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最近,隨著一些省市出現(xiàn)散發(fā)新冠肺炎病例,各地紛紛加強了對物品和環(huán)境的新冠病毒檢測。之前是冷鏈運輸的海鮮、肉類檢測出陽性,而現(xiàn)在啤酒、乳清粉和車厘子等食品上也檢測出陽性。不少人由此擔心:檢測陽性的進口食品還能吃嗎?
在寒冬季節(jié),北方幾乎所有的物品都相當于在冷鏈運輸,車厘子這種比較昂貴的水果更是通過冷鏈運輸保鮮的。新冠病毒在低溫下能長期存活的特性,使得它能在某些環(huán)境和物品中存在相當長時間。
目前國外疫情依然嚴重,相關從業(yè)人員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些人可能不會停止工作。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從國外進來的物品,確實有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可能。
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物品上的病毒,不可能形成飛沫傳播。要形成接觸傳播,需要物品上有“活的新冠病毒”且“數量足夠”,病毒被手接觸后先黏附到手上,再接觸口腔、鼻腔和眼睛的黏膜,才會感染人。
而“檢測陽性”要容易得多。只要有病毒的片段,哪怕是少量或者是“死”的病毒片段,也能夠被檢測陽性。換句話說,如果食品檢測為陰性(排除檢測不準的情況),就不可能感染人;如果檢測為陽性,那該食品也只是滿足“具有感染性”這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而已。
從新發(fā)地疫情開始,有幾次散發(fā)疫情都起源于進口冷鏈食品或入境人員的相關場所。在這些場所中,的確可能有“高濃度活病毒”物品感染了從業(yè)人員,然后人傳人傳播開來。
但考慮到進口物品檢測的局限性——只能取樣,不能全部檢測,因此,檢測為陰性,而實際上是陽性的進口食品也可能存在。
如果“檢測陽性”的食品很容易感染人,那么相關病例應該早就出現(xiàn)了。但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在2020年12月接受采訪時曾表示:“目前并沒有發(fā)現(xiàn)因為直接食用進口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2021年1月24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聲稱,他只看概率,而買一件國外進口物品就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比遇到空難還低,“到現(xiàn)在為止一例都沒有發(fā)生”。
這些事實可以說明:即便是接觸或食用了檢測為陽性的食品,消費者被感染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不能因為自己害怕,就要求別人不吃——相關部門沒有禁止進口,就意味著他們認為通過海關進入市場的產品,不致于造成病毒傳播。愿意吃進口食品的人,同樣也可以理解。
最后,如果既想吃進口食品,又想盡量規(guī)避“萬一存在的風險”,也可以自己筑一道防線:新冠病毒在常溫下存活的時間很短,將車厘子在室溫環(huán)境下放置一兩天,即使上面有活的病毒也會死掉,也就不具有感染性了。如果想馬上吃,注意手衛(wèi)生,用流水清洗,清洗過程中不要用手去接觸眼睛、鼻子和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