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全 王雁南 梁 剛 劉天嬌 陳柏楠△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臁瘡,又稱裙邊瘡、褲口毒,俗稱“老爛腿”,最早見于《蘇沈良方》[1]?!夺t(yī)宗金鑒》指出:“此證生在兩脛內外廉骨,外廉屬足三陽經,濕熱結聚,早治易于見效;內廉屬足三陰,有濕,兼血分虛熱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淺薄,難得見效,極其纏綿。”該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小腿慢性潰瘍,以足靴區(qū)濕爛瘙癢為特征,多由下肢靜脈血液淤滯引發(fā),常見于長期從事站立工作者。該病因其經久難愈、反復發(fā)作,嚴重者可爛至脛骨,引起骨髓炎,少數患者多年不愈,可發(fā)生癌變[2],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陳柏楠教授是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和山東省五級中醫(yī)藥師承工作指導老師,師從國醫(yī)大師尚德俊教授,從醫(yī)三十余載,博學善思,學驗俱豐,對周圍血管疾病有其獨到的認識和診治經驗。筆者有幸隨陳教授抄方學習,現(xiàn)將其對臁瘡的辨證思路和治療經驗進行總結。
現(xiàn)代醫(yī)家將臁瘡的病因歸納為“虛、瘀、濕”[3-5],陳柏楠教授認為,臁瘡發(fā)病不外乎虛、瘀為患?!鹅`樞·天年》載“血氣虛,脈不通”,《臨證指南醫(yī)案》記載“血虛絡澀”,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所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滯而瘀?!被颊呋蛳忍旆A賦不足,或后天久勞久病耗傷氣血,氣為血之帥,氣虛行血無力,日久致瘀;血虛津少,脈道不充,雖有氣之推動,然行而緩遲,以致滯而為瘀。另一方面,瘀阻日久,又因瘀致虛,脈絡瘀阻,氣機不暢,升降失司,氣血輸布不利,肌膚失養(yǎng)發(fā)為本病,正如《血證論》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機?!?/p>
此外,陳教授指出臁瘡之瘀不僅僅為血瘀,還包括濕蘊、熱結。血瘀則氣血運行不暢,津液聚于腠理而為濕邪,血瘀、濕蘊日久發(fā)熱,濕熱蘊結又阻礙氣機,加重血瘀,久之三者膠結為患,于局部聚而成毒,謂之瘀毒。邪盛或邪郁日久均可化毒,如唐·王冰注《素問·五常政大論》時論“夫毒者,皆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為也”,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謂“毒者,邪氣蘊蓄不解之謂”。瘀毒的臨床表現(xiàn)為瘡面久不愈合,肉芽晦暗不鮮,大量黃白色腐苔,觸痛明顯,瘡周皮膚紫暗、厚韌,觸之如皮革。
2.1 病證結合,審證求因 病證結合,是指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與中醫(yī)學的“證”相結合,陳柏楠教授認為在現(xiàn)代醫(yī)學環(huán)境下,臨證治療應以病為綱,先辨病,后辨證,證是對中醫(yī)四診信息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化驗、檢查匯總后得出的綜合判斷。辨明疾病,病證合參,洞悉發(fā)病原因,準確掌握疾病的證候、判斷轉歸,如臁瘡者可見于髂靜脈受壓綜合征,在治療過程中若不積極處理髂靜脈受壓,緩解足靴區(qū)的靜脈高壓,則很難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陳柏楠教授在辨證時還十分重視審證求因,辨明病機,強調要明確正邪、氣血盛衰的變化。病機理論源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陳柏楠教授在辨證過程中重視通過分析疾病病因、性質及邪正之間的關系,辨明當下的“證”,并梳理病機的來龍去脈,以此為依據判斷氣血虛實,預測病勢發(fā)展,從而在施治時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做到既病防變。
