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洋 張云崖
摘 要:目的:揭示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現狀, 呈現研究進展與熱點, 為后續(xù)研究提供理論鋪墊。方法:采用文獻計量法, 以2004—2019年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收錄的356篇中國健身氣功文獻為研究對象, 利用Cite Space軟件對所采集數據進行圖譜繪制與內容分析。結果:我國健身氣功核心期刊年發(fā)文量呈上升趨勢但發(fā)文總量較低, 研究方法以量化研究為主, 研究內容側重于實驗應用研究;研究機構合作少, 核心機構主要由高校組成, 跨學科合作不明顯;研究作者中核心作者形成合作團體, 其他作者呈離散分布, 核心作者數量少且研究方向多樣。研究熱點呈現9個聚類, 主要聚焦在健身氣功的傳播發(fā)展和歷史文化的理論研究, 以及健身氣功對心血管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改善作用的實驗研究。研究內容的演變過程由生理改善到心理改善呈現單線式發(fā)展, 心理健康成為研究前沿。結論: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現狀不容樂觀。未來應加強跨學科合作, 擴大研究廣度;加強學科建設和高學歷人才培養(yǎng), 增強研究深度;避免單線研究, 注重研究內容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健身氣功;知識圖譜;Cite Space;內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8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1-0071-08
Abstract:Objective: To reveal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alth Qigong in China and pres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 spot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follow-up researches. Methods: Using bibliometrical method, Taking 356 documents of the Chinese Core Journal and CSSCI from CNKI database from 2004 to 2019 on the knowledge of Health Qig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ing the Cite Space software to draw related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s and analyze the content. Results: The annual publication of journals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total amount is low.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focuses o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 The co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is rare, and most of the core institutions a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is not obvious. Among the research authors, the core authors form a cooperative group, while the other authors are distributed discretely. The number of the core authors is small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diverse. There are 9 hot research clusters, includ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ransmission,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lture of Health Qigong,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of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sports system, immune system, and nervous syste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single-line from physiology to psychology. Psychology health research is frontier.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ealth Qigong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 now.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should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scope, and strengthe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o deepen the research depth. Single study should be avoided, 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Health Qigong; knowledge map; Cite Space; content analysis
