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云
井岡山小學,原名毛澤東小學,始建于1951年,是當年全國唯一一所以“毛澤東”命名的小學。學校現(xiàn)有班級67個,教職工204名,在校學生3650人。
井岡山的孩子從小生長在紅土地上。井岡山小學積極開展“黨建+紅色德育”實踐活動,從育苗、護苗、壯苗三方面入手,將紅色基因融入孩子的血脈中,為每個孩子打上井岡烙印,讓根紅苗正!
育苗:播下紅色種子
在井岡山小學,有一堂很受歡迎的課——《朱德的扁擔》,這堂課走進了中央電視臺。像這樣的特色課程,學校還有很多。
為了將井岡山精神融入學校文化建設,讓孩子找尋紅色基因的密碼,學校開辟了一條紅色文化長廊,打造了一個紅色德育工作室,建設了一個紅色電子閱覽室,編寫了一系列紅色校本教材,讓紅色元素遍布校園。同時,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例如:通過紅色文化主題隊會,讓孩子追憶革命英雄事跡,感悟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通過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讓孩子緬懷革命先烈,體驗當年紅軍生活;一年一度的“快樂鳥”活動,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快樂成長。紅色德育的系列化、課程化、常態(tài)化,讓人人做到“七個一”,即:會唱一首紅歌、講一個紅色故事、背一首紅色詩詞、做一道紅色菜肴、介紹一個紅色景點、表演一個紅色劇目、參與一次紅色研學。孩子的心就像一座花園,一個念頭就是一顆種子,每顆種子都將發(fā)芽、生根,長成參天大樹。
護苗:培育紅色信仰
近年來,井岡山小學把紅色德育融入黨支部工作,創(chuàng)新開展了“黨員執(zhí)行校長”活動。學校36名黨員教師,輪流擔任一周執(zhí)行校長,扎實推進“三個一”的落實。
幫扶一名教師。黨員中的特級教師、黨員學科帶頭人與年輕教師一對一進行師徒結(jié)對,其他的黨員教師定期開展課程研討、學術交流、送教上門,全校以老帶新、以優(yōu)幫弱、以特色促全面的活動已蔚然成風。
幫扶一個班級。黨員執(zhí)行校長深入班級,從學風、思想、班干部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診斷,開設賞識教育、紅色德育、習慣養(yǎng)成等特色課程,幫助班級形成良好班風。
幫扶一個學生。針對學困生、貧困生、留守兒童進行點對點幫扶,建立幫扶對象個人成長檔案,強化跟蹤管理,對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植下紅色信仰。
開展“黨員執(zhí)行校長”活動以來,學校呈現(xiàn)出“兩增一減”的變化:教師的主人翁意識和敬業(yè)精神明顯增強,問題學生明顯減少。學校已培養(yǎng)出2名特級教師,12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50多名縣級優(yōu)秀教師,20名年輕教師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黨員執(zhí)行校長”這一做法,在開展黨日主題活動教育期間,得到了中央、省市巡回督導組的高度肯定。
壯苗:傳承紅色薪火
紅色基因從娃娃抓起。余梓洋是井岡山小學六(5)班學生,是革命烈士后代。從一年級開始,她就堅持利用節(jié)假日,在各個景點做義務宣講員,被游客們稱為“井岡山上小紅軍”。近年來,她先后獲得“江西省最美少先隊員”“全國新時代好少年”等榮譽稱號,是“宋慶齡教育基金”獲得者。
井岡山小學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培養(yǎng)更多像余梓洋這樣的小講解員,目前全校共有680余名,其中包括曾志、王佐、王次淳等革命先烈的后代。學生陳佳寧還參加了全國第七次少代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包h建+紅色德育”工作在北京八一學校、北師大實驗小學等16所國內(nèi)名校得到推廣,并組建了“紅色德育聯(lián)盟”,開展了“手拉手”活動,紅色德育之火已呈燎原之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井岡山小學連續(xù)兩屆榮獲“江西省教育系統(tǒng)先進集體”稱號?!毒畬佑?家國情懷》紅色德育案例獲評中央教科所全國40個案例之一?!包h建+紅色德育”還走進了清華園,獲得了全國思政教育專家的點贊。
(作者單位: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