2.2 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 整體辨證思想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基本原則,明·申斗桓《外科啟玄·明癰疽疔癤瘤瘡瘍痘疹結核不同論》提出“凡瘡雖因營氣不從,逆于肉理所生,各形不同者,因逆之微甚、邪之輕重可知也。”局部辨證則可通過圍繞病變部位進行辨證,為中醫(yī)外科疾病論治的特色。外科疾病多局部癥狀表現(xiàn)突出,可通過局部的腫、瘍、膿、痛、麻等判斷病變的寒熱虛實、氣血盛衰,再結合整體辨證,辨別患者的臟腑盛衰、衛(wèi)氣營血變化,才能全面厘清其病機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陳柏楠教授認為血瘀貫穿臁瘡始終,濕、熱、虛三個證候要素常同時存在,而各有側重,臨證時要仔細把握瘡面的局部癥狀,辨明疾病證候,再結合整體辨證確定臟腑盛衰、虛實之源。治療用藥力戒呆補峻攻,常以活血化瘀為主,根據辨證選擇清利濕熱、補氣行氣、健脾利濕等法,常用當歸、丹皮、赤芍活血化瘀,配伍常選用澤蘭、川芎、生地、黃芩、黃柏、薏苡仁、黃芪、桑寄生等。若瘀毒較重,則用板藍根、蒲公英、金銀花。陳教授尤其擅長一藥多用以補虛,如黃芪作為補氣藥,用其補氣升陽之效,并兼以利水消腫、養(yǎng)血行滯、斂瘡生??;桑寄生可補肝腎氣血、利筋脈骨節(jié)、祛濕定痛,對于久病下肢痿廢、氣血虧虛、血瘀濕重尤為適用?!侗窘浄暝吩疲骸凹纳蒙V鄽舛?,性專祛風逐濕,通調血脈?!标惤淌谏朴眉纳?,認為該藥扶正祛邪,補而不滯,以免“邪氣不去而補之,是關門逐賊,瘀血未除而補之,是助賊為殃?!?/p>
2.3 辨證外治 《理瀹駢文》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臁瘡的中醫(yī)外治手段豐富[6],陳柏楠教授在臨證中注重辨證外治,根據病情選用不同外用藥和外治方法。
2.3.1 外敷療法 對于病灶面積較大且滲液不多的瘡面常選用油膏,對胬肉增生、肉芽老化的瘡面選用去腐類摻藥,疾病后期肉芽不鮮者多采用生肌類摻藥,對瘡周多采用酊劑、水溶劑。如潰瘍伴膿性分泌物、局部紅腫疼痛者,外敷大黃膏,或大黃油紗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若滲液量多時可用黃柏散、青黛散;若膿腐組織較多,可在熏洗后應用祛腐生肌散;瘡面分泌物較少的,可用生肌珍珠散、鹿茸生肌散,或外敷玉紅油紗;經久不愈,肉芽不鮮者,外敷生肌膏、長皮膏;疼痛較重,腐肉頑固者,可用全蝎膏。瘡周紅腫疼痛者,可外涂馬黃酊;瘡周皮膚厚韌、紫暗者可外涂肝素鈉軟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以改善局部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
2.3.2 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包括熏法、淋洗、浸洗[7]。不同方法各有其適應癥,通過熏洗可以清潔瘡面、洗滌膿腐組織,并通過溫熱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調整植物神經功能[8-9]。如潰瘍膿性分泌物較多或局部紅腫疼痛者,可用公英解毒洗劑以清熱解毒,大量滲液者可外加硝礬洗藥以收濕斂瘡;分泌物較少、瘡面干凈者可用潰瘍洗藥;肉芽不鮮、色暗,滲液較少可用活血止痛洗劑。陳柏楠教授認為,選擇熏洗療法前可用局部濕敷觀察療效,是否出現(xiàn)過敏等不良反應。
