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然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國內外的博物館與科技場館都在積極開展線上教育活動,謀求生存發(fā)展。該文闡述了科技館開展線上教育活動的意義,通過介紹疫情發(fā)生以來中國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的實踐案例,分析中國科技館相關實踐帶來的啟示,為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的發(fā)展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科技館 線上教育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96(2021)01-0051-05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避免人群聚集引發(fā)交叉感染,作為大量人員聚集的公共活動空間,科技館實體館或閉館或參觀限流,展廳活動或限制人數或直接取消。在實體空間受阻的條件下,中國科技館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靈活調整教育活動方式,積極策劃開展線上教育活動,將展覽展品、展廳輔導、科學課、品牌活動等豐富的科普內容移至“云端”共享,拓展了科普教育與宣傳推廣的新模式。
一、科技館開展線上教育活動的意義
(一)增加網絡科普教育資源供給,擴大科技館教育資源覆蓋面
多年來,全國各科技館依托自身展覽展品與人才優(yōu)勢,基于實體館展廳和展品開發(fā)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其中包括:展覽輔導類教育活動(展品輔導、展覽講解、參觀學習單等)、科普培訓類教育活動(小實驗、小制作等)、科學表演類教育活動(趣味科學實驗表演、科普劇和其他科學表演)、對話交流類教育活動(科普類講座、報告會、脫口秀、科學家與公眾對話等)、科學游戲類教育活動(角色扮演游戲、競技游戲等)、科技競賽類教育活動(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機器人競賽、發(fā)明競賽等)、科技考察類教育活動(自然、環(huán)境野外考察與科研、工程、生產現場考察等)、綜合活動類教育活動(冬令營或夏令營、“科技館進校園”“科普日”等)[1]。科技館將海量線下教育活動成果向線上轉化,大大增加網絡科普教育資源的供給,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了科技館的數字化進程。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fā)《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明確提出將加強我國博物館的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本區(qū)域網上博物館資源平臺和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庫,促進其與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對接,擴大博物館教育資源的覆蓋面[2]。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的開展,一方面能夠加深館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另一方面能夠更加有效地發(fā)揮優(yōu)質科普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便利科技館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農村地區(qū)中小學生利用科技館學習,縮小地區(qū)差異,推進教育資源共享。
(二)為公眾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科普服務
科技館實體館的開館時間固定,場館觀眾承載量有限,每逢節(jié)假日參觀高峰,展廳游客眾多、人員密集、環(huán)境嘈雜。另外,講解員數量有限,觀眾無法與之深入交流;部分互動展品常年排隊,運行壓力大;展廳教育活動受時間、場次、參與人數的限制,觀眾無法兼顧;特展和專題展覽開放周期較短,無法保證觀眾能參觀到心儀的展覽。
線上教育活動具有規(guī)模大、內容多、涉眾廣的特點,打破了時間、空間和參觀人數的限制,彌補了實體館參觀上的不足,可以為公眾帶來更為自由、舒適的體驗。通過“云看展”,觀眾擺脫了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展覽參觀;通過“云輔導”,觀眾可以跟隨科技輔導員的講解,深入學習展品的科學原理,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通過“云秀場”,觀眾可以任意選擇實驗表演、科普劇、科學秀、“動手做”等活動視頻,并可以反復觀看,學習實驗操作;通過“在線直播”,將科學家講座、大型現場活動等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原汁原味”的狀態(tài)呈現,為觀眾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直播打造的單向可視模式,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更加放松的環(huán)境,使觀眾與直播主體的交流更加順暢和自由。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參與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既使公眾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優(yōu)質的科普服務,無需擔心出行途中、參觀過程中帶來的感染風險;又豐富了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傳遞了科技館的科技和人文關懷,滿足了公眾的科普需求。
