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霞
眾所周知,糖尿病的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和藥物治療效果與日常是否遵循科學的飲食方式有很大關聯(lián)。臨床治療過程中,醫(yī)生也經(jīng)常強調(diào)讓糖尿病患者將科學飲食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治療方式,這同樣也是一種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適用于任何病情階段和任何年齡的患者。所以本篇文章即來討論一下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調(diào)節(jié)自身的飲食,保持平衡的飲食結構。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方面比較普遍關注食材的選擇和進食時間,殊不知適當科學的調(diào)整進食過程中的順序也是會對于自身健康有積極影響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在飲食過程中降低主食使用之后的血糖波動。顯然,我們可以采取的一種有效辦法即是調(diào)整進食順序,當食物經(jīng)過口腔咀嚼之后從食道進入到胃部,即開始消化,可見腸胃的消化順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飲食過程中的進食順序,所以,較為科學的進食方式是先食用具有較高粗纖維含量的食物,這一種類食物的最佳選擇為蔬菜,接下來可以適量食用淀粉類食物。在這樣的進食順序之下,人體消化系統(tǒng)就會先開始消化纖維含量高的食物,而高纖維食物的好處在于可以阻止腸道后續(xù)對血糖的吸收,也就避免了糖尿病患者飲食之后自身餐后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情況。
糖尿病患者若想要嚴格控制自身每天攝入的熱量最為有效的方法即是控制自身每天食物的攝入總量。一般在控制食物攝入總量時需要遵循的原則為“定時、定量、定次”,定時定量是比較好理解的,而定次主要指的是限定自己每天進食次數(shù)。糖尿病患者若是能夠遵守這樣的飲食原則,不僅可以使自己的飲食變得較為規(guī)律,還可以確?;颊叩淖陨硌菚r??刂圃谝粋€較穩(wěn)定的范圍,從而,也可以更準確地為醫(yī)生制定用藥計劃提供參考信息,適時調(diào)整治療方法,最終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機能逐漸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
盡管患有糖尿病,但患者應該也要確保自己能夠每天從攝入的食物當中獲取生長所需的足夠營養(yǎng),確保能量能夠維持日常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規(guī)避大部分食物種類,吃無味的素食。講究營養(yǎng)均衡,粗細搭配,避免攝入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發(fā)展的食物種類是至關重要的。人們每天攝入的食物中含有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其中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營養(yǎng)元素,也是人體的三大供能物質(zhì),另外還有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醫(y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應該要葷素搭配著來進餐,多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作為飲食主體。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害怕在飲食過程當中過多攝入肉類或蛋類這種脂肪、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而導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為了飽腹會過多的吃大量主食,這樣的行為是非常錯誤的,不僅達不到理想效果,還會使患者餐后的血糖水平更難以控制,非常容易造成體內(nèi)營養(yǎng)失衡的情況。所以最為科學的飲食結構應該是盡可能確保每一種食物的平衡攝取,但每種食物也應該要定量攝取,保持在合理攝入范圍內(nèi),適可而止,不要為求飽腹而過量攝取某一種食物。否則不僅不能夠起到維持血糖水平、降低血糖水平的效果,還有可能會使患者無法從食物當中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造成營養(yǎng)缺失的情況。除了糖尿病患者平日常說的少油、少鹽之外,還要注意要多攝入優(yōu)質(zhì)蛋白,比如牛奶;做飯時建議選用植物油或者橄欖油,更為健康;要多食纖維素含量較高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燕麥,因為它們在起到較強飽腹感的同時也不會使患者攝入較高的熱量。
受到傳統(tǒng)飲食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都認為如果食物的加工過程越細致、煩瑣,就意味著飲食過程越講究,并且此種加工所得出的食物也是更加具有風味和營養(yǎng)的。但其實我們對于市面上大多數(shù)的食物進行研究,均會發(fā)現(xiàn)越是精加工的食物其血糖生成指數(shù)是越高的,也就是被攝入體內(nèi)之后能夠引起更加強烈的血糖升高效應,因而不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大多情況下人們都會選擇以淀粉為主要成分的食物材料作為主食,但其中淀粉的糊化程度也會影響到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例如我們早餐吃的白米粥和午餐、晚餐常吃的米飯相比,白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就要高出米飯很多。所以如果我們要嚴格把握糖尿病患者在進餐之后的血糖浮動水平,我們應該要盡可能為糖尿病患者挑選一些非精加工的食物,盡可能地多吃一些粗糧。此外,相較于食物的水分含量來說,干類食物相較于濕類的食物會更好一些,稠的食物相較于稀的食物會更好一些。在選擇時,也可以多多留意。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鶴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