)境都不適宜對光的感知力衰退的老年人。研究表明,老年人居住的室內整體照度需要達到50 ~250 Lx,大約是成年人的1.5 倍。適合老人閱讀的照度約是成年人的2 倍,夜間行走所需的照度約是成年人的5 倍。例如,夜間的廊燈,照度在0.2 ~2 Lx 對于成年人就已足夠了,而老年人則需要提高到1 ~10 Lx。采用“多燈分散”的照明方法可以消除過多的陰影,保證室內空間每個區(qū)域都清晰可見且沒有暗區(qū),從而提升通行安全性。
從生理的角度考慮,老年人的視力有所衰退,對色彩的適應力減弱,因此中明度的色調所營造出祥和安寧的居住氛圍更受老年人的喜愛,宜采用3 000 ~4 000 K的暖光。
4.2.1 注重燈具的實用性
為了方便更換燈泡,燈具的造型宜選用簡單實用的樣式,避免過于夸張復雜的造型。采用節(jié)能燈具更迎合老年人的節(jié)儉習慣,不至于擔心耗電量大而影響正常使用,使用壽命長的燈泡也可以減少更換燈泡的次數(shù)。同時,也要考慮到一些輔助照明和備用照明,對照明需求程度較高。
4.2.2 考慮空間性質,分析使用場景
老年人室內居住空間的光源選擇要根據空間的功能和具體性質進行設計,不同的空間功能和性質決定了光源的選擇,對空間進行分析,對使用場景進行設想,對光環(huán)境設計而言十分必要。例如,餐廳或廚房的照明應使用白色燈光,不但能提供充足照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白色光源對食物菜品的顏色影響較小,便于老年人判斷菜品的衛(wèi)生狀況和生熟程度,避免食品安全隱患。同時,各功能空間之間照度應明暗過渡均勻自然,減輕老年人視覺適應能力的負擔。
4.2.3 開關點位布置順應流線,開關形式方便使用
老年人居住空間的開關位置不僅需要考慮一般健康老人,還要照顧到使用輪椅的老人使用,通常距離地面900 mm 為宜,特殊位置可以根據具體需求加裝開關。開關的形式考慮到老年人的視力或手抖,以按鍵較大、按鍵較少、帶有熒光指示提醒的開關為宜,同時,可考慮語音、觸摸、感應和發(fā)聲等形式的開關。開關的布置應設置在到達相應功能空間之前,在進入空間前便可啟動照明,照亮前行路線。
老年人的房間朝向以朝南方向最佳,溫暖和煦的陽光能夠舒緩老年人的心情。尤其是對于因行動不便而較少出門甚至長期臥床的老年人,有充足的陽光照進室內更為重要。同時,采用自然光與暖光相結合的照明,打造出柔和淡雅的光環(huán)境能夠帶給老年人踏實穩(wěn)定的感覺,更受老年人青睞。相反,冷色光的環(huán)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孤寂失落的心情。
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容易造成老年人的不安感和焦慮感,高純度、高彩度的光色也會增強老年人的心理恐懼和敏感,都不利于身心健康。但是,進行一些安全預警、信號指示、插座等特殊照明設計時,需采取具有提示和警告功能的對比強烈的燈光,以引起老人的注意。
為解決不同場景、不同生活區(qū)域的各種照明需求,可以利用智能燈光調節(jié)系統(tǒng)來控制各種照明效果。根據空間結構和老年人對光環(huán)境的要求進行場景和功能設計,考慮到多個系統(tǒng)、各個功能之間的聯(lián)動控制,打造多種模式的照明效果,并依據老人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動態(tài)靈活照明,如會客模式、睡眠模式、起夜模式、娛樂模式、閱讀模式和意外模式等。
利用感光智能系統(tǒng),對室內空間的光強度進行測算并收集室外氣候參數(shù),以此為基礎,計算外部環(huán)境的亮度和其進入室內的亮度,再與老人行為需求的光照亮度的理想值進行對比,從而發(fā)出指令調節(jié)室內光環(huán)境。例如,通過調節(jié)電動門窗和窗簾系統(tǒng)調節(jié)開啟程度來控制外部光照的亮度,提高老年人居住空間的照明舒適度。
隨著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和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對于居住空間光環(huán)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環(huán)境的設計從基礎照明功能逐漸發(fā)展為需要提供多場景下的照明效果和滿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需求。因此,針對老年人居住空間光環(huán)境設計,在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老年人的視覺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運用合理、科學、情感化的光環(huán)境設計手段,重視各設計要素與光的融合,以及未來的需求,從而為老年人打造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這不僅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讓他們在晚年切身感受到關懷,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