(三)疫情常態(tài)化形勢下,科技館行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行之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全球博物館行業(yè)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2020年5月,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ICOM)正式發(fā)布《博物館、博物館從業(yè)者與新冠疫情》(Museums,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COVID-19)調查報告,分析來自各大洲107個國家的近1600份問卷,顯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下,83%的博物館將大幅削減活動項目,22.6%的自由職業(yè)者合同未獲續(xù)簽,30%的博物館將裁員,13%的博物館可能會永久關閉[3]??萍拣^作為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面臨著相同的境況。在我國,科技館雖由國家政策扶持,經費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然而隨著國際疫情持續(xù)蔓延和疫情防控的“常態(tài)化”,科技館行業(yè)同樣需要居安思危,為未來發(fā)展謀求出路。
面對危機,全球博物館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開始自我修復,其策略就是利用網絡和社交媒體發(fā)起一系列線上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全球博物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報告》指出,一部分博物館在疫情暴發(fā)前便利用現有藏品,通過在線藏品數據庫、360°全景博物館、虛擬博物館、在線出版物、數字展覽等數字化手段向觀眾進行展示。在因疫情閉館后,許多博物館則將原有的線下活動,如展覽、講座、音樂會通過直播等方式呈現給觀眾;一些博物館則在閉館期間發(fā)展他們的社交媒體活動或推出YouTube或SoundCloud頻道;一些活躍的博物館則開發(fā)、設計了一些以疫情為背景的活動,如征集疫情見證物等[4]。
線上教育活動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卻不能單純地作為“疫情之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廣大博物館、科技館從業(yè)者敲響了警鐘。今后,科技館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應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彼此間形成良好的補充和互動;數字平臺的建設與線上科普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更應得到重視和加強,唯有如此,才能確保科技館行業(yè)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二、中國科技館推出的線上教育活動
(一)“科學故事會”科幻寫作、繪畫線上訓練營
“科學故事會”是中國科技館2016年創(chuàng)辦的品牌教育活動,由科幻寫作訓練營、科幻繪畫創(chuàng)作營、優(yōu)秀作品和選手現場展示等部分組成,現已成功舉辦五屆。2020年年初,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變化帶來的風險,中國科技館將第五屆“科學故事會”品牌教育活動改為線上進行。其中,“科幻寫作訓練營”與“科幻繪畫創(chuàng)作營”由線下培訓轉為以線上直播課的形式開展,由中國科技館科技輔導教師、知名科學家、科幻作家、科幻繪畫家通過騰訊視頻、央視頻、騰訊課堂等平臺共同授課,活動共推出線上課程10期,6萬余人次參與在線學習?!翱茖W故事會”優(yōu)秀作品和選手現場展示環(huán)節(jié),則效仿“網絡春晚”模式,聯合中國科技館其他品牌教育活動,在“出發(fā),向著星辰大?!袊萍拣^2020年度品牌教育活動線上發(fā)布會”集中展示,于中國數字科技館官方網站、微博、央視頻、新浪網、百度、北京時間官方網站、聯通沃視頻、蔻享學術8家平臺同步直播,在近1小時的直播時間內觀看人數達16.7萬人次。
(二)“云享科學”系列線上教育活動
“云享科學”系列活動,是中國科技館面對疫情常態(tài)化的新形勢、新需求,結合數字化和新媒體等技術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開發(fā)后推出的線上教育活動,重點突出科技館展覽教育的特色,通過輔導員自主策劃制作,形成體系化的“云展教”資源。
“云享科學”系列活動包含“云游中科館”“云端科學課”“云趣故事會”“中科館云講堂”四大欄目,通過中國科技館官網、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掌上科技館”微信訂閱號等平臺發(fā)布,每天不間斷更新活動內容。其中,“云游中科館”欄目包含“主題云看展”“云講館寶”“云微展”“云秀場”“云游VLOG”“展廳直播”6個版塊,推出展廳主題講解輔導、展品深度解讀、展廳參觀攻略等內容;“云端科學課”欄目包含科學實驗、動手做、小游戲等多種活動課程;“云趣故事會”欄目依托中國科技館2016年創(chuàng)辦的品牌教育活動“科學故事會”,集中展示青少年的優(yōu)秀作品,包括兒童科幻故事、科幻繪畫作品等;“中科館云講堂”欄目,基于中國科技館品牌活動“中科館大講堂”,將傳統(tǒng)的線下講座模式調整為“云講堂”,并推出系列在線直播?!霸葡砜茖W”系列活動自2020年8月啟動,截至2020年12月底,已發(fā)布內容204期,網絡瀏覽量累計達1965萬次。
(三)“見字如面·對話未來”主題活動
“見字如面·對話未來”主題活動,是中國科技館與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聯合組織開展的科普閱讀、學習和書信寫作活動。活動在策劃之初就遵照“線上+線下”的原則進行設計。在線下,中國科技館整合教育資源,定制策劃了“走進未來·逐夢科技館”科學體驗、“迎接未來·未來科學節(jié)”主題嘉年華等配套活動。在線上,為豐富中小學生的寒假生活,2021年1月16日,“見字如面·對話未來”主題活動線上專區(qū)在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正式上線?!耙娮秩缑妗υ捨磥怼敝黝}活動線上專區(qū)由“科普閱讀薈”(科普圖書、期刊、文章閱覽)、“云端科學課”(院士專家講科學)、“云游科技館”(主題展覽虛擬漫游)、“云享活動秀”(教育活動推介及展示)、“我的數字年代”(學生優(yōu)秀作品線上交流展示)、“專屬活動直播”(相關活動網絡直播互動)六大版塊構成,將科學人文、科技發(fā)展、德育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學生還可以參與“我的未來我做主”線上創(chuàng)意挑戰(zhàn),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在活動專區(qū)上傳個人作品與他人分享。
三、中國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實踐帶來的啟示
