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文
摘 要:通過開展榆樹2種葉甲的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試驗,結果表明:榆綠毛螢葉甲、榆黃毛螢葉甲分別在上海1年發(fā)生2~3代、2代,以成蟲越冬。0.5%苦參堿450mL、900mL、1350mL/hm2;1.8%阿維菌素、滅幼脲35mL、42mL、50mL/hm2;1%苦參堿1000倍液、25%滅幼脲1000倍液、1%阿維菌素1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倍液噴霧榆樹2種葉甲,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關鍵詞:榆樹;榆綠毛螢葉甲;榆黃毛螢葉甲:生活習性;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118-03
在上海市奉賢區(qū),榆樹是生態(tài)防護林和城市景觀林的重要組成樹種之一。榆綠毛螢葉甲(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和榆黃毛螢葉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 Motschulsky)均屬鞘翅目葉甲科[1-2],2種榆樹葉甲的成蟲、幼蟲具有單一或混合發(fā)生性、專食性、群集性,啃食幼芽、嫩葉、葉片成網眼狀,樹勢衰弱甚至整株枯死,嚴重影響榆樹的生長和景觀效果[3-5]。為了有效控制2種榆樹葉甲的發(fā)生為害,筆者于2018—2020年研究了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發(fā)生規(guī)律,并開展了幾種藥劑對2種榆樹葉甲的防效對比試驗,為生產實踐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幼蟲 從上海奉賢區(qū)綠化帶內采的幼蟲、成蟲作為蟲源。選擇上海奉賢區(qū)綠化帶固定榆樹10株,系統(tǒng)對害蟲的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和蟲口數量、幼蟲種群消長曲線和生活史表、越冬場所、越冬蟲態(tài)、越冬開始和結束時間、危害和繁殖等行為生活習性進行觀察記載。
1.1.2 供試藥劑 供試藥劑如下:0.5%苦參堿(山東奧得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0%噻蟲嗪(ck)(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1.8%阿維菌素·滅幼脲(山東濟南化工有限公司)、1.8%阿維菌素(ck)(山東省煙臺市金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氟啶脲(ck)(江蘇楊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1%苦參堿水溶劑(內蒙古中農大生化科技有限公司),25%滅幼脲(吉林省通化市農藥化學工業(yè)公司),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福建浩倫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1%阿維菌素(浙江嘉善縣微生物廠)。
1.2 試驗方法 室外測定方法:挑選2齡幼蟲,將各種農藥配制成所需要的濃度10kg,用浙江臺州市路橋永盛農業(yè)機器廠生產LS16噴霧器,噴霧于榆樹枝葉幼蟲上,每隔1d、3d、7d檢查藥效,重復3次。
1.3 藥效計算方法 相關計算公式如下: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數-施藥后蟲數)/施藥前蟲數×100;
校正防治(%)=(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生活史 從表1可以看出,上海地區(qū)榆綠毛螢葉甲1年發(fā)生2~3代,以成蟲在屋檐、墻縫、土塊下、草叢中、枯枝落葉下等處越冬。5月中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7月上旬第1代成蟲開始羽化,7月中旬為羽化高峰期,7月中旬產卵。第2代幼蟲7月下旬孵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蟲羽化。
2.2 不同藥劑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0.5%苦參堿450mL、900mL、1350mL/hm2 3種劑量藥后3、7d,中、高劑量處理的防效相當好,兩者均較450mL低劑量處理的防效好,三者之間差異均不顯著。與對照藥劑30%噻蟲嗪315mL/hm2劑量處理相比,藥后3、7d,0.5%苦參堿中、高劑量處理的防效較30%噻蟲嗪(對照藥劑)處理的防效好,差異均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0.5%苦參堿是天然植物性農藥,對人畜低毒是廣譜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作用。1.8%阿維菌素·滅幼脲為2種生物農藥復合制劑,具有激素和抗生素2類殺蟲劑的特點,且具有胃毒、觸殺功效。5%氟啶脲以胃毒作用為主,兼有較強的觸殺作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含氟、高活性擬除蟲菊酯為有效成分,擊倒速度快、殺死率高、持效期長,對已產生抗性的害蟲有著較好的防效。
從觀察結果來看:榆綠毛螢葉甲、榆黃毛螢葉甲1年分別發(fā)生2~3代、2代,均以成蟲越冬。2種榆樹葉甲成蟲具假死性,可進行震落捕殺,幼蟲群集于樹干傷癥處化蛹,可集中消滅。
針對榆綠毛螢葉甲、榆黃毛螢葉甲單一或混合發(fā)生幼蟲、成蟲,可選用0.5%苦參堿450mL、900mL、1350mL/hm2;1.8%阿維菌素·滅幼脲35mL、42mL、50mL/hm2;1%苦參堿1000倍液、25%滅幼脲1000倍液、1%阿維菌素1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倍等噴霧,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焱.上海林業(yè)病蟲[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132-134.
[2]吳時英,徐穎.城市森林病蟲害圖鑒[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131-132.
[3]呼木吉勒圖,郗雯,李娜.兩種榆樹葉甲特性及生物防治研究進展[J].內蒙古林業(yè)科技,2019,25(3):53-55.
[4]馮文全,王樹娟,趙建奇,等.榆綠毛螢葉甲生物學特性觀察及防治方法[J].內蒙古林業(yè),2015(9):14-15.
[5]張培,吳晶,余本淵,等.我國榆樹害蟲發(fā)生及研究現狀[J].江蘇林業(yè)科技,2014,41(1):46-4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