2019年7月, 中國政府網連續(xù)發(fā)布三份健康中國行動有關文件, 其中倡導注重“治未病”的發(fā)展策略, 大健康理念受到廣泛關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 中醫(yī)藥診療成為研究熱點[1]。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養(yǎng)生運動的健身氣功, 具有防病治病、身心兼修、柔和綿緩、老少皆宜的特點, 在疫情期間也備受媒體和國內外大眾的關注。國內新華社客戶端推出的健身氣功八段錦瀏覽量達到170萬人次;健身氣功“氣虛質”運動處方幾日內瀏覽量就突破110萬人次;國際健身氣功協(xié)會“龍采全球健身氣功時間”平臺訪問量同樣突破百萬;國家衛(wèi)健委3月4日印發(fā)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康復方案(試行)》(國衛(wèi)辦醫(yī)函〔2020〕189號)文件中將八段錦列為康復治療方法之一。
健身氣功已成為當下及未來大眾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熱門選擇,因此對健身氣功的理論研究必須加快步伐以適應項目的快速發(fā)展及大眾健康的迫切需求。以往的相關文獻回顧, 大多聚焦于傳統(tǒng)文獻分析方法, 缺乏局部分析和演變特征研究。基于此,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研究方法, 借助Cite Space軟件, 通過分析繪制科學知識圖譜, 呈現出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的進展和熱點, 探析其演變脈絡, 為后續(xù)研究推進提供理論鋪墊。
1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文依據2000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健身氣功管理暫行辦法》中定義“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jié)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2]”, 選取廣義的健身氣功文獻為研究對象。因國家體育總局在2003年將健身氣功正式確立為第62個體育運動項目并進行推廣, 故選取2004—2019年為檢索時間。
布拉德福定律指出, 高質量研究往往聚焦于少數核心期刊[3]。故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的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CSSCI)為數據源, 以健身氣功、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馬王堆導引術、大舞、十二段錦、導引養(yǎng)生功十二法、太極養(yǎng)生杖為主題詞, 選取模糊匹配方式, 對2004至2019年的文獻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0年4月10日, 共得到456篇文獻, 剔除教育、民族舞蹈、武術等無關文獻99篇, 篩選并去重1篇后得到356篇文獻, 以此作為數據來源。
1.2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科學文獻計量法, 運用基于JAVA編程語言的Cite Space V[版本號為5.6.R2(64 bit)]軟件, 對2004至2019年中國健身氣功研究的356篇文獻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Cite Space軟件是美國陳超美教授運用文獻計量方法開發(fā)的信息可視化軟件, 能夠對學科內部演化的知識轉折點和關鍵路徑進行探尋[4]。本研究通過科學知識圖譜的繪制, 對健身氣功研究領域的研究機構、研究作者、關鍵詞進行共現和聚類分析, 使用Excel進行數理統(tǒng)計, 使用NoteExpress進行文獻去重。
1.3 研究過程
通過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和篩選、利用NoteExpress軟件進行去重后得到356篇文獻, 在Cite space軟件中進行數據轉換并新建項目, 調整時間設置為2004至2019年、時間切片為2年、篩選標準選擇“Top N%”為100%, 分別繪制研究機構、研究作者、關鍵詞的科學知識圖譜。為體現機構、作者合作的完整性, 在機構、作者圖譜中不設置剪裁;為使聚類清晰呈現, 在關鍵詞圖譜中設置尋徑剪裁。結合Excel進行參數圖表的繪制與分析, 研究過程如圖1所示。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基本特征計量學描述
2.1.1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年發(fā)文量
由圖2可知, 2004至2019年我國健身氣功研究年發(fā)文量逐步上升, 根據普賴斯曲線原理[5], 未來我國健身氣功發(fā)文量將成指數持續(xù)增長。但核心期刊年發(fā)文量較低, 最高僅達到38篇, 高質量研究成果匱乏。
2.1.2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關鍵文獻專業(yè)來源與研究方法
對關鍵文獻(被引數量高)進行分析有利于對整體研究狀況的理解[6]。由表1可知, 在被引前10的關鍵文獻中, 8篇來自體育學, 2篇來自醫(yī)學;從研究方法來看, 7篇文獻選取定量的研究方法進行實驗研究, 2篇選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進行現狀或推廣策略研究, 僅有1篇文獻選取思辨研究方法進行健身氣功理論探索;從研究內容來看, 6篇文獻進行中老年人的健康影響研究, 1篇文獻進行病患者的臨床研究, 2篇文獻進行現狀推廣研究, 1篇文獻進行歷史研究。由此可知,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主要來自體育學科, 以定量的研究方法為主, 健身氣功的應用和實驗研究內容較多, 理論研究較為單薄。
2.1.3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核心機構分析