(一)聚焦重點內容,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從中國科技館的線上教育活動實踐可以看出,線上教育活動的內容主要由3個方面構成:一是場館虛擬漫游“云看展”;二是展品輔導、科學課、科學實驗等原有線下活動的視頻化呈現;三是根據網絡傳播特點全新開發(fā)的內容,如“云游VLOG”“專屬活動直播”等。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向好,觀眾逐漸回歸實體館,但線上線下聯動的教育活動模式將成為常態(tài)。屆時,線上“云看展”與教育活動視頻可作為線下活動的補充而存在;“VLOG”與“活動直播”作為時下最受追捧的線上傳播形式,迎合公眾喜好,趣味性強,傳播范圍廣,可作為今后線上教育活動的開發(fā)重點,加大前期投入,培養(yǎng)并組建專業(yè)策劃制作團隊,提高內容質量和產量,縮短更新周期。
線上教育活動主要以視頻形式推出,中國科技館為確保活動的長期開展、不斷創(chuàng)新,建立了選題策劃、內容生產、審核發(fā)布、宣傳推廣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長效運行機制,可供借鑒。①對已有資源進行整理和細化分類,建立線上活動資源庫,以供調取匹配新的活動主題。②對新開發(fā)的活動內容,結合線下活動統(tǒng)籌考慮、合理規(guī)劃,圍繞社會及科技熱點確立主題。③提前制定拍攝、發(fā)布、宣傳推廣計劃,對視頻進行統(tǒng)一風格的包裝。④成立質量審查小組,對視頻的整體風格、邏輯結構、文字準確性、原理科學性進行把關。⑤活動各版塊內容均衡、交叉發(fā)布,根據各平臺定位及受眾需求精準推送內容。
(二)積極對接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實現科技館教育功能最大化
2021年1月,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等五部委聯合印發(fā)《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著力解決優(yōu)質資源建設問題、網絡平臺運行保障問題、線上資源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問題[5]。中國科技館在與北京市教委聯合主辦的“見字如面·對話未來”活動中,探索建立了一種“館—校—家—社—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科技館與家庭、學校、社區(qū)、教育部門共同打造與分享教育資源,為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提供支持與服務。
中小學的教育內容和體系符合青少年成長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科技館在規(guī)劃、設計、制定活動內容時應堅持“展教并重”,結合學校教育與自身教育資源優(yōu)勢,動員館內科技輔導員以及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參與科技館教育資源開發(fā),打造既包含科技館特色,又符合各個階段青少年學習發(fā)展規(guī)律的線上教育活動,推動科技館教育資源與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對接,促進資源共享、渠道互補,實現科技館教育功能最大化。
(三)與權威媒體合作,拓寬傳播渠道
目前,大量的博物館、科技館雖已開展線上教育活動,活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拋去活動本身的不足,究其原因,還是歸結于傳播渠道的狹窄。許多場館過度依賴本館的微信公眾號或本地媒體平臺,這種局限于本地的小范圍傳播模式,對實體館活動宣傳尚且有效,卻不適用于線上教育活動信息的傳播,限制了活動的參與度。
中國科技館在立足中國數字科技館官網、“掌上科技館”微信訂閱號兩大自有網絡媒體平臺的同時,與“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嗶哩嗶哩”“騰訊視頻”“央視頻”等視頻網站,“蔲享學術”“科普中國”等科研、科普網絡平臺,光明網、新華網、人民網等新聞網站,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教育新聞中心等地方媒體機構,在活動組織、內容投放、宣傳推廣等方面都建立了廣泛而深度的合作關系,通過“精準引流+多元渠道曝光”方式全面覆蓋目標人群,拓寬了信息傳播渠道,促進了線上線下相互轉化,達到了活動的預期效果。
四、科技館線上教育活動未來發(fā)展方向
科技館現有的線上教育活動形式仍以視頻為主,向觀眾進行單向輸出;教學學習氛圍較弱,不能及時、有效地收到孩子的反饋,且探究性、趣味性不足,難以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fā)學習欲望;最具優(yōu)勢的線上展覽也普遍缺乏多元化的呈現以及更深度的互動。
今后,科技館應在網絡平臺建設與新技術手段應用方面加大投入,應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現實(Mediated Reality,MR)等技術提升觀眾的視聽體驗,探索和挖掘更多超現實交互功能,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受眾行為,實現對教育內容的精準投入、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給不同類型、年齡、個性的公眾提供不同的學習空間和學習可能性,實現智能化和個性化的科技館科普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館課題組.科技館體系下科技館教育活動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報告,科技館研究報告集(2006-2015)上冊[R].北京:中國科技館,2013.
[2]教育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物博發(fā)〔2020〕30號[Z/OL].(2020-10-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0-20/content_5552654.htm
[3]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Museums,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COVID-19[R].2020.
[4]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Museum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COVID-19[R].2020.
[5]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教基〔2021〕1號)[Z/OL].(2021-01-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102/t20210207_51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