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夠通過教學實踐,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策略,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著實提高學生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設計活動,夯實基礎知識
課堂上,讓學生學習有關數學的基礎知識,如自然數、整數等以及由簡單到復雜的計算等,同時要讓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能夠合理構建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小數乘法》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情景的構建,先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法的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和的簡便運算。然后讓學生說一下2 ×5表示的意思,那么0.2 ×5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呢?讓學生組內交流,再讓全班進行交流。接下來,再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如果學生喜歡的糖果一顆是0.5元,你要買4顆是多少錢?讓學生在組內再一次進行討論。并且讓學生列出算式,并在組內進行算法的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從而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結合情境,培養(yǎng)數學意識
理清課堂教學指的是讓學生能夠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把握能力,并且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從而真正將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小學數學的教學注重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生對外界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可塑性也比較強。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理清課堂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的互動,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開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認識方程》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了解方程的含義,能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也要讓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根據這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過程的設計,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師可以運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讓學生觀察天平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過程,再出示用算式表示這種相等關系,如21+32=53就是等式。再讓學生分組演示天平的平衡的過程,并且讓學生寫出相關的等式或不等式,教師最后對這個討論過程進行總結,讓學生做一些練習題,加深印象。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天平,明白數學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意識,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三、構建體系,提高數學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涉及到的數學概念和公式比較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能夠運用類比、對比發(fā)散等方法,將教學過程進行優(yōu)化,引導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培養(yǎng)數學思維,也讓他們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從而有效提高數學能力。
例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長方體,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通過與長方形的面積進行類比,讓學生明白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并且讓學生折疊長方體,讓學生明白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再給學生一些數據,讓學生計算有關的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學生可以將之前學過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以及有關混合運算的知識進行有效構建,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總之,在小學數學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中,教師要能夠將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的同時,也要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