核心機構在研究領域內有權威性代表, 是知識創(chuàng)造中心以及集散中心[7], 對其進行分析有利于研究人員更加清晰地了解研究領域。將數據導入Cite Space軟件中生成的研究機構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 圖譜共包含節(jié)點數44個, 節(jié)點連線16條, 節(jié)點密度為0.0169, 表明在研究范圍內, 我國共有44個機構發(fā)表健身氣功研究成果, 連線數量與節(jié)點密度低證明機構間合作少, 跨學科合作不明顯。
由于數據中署名單位存在一級單位、二級單位兩種方式, 為清晰顯示各單位發(fā)文情況, 筆者以一級單位為標準。根據普賴斯定律的計算公式M=0.749(N max)1/2, 計算出M值為3.96并取整為4[8], 得出核心機構信息表2。由表2可知, 體育類高校和中醫(yī)類高校是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的主要力量, 所有核心機構對健身氣功與健康促進均有較大的關注。中醫(yī)類高校的研究成果多為實驗應用研究, 體育類高校的研究成果全面, 理論與實踐均有所涉及。
2.1.4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在學科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并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而發(fā)文量是測評核心作者的重要指標[9]。將數據導入Cite Space軟件中生成作者知識圖譜(圖4), 圖譜共包含節(jié)點數97個, 節(jié)點連線219條, 節(jié)點密度為0.047, 表明在研究范圍內, 我國共有97位作者發(fā)表研究成果, 并存在一定的合作聚類。由圖4可以看出, 核心作者的分布和合作較為集中, 其他作者則呈離散分布, 序號1至5表示合作數量最多的5個團體。團體1的研究內容為不同種類功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預影響;團體2側重于健身氣功的“調心”效應差異以及心理調控特異性研究;團體3的合作在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貫穿始終, 虞定海作為關鍵節(jié)點, 分別與崔永勝、王敬浩、司紅玉、范銅鋼等作者合作, 研究中對健身氣功的實驗應用和基礎理論均有所涉及;團體4的研究內容以易筋經為主題, 包括功法編創(chuàng)、功法鍛煉對中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研究;團體5關注八段錦對疲勞性亞健康者的改善研究。由此可見, 主要合作團體大多進行健身氣功的應用和實驗研究。
同樣根據普賴斯定律, 計算出M值為3.51并取整為4[10], 得出核心作者信息表3。由表3可知, 僅有虞定海、高亮兩位研究者發(fā)表成果10篇以上, 其余研究者發(fā)文量均為個位數, 說明前兩位研究者在國內健身氣功領域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故對兩位研究者進行深入分析。
由圖5可知, 虞定海的發(fā)文時期在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貫穿始終, 一直致力于健身氣功相關研究, 對該領域有重要的影響。該作者的研究內容以對五禽戲的研究為主, 由最初的功法編創(chuàng)研究、對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促進研究, 后逐漸增加歷史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內容, 在健身氣功普及5年后開始進行現狀以及推廣研究, 近期則加重對技術衍變與活化的關注。而高亮在該領域內發(fā)文時間較為集中, 在近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該作者始終致力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促進研究, 并于2019年增加老年人血糖血脂以及歷史文化的研究內容。由此可知,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核心作者呈現數量少且研究方向多樣的特點。
2.2 我國健身氣功領域的研究熱點分析
2.2.1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分析
研究熱點是在某時期, 呈現頻次較多且內部存在關聯的文獻聚類所探討的熱門主題, 文獻關鍵詞詞頻可以用來探究研究熱點[11]。將數據導入Cite Space軟件中生成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如圖6所示, 圖譜中Q值為0.7998, S值為0.7956, 表明聚類的社團結構顯著、聚類合理。高頻關鍵詞能夠表明研究者的關注點, 而中介中心性是指圖譜中經過一點同時連接另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占其最短路徑總數之比[12],能夠反映研究領域的熱點, 表4中分別列出了兩種排序前10名的關鍵詞。綜合以上兩方面可知, 該領域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生活質量”“健康狀況”“焦慮”“抑郁”等方面, 涉及功法主要包括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三套功法, 研究對象以老年人居多。
2.2.2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的主題聚類分析
圖6顯示出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的9個聚類中熱點研究內容可分為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兩部分, 具體分析如下:
2.2.2.1 健身氣功的理論研究
聚類2(導引術)、聚類3(健身氣功)、聚類4(導引)的研究內容主要與健身氣功基礎理論相關, 高頻關鍵詞為“健身氣功”“導引”“群眾體育”“養(yǎng)生”,研究內容包括傳播發(fā)展、歷史文化兩方面。
