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姍,陳今朝,向 偉
(長江師范學院 現(xiàn)代農業(yè)與生物工程學院,重慶 408100)
翻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自主學習,教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來講授知識,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yè)等,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雖然翻轉課堂的價值得到了教育界的認可,但諸多學者認為,我國推行翻轉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翻轉課堂不但對教師在知識體系的把握、視頻制作技術及課堂活動設計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較高[1]。目前,翻轉課堂主要包括兩種形式: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和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MOOC是指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屬于純網絡教學模式。在世界MOOC建設的浪潮中,中國的MOOC建設從2013年起全面啟動,取得了高速的發(fā)展。然而,MOOC教學課程完成率不到5%,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缺乏有效互動,學生的學習存在感較低、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較為顯著[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了SPOC的教學模式是對MOOC的發(fā)展和補充,不僅彌補了MOOC在學校教學中的不足,還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通常由校內教師在開設SPOC時,挑選一門MOOC的視頻、資料、在線作業(yè)、測驗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先自行在線學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面對面的討論、答疑、實驗等,最后完成線下期末考試。通過實踐證明,SPOC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能力以及降低教學成本[3]。
目前,高校理工科類課堂教學仍以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為主,教師課堂PPT教學、學生耳聽筆記的模式仍是主流,部分教師利用雨課堂、學習通等教學App進行課堂測試、小組討論,但信息技術教學與課程的融合度不夠,學生實際獲得的小組合作學習體驗較少,發(fā)散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和精力不足,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課程學習成績普遍較低[4]。在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采用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教師隊伍的整合、教學內容及體系的優(yōu)化、在線課程的建設及使用、教學方法及手段、課程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與實施,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方式。
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SPOC式的混合教學需要更多教師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保證最佳教學運行效果,課程團隊由6名教師組建,其中,4名教師主要負責線上教學視頻的錄制、線上作業(yè)批改、線上答疑、討論區(qū)問題互動、課程資源維護等;兩名教師主要負責線下課程教學、組織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期末試卷考核。
課程組參考了最新的經典微生物學教材,重新整合了微生物學教學內容,凝練線上教學的課程體系與章節(jié)知識點,將線上視頻課程分為11個章節(jié)、53個小節(jié),每小節(jié)內容視頻時長5~8 min,并配圖與解說,最終課程組與超星公司合作錄制了近400 min的教學視頻,每個章節(jié)設置了章節(jié)測試,章節(jié)測試題主要來自考研真題,以加強線上學習的效果。
課程組在超星學習通上搭建了在線課程平臺,將教學視頻、章節(jié)PPT課件、章節(jié)測驗、相關教學資料等教學資源上傳平臺。學生通過手機學習通App,可隨時查看學習任務和學習課程內容,并通過學習通直接與教師聯(lián)系提問,學生可反復點播學習,重復進行章節(jié)測試,加強和鞏固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包括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間、章節(jié)測驗和平時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學生參與討論的情況等,獲取學生反饋的主要問題,掌握學生的線上學習進度,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重點督促落后學生加快學習進度,最終教師需要根據(jù)線上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與進度。
如何使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是混合式教學的重難點。線上教學目標和線下教學目標應相互聯(lián)系,但有區(qū)分。例如在“病毒”這一小節(jié)知識的學習中,線上教學目標主要是掌握病毒的結構,學習、領會、掌握病毒的基礎知識;線下教學目標側重于通過線下討論、學習,靈活運用病毒的基本知識,進一步思考如何解決病毒的傳播、防治相關問題,結合新冠疫情,使學生具有生物安全意識、社會責任意識。課程組還重點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開展病毒手抄報宣傳活動,調查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研討微生物與環(huán)境保護,使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觀,增強對保護生態(tài)文明重要性的認識。通過觀看731部隊相關視頻,了解細菌戰(zhàn)爭,增強對生命倫理的認識,逐步建立正確的科學觀和人類價值觀。