在傳播發(fā)展方面, 張云崖等進行了健身氣功的現狀調查, 發(fā)現其主體狹窄、內容有限、受眾單一的問題, 建議大力培養(yǎng)社會體育指導員、創(chuàng)編新功法、擴大受眾人群[13]。尹海立等關注山東省健身氣功服務體系, 提出服務、管理、制度、人才、社區(qū)5個方面的完善建議[14]。童世敏等重視健身氣功的海外推廣, 提議加大對中國文化、中國健康理念和養(yǎng)生文化的宣傳, 以老四套功法為主要推廣內容[15]。張國明[16]、崔永勝[17]分別對健身氣功鍛煉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習練人群特征進行分析。宋亞佩等指出健身氣功的發(fā)展存在創(chuàng)編功法、人員結構、資源配置等方面的阻礙因素[18]。
在歷史文化方面, 王震等認為《導引圖》為養(yǎng)生功法之源, 具有健身氣功之三調特征[19]。劉國良認為馬王堆《導引圖》是華佗五禽戲形成的重要基礎[20]。司紅玉認為健身氣功·五禽戲融合中醫(yī)和西醫(yī)理論, 同時涵蓋體育的學科內容[21]。劉革結合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 認為五禽戲中每個動作均能加強臟腑功能, 強調在練習時要身心合一[22]。陳劍通過“象、氣、道”三個范疇對《導引圖》進行解讀, 論證了西漢時期傳統(tǒng)體育和藝術精神的融合發(fā)展[23]。還有學者進行養(yǎng)生古籍的考證研究, 王愿等認為2卷本《易筋經》及后續(xù)增訂本首次歸納了中醫(yī)導引經驗[24]。梁恩貴等通過文獻考證, 認為五禽戲已有約1800年的歷史, 道教人士對其流傳做出重要貢獻[25]。范銅鋼對1277冊養(yǎng)生古籍的功法技術進行挖掘, 總結出動作姿勢、次數、結構、方位、時辰等的技術規(guī)律[26]。
2.2.2.2 健身氣功的實驗研究
聚類0(八段錦)、聚類1(慢性阻塞性肺疾?。⒕垲?(五禽戲)、聚類6(易筋經)、聚類7(中老年人)、聚類8(“調心”效應)的研究內容以實驗研究為主。對其中代表性節(jié)點以及文獻信息進行分析, 可歸納出以下方面:
健身氣功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 代表節(jié)點為“血脂”“高血壓”“心血管功能”“2型糖尿病”等, 此類研究內容豐富。其中主要包括血液機能和心臟功能兩方面的影響。在血液機能方面, 體現在對血脂[27]、血糖[28]等血液成分的改善, 同時也包括對血壓[29]、脈搏[30]、血管內皮功能[31]等血液流變性的改善;在心臟功能方面, 主要包括心泵力代償性、心肌收縮力、搏血量、每搏心輸出量[32]的提高。研究對象多為中老年人, 并逐漸運用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
健身氣功對運動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 代表節(jié)點為“骨代謝”“骨密度”“骨質疏松”等。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骨密度[33]、骨代謝[34]、骨骼肌[35]狀況的改善, 表現在增強人體運動能力、平衡能力[36]、體質體能[37]等。研究對象以老年人為主, 深入到骨質疏松癥[38]、腰椎間盤突出癥[39]、頸椎病[40]、關節(jié)炎[41]等運動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
健身氣功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 代表節(jié)點為“免疫調節(jié)”“T細胞”“衰老”等, 研究者們通過分析T細胞[42]、NK細胞[43]的變化研究健身氣功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 研究對象以中老年人為主, 后期逐漸涉及到大學生人群。此類研究內容較為單一, 有待進一步拓展。
健身氣功對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研究, 代表節(jié)點為“焦慮”“抑郁”“認知功能”“生活質量”等。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心境狀態(tài)[44]、注意力[45]、壓力[46]等, 近期涉及到認知功能[47]方面。研究對象主要包括老年人和大學生, 并逐步應用到對抑郁癥、焦慮、心理亞健康等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中。
2.3 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的前沿主題
研究前沿對于辨析研究方向意義重大, 是突現的動態(tài)概念以及潛在的研究問題[2]。本研究結合關鍵詞時區(qū)視圖7以及關鍵詞突現信息圖8, 利用Cite Space軟件中的突現詞偵查(burst detection)功能, 通過考察詞頻的變動時間和趨勢, 來確定該領域的前沿主題[48]。經分析圖7、圖8可知, 關鍵詞“‘調心效應”“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焦慮”變化頻率較高、頻次增多并位于近期, 可見心理健康成為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的前沿主題, 研究者們通過實驗證明健身氣功鍛煉對認知[49]、焦慮[50]、情緒[51]、心境狀態(tài)[52]的改善。隨著近年來醫(yī)學的模式由“傳統(tǒng)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 身心醫(yī)學的發(fā)展如火如荼[53],加之當今社會人們對個人幸福以及社會和諧的追求, 心理健康愈發(fā)得到重視。
3 研究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運用Cite Space軟件對2004至2019年我國健身氣功研究作了可視化分析, 結果發(fā)現我國健身氣功領域的研究現狀不容樂觀。
1)2004至2019年我國健身氣功核心期刊年發(fā)文量逐步上升但數量較低, 研究成果主要來自體育學科;研究方法單一, 以定量研究為主;研究內容以健身氣功的實驗應用為主, 理論研究單薄, 不利于研究的廣泛發(fā)展。
2)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機構與作者均未形成研究體系。核心機構合作少, 跨學科合作不明顯;核心機構主要由高校組成, 其研究內容呈現中醫(yī)類高校多實驗應用研究, 體育類高校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點。核心作者形成主要研究團體, 其他作者呈離散分布;核心作者數量少且研究方向多樣, 不利于研究的深入發(fā)展。
3)我國健身氣功研究的關鍵詞呈現9個聚類, 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健身氣功的傳播發(fā)展和歷史文化的理論研究, 以及健身氣功對心血管系統(tǒng)、運動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改善作用的實驗研究。
4)我國健身氣功領域的實驗研究內容數量較多, 理論研究持續(xù)單薄;研究熱點主要呈單線式發(fā)展, 由健身氣功對人體生理功能的改善演變?yōu)閷θ梭w心理健康的影響, 心理健康成為研究前沿。
3.2 建議
1)加強跨學科合作, 擴大研究廣度。健身氣功作為中醫(yī)療法與體育運動的融合體, 其本身擁有學科的交叉性以及語境的多樣性特征, 應促進研究機構間的體系化合作, 引進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 促進學術的交流與發(fā)展。
2)加強學科建設以及高學歷人才培養(yǎng), 明確研究方向, 增強研究深度。打破現階段我國健身氣功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數量少且研究方向多樣的局限, 促進健身氣功研究的深入進展。
3)避免單線研究, 注重研究內容的全面發(fā)展。健身氣功作為體醫(yī)融合的中醫(yī)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及運動療法之一, 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能夠有效促進人體的身心全面健康。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 應注重健身氣功發(fā)展的全面性,既要加大健身氣功的基礎理論研究, 又要注重全方位應用性研究。在后續(xù)研究中, 建議加強健身氣功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身體狀況、各類疾病人群的運動干預研究, 注重健身氣功運動處方的研發(fā), 使健身氣功以更加完美的姿態(tài)為當代人類的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鮑丙豪,王彬,王繼升,等.基于CiteSpace軟件的中醫(yī)治療新冠肺炎等疫病研究狀況及趨勢的可視化分析[J/OL].[2020-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699.r.20200407.1036.012.html.
[2]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教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4.
[3]邱均平.信息計量學(四) 第四講 文獻信息離散分布規(guī)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4).
[4]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 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2.
[5]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46-48.
[6]龔伯韜.兒童社會學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基于CNKI數據庫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3):6-13.
[7]高明,段卉,韓尚潔.基于CiteSpaceⅢ的國外體育教育研究計量學分析[J].體育科學,2015,35(1):4-12.
[8]趙彩霞.我國大學文化研究主題、熱點演進及理論基礎的知識圖譜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7(8):18-23.
[9]鐘文娟.基于普賴斯定律與綜合指數法的核心作者測評——以《圖書館建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57-60.
[10]姜春林.普賴斯與科學計量學[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9):20-22.
[11]李杰,陳超美.Cite 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分析[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194.
[12]陳超美.CiteSpace∥: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tài)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6):405.
[13]張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氣功推廣普及現狀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6):29-32.
[14]尹海立,顏輝,邱建國.山東省健身氣功服務體系的現狀與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8):21-24.
[15]童世敏,虞定海,王美娟.健身氣功海外推廣現狀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6):24-28.
[16]張國明.影響健身氣功鍛煉效果的因素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5(4):51-54.
[17]崔永勝,楊慧馨.健身氣功習練人群特征調查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7(6):42-46.
[18]宋亞佩,范銅鋼.健身氣功發(fā)展審視及改革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19(3):53-57.
[19]王震,邱丕相,李志明.從導引圖與養(yǎng)生功法的流變探研中國健身氣功的本質特征[J].體育科學,2005(7):49-52.