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設計,線上教學主要通過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內容,完成章節(jié)知識點測試,進入討論區(qū)分享學習心得等方式,完成線上教學的要求及作業(yè),取得線上課程結業(yè)證書,計入平時成績。
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先總結線上學習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對易錯問題進行講解,然后采用PPT教學,對重難點進行梳理,并提出科學問題,由一個學習小組領學,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基礎知識、研究方法、研究進展。每小節(jié)內容完成后,利用學習通進行課堂測試。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典型的微生物學理論及應用案例,使學生理解微生物學與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的聯(lián)系,了解微生物的工業(yè)應用,能將微生物知識初步運用于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
在線下課堂教學中,主要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在課程開始時,通過小組分組學習,每個小組3~4人。針對微生物的應用,教師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學生學會通過網絡進行資料收集、查閱,通過走訪、調查、了解身邊的微生物、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初步學會總結和分析問題。
由教師設計相應主題,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相互討論、查閱資料、整理結果,將討論結果提交于線上教學平臺,同時,通過課堂發(fā)言或專題匯報,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通過以上教學手段,較好地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融合,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同時還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采用了形成性考核和期末卷面考試結合的方式,課程總成績(100%)=平時成績(50%)+期末卷面成績(50%)。形成性考核即平時成績,采取5種方式,包括討論發(fā)言(10分)、線上學習考核(50分)、平時作業(yè)(20分)、課程論文(10分)、小組課題研究與匯報(10分)。討論發(fā)言主要針對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環(huán)境保護、生物安全、公共衛(wèi)生等主題,學生通過線上開展討論交流、線上學習、完成線上慕課視頻的觀看與學習,并在每個章節(jié)學習后進行章節(jié)測試。平時作業(yè)即根據(jù)課后自學內容和章節(jié)重難點知識,完成每個章節(jié)的練習題目。學生需要查閱最新資料,了解微生物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完成課程論文一篇。通過課外小組交流和討論合作,小組共同查閱微生物學研究進展、微生物多樣性文獻資料,完成課題研究,并提交研究報告。課堂上每個小組以PPT的形式匯報,然后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
在線上學習考核中,課程組除了進行章節(jié)測驗、分數(shù)統(tǒng)計外,還進一步加強了線上教學的過程評價。例如對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和任務設定完成時間,學生要及時完成并提交到移動網絡學習平臺上。通過發(fā)起投票活動,學生需要對其他學生完成的手抄報進行互評。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查看學習通中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結合學生在學習通中觀看視頻的次數(shù)、章節(jié)測驗次數(shù)、學習資源的下載次數(shù)、討論活躍度等方面進行過程性評價。
通過教學改革發(fā)現(xiàn),SPOC面向的是校內學生,通過入學考試、分班等方式,對學生進行了篩選和細分,學生同質性較強;再加上學生人數(shù)較少,教師可完全洞悉學生的各方面信息,如前續(xù)課程成績、以往表現(xiàn)、個性、優(yōu)缺點、學習方式等,可以實現(xiàn)老師完全介入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與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答疑和討論,甚至根據(jù)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對于課堂上的某些關鍵知識點,主動要求部分學生思考,進行面對面的“補課”[5-6]。SPOC使用的教學視頻和線上學習方式比起傳統(tǒng)教學更吸引學生,尤其是利用學習通,可設置各種學習模塊的比例,使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分數(shù),參與熱情高,學習效果好。
但同時也應看到,SPOC雖然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了教師的教學熱情和課堂活力,但部分學生抱著刷平時成績的態(tài)度,在觀看視頻時不認真,做章節(jié)測驗時直接搜索答案,使得線上章節(jié)測驗分數(shù)虛高,但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在進行線上教學時,需要知道線上教學平臺只是知識傳授的載體,課堂授課才是鞏固基礎知識、提升教學效果和掌握教學節(jié)奏的關鍵[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