[20]劉國良.導引圖·華佗·五禽戲[J].歷史教學,2006(12):71.
[21]司紅玉.健身氣功五禽戲的養(yǎng)生之道[J].中國臨床康復,2006(47):145-147.
[22]劉革.論東漢華佗五禽戲的養(yǎng)生機理[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74-177.
[23]陳劍.從馬王堆《導引圖》看中國傳統(tǒng)體育與藝術精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4):18-21.
[24]王愿,劉理想.試論《易筋經》對中醫(yī)學的理論貢獻[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2):111-113.
[25]梁恩貴,魏燕利.五禽戲之文獻傳存與功法流變新考[J].宗教學研究,2012(2):84-89.
[26]范銅鋼.基于養(yǎng)生古籍進行功法技術規(guī)律挖掘整理研究[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20,39(2):158-168.
[27]孫革,潮芳,王安利.新編健身氣功·八段錦對老年男性血脂及生理機能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08(2):81-84.
[28]吳云川,韋慶波.八段錦輔助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8):5218-5219.
[29]林紅,黃世均.健身氣功五禽戲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康復的促進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645-1647.
[30]蔡艷芳,商亞麗,馬麗欣,等.八段錦聯合健康教育對社區(qū)中老年高血壓干預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6,45(6):795-796.
[31]陳群,沈嬙,謝曉燕,等.八段錦對高血壓病血管內皮功能影響的超聲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0(3):299-301.
[32]卞伯高,潘華山,馮毅翀.健身氣功五禽戲對中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效果研究[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0(1):26-29.
[33]李晶晶.三種健身氣功練習對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9,25(3):339-342.
[34]沈茂榮,馮彥江,韋文武,等.華佗五禽戲鍛煉對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骨代謝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3):895-897.
[35]楊慧馨,劉曉蕾.太極拳和八段錦對腦卒中患者偏癱下肢運動功能和表面肌電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1):101-106.
[36]程其練,杜少武,章文春,等.健身氣功·易筋經鍛煉對中老年人體質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1):1516-1517.
[37]代金剛,張聰,廖艷,等.習練八段錦對疲勞性亞健康者基本體質體能改善作用的隊列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1,17(2):186-188.
[38]李靜偉,潘定權,何康宏,等.改良五禽戲防治原發(fā)Ⅰ型骨質疏松癥的臨床應用體會[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20(8):920-923.
[39]朱毅,李凝,金宏柱.2周易筋經鍛煉和骨盆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29(3):288-290.
[40]張鵬程,蘭崴,唐巍.五禽戲對中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簡化McGill疼痛詢問表疼痛指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763-2764.
[41]汪春,郭知學,陳志剛.4周八段錦鍛煉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0,29(3):285-287.
[42]吳京梅,虞定海.“健身氣功·五禽戲”鍛煉對中老年人外周血T細胞亞群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8):1074-1075.
[43]虞定海,王敬浩.中老年人五禽戲鍛煉3個月前后NK細胞活性的變化[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5(5):602-603.
[44]莫概能,王賓.健身氣功·太極養(yǎng)生杖鍛煉對老年女性心境狀態(tài)與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1):5401-5403.
[45]陳秀英,李為民.六個月“健身氣功·五禽戲”鍛煉對中老年人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1362-1363.
[46]劉洪福,趙利明,安海燕.八段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148.
[47]王莉華,高亮.健身氣功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20):4955-4957.
[48]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fā)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5):60-68.
[49]傅經明,孫壽丹,潘玉煥,等.八段錦對天津市老年人群認知功能的干預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3):632-634.
[50]肖留根,高亮.健身氣功鍛煉對老年人焦慮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9):4856-4857.
[51]韓娟娟,張新安.八段錦對腦外傷康復期患者認知功能和負性情緒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25(9):1084-1088.
[52]馬振磊,王賓,席餅嗣.健身氣功·馬王堆導引術鍛煉對中老年女性心境狀態(tài)及焦慮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3):3248-3249.
[53]曹鳳嬌,于化君,袁尚華,等.以形調神在治未病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8,33(12):5421-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