2.4 纏縛療法 纏敷療法即外用彈力繃帶或彈力襪?;贾珡椓噹Юp縛可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緩解下肢靜脈高壓,消除組織水腫,潰瘍者配合纏縛法可加速瘡面愈合。陳柏楠教授認為纏縛療法需重視治療時機,患者應當晨起時即纏縛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聯(lián)合熏洗療法時當先熏洗后纏縛,熏洗后局部血管擴張,組織代謝加快,再行纏縛治療會取得更佳療效。
患者,男,62歲,2019年10月13日就診。主訴:左小腿破潰3月余?,F(xiàn)病史:患者5年前出現(xiàn)左下肢粗腫,于當地醫(yī)院以“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置管溶栓術,臨床治愈出院。出院后仍感左下肢粗腫沉脹,朝輕暮重,未行纏縛療法,3年前小腿出現(xiàn)皮膚色素沉著,未予重視,逐漸加重;6月余前因磕碰致左小腿破潰,伴紅腫疼痛,自行外用偏方藥物治療,瘡面久不愈合,逐漸加重,于當地多家醫(yī)院就診,效果不佳。現(xiàn)左下肢酸軟沉重,左小腿破潰,納一般,眠可,大便干,每日一行,小便調。否認既往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史。??撇轶w:左下肢淺表靜脈擴張,脛前凹陷性水腫,足靴區(qū)廣泛褐色色素沉著,內踝上有約3 cm×2.5 cm瘡面,較多黃色質稠滲液,瘡面中央覆褐色腐苔,未見肉芽生長,邊界清晰,瘡周皮色暗紅、皮溫高,質地硬韌,伴壓痛。足部動脈搏動正常。舌質紫,舌下絡脈怒張,苔黃膩,脈沉細。
診斷:臁瘡病,下肢靜脈性潰瘍。治則: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藥用:蒲公英30 g,金銀花30 g,板藍根15 g,連翹15,當歸12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澤蘭15 g,川芎12 g,黃芪30 g,桑寄生30 g,生地15 g,蒼術15 g,黃芩12 g。水煎服,日1劑,共7劑。藥渣再加水煎煮后外洗患處,瘡內外敷大黃油紗后無菌包扎。
2019年10月20日二診,患者左下肢腫脹,左內踝上瘡面面積縮小,約2.5 cm×1.8 cm,滲液色黃質稀,未見腐苔,肉芽暗紅,瘡周皮溫略高,壓痛緩解。舌質暗,有瘀斑,舌下絡脈色紫,苔黃,脈沉弦。前方去板藍根、連翹、蒲公英,加雞血藤30 g,薏苡仁30 g,白術15 g,水煎服,日1劑,共7劑。藥渣再加水煎煮后外洗患處,瘡面外敷鹿茸生肌散后包扎。外用彈力繃帶纏縛。
2019年10月27日三診,患者左下肢腫脹減輕,左下肢色素沉著變?yōu)榈稚?,內踝上瘡面大小約1.5 cm×1.2 cm,少量滲液,肉芽色紅,瘡周皮膚質地變軟,無壓痛。舌質淡,舌下絡脈淡紫,苔薄白,脈沉弦。二診方劑去生地、黃芩,加熟地30 g,山萸肉30 g,水煎服,日1劑,共14劑。藥渣再加水煎煮后外洗患處。外用彈力繃帶纏縛治療。
2019年11月10日四診,患者左下肢平素無明顯腫脹,僅久坐久立稍有脹痛,瘡面大小呈圓形,直徑0.6 cm,肉芽鮮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三診方劑繼服七劑,彈力繃帶纏縛治療。隨診2個月,2019年11月15日瘡面基本愈合,未再復發(fā)。
按語:本例臁瘡患者屬現(xiàn)代醫(yī)學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審證求因,臨證時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患者瘀血阻絡,瘀久化濕化熱,濕熱瘀膠著已成瘀毒,且熱重于濕,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原則,方中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為治療臁瘡常用藥,蒲公英“化熱毒,消惡瘡結核”(《雷公炮制藥性解》),金銀花“解肌膚之毒,為瘡科要藥”(《雷公炮制藥性解》),連翹被譽為“瘡家圣藥”,配伍板藍根以清熱解毒,當歸、赤芍、牡丹皮、澤蘭、川芎活血化瘀,其中當歸能“破惡血,養(yǎng)新血及主癥癖”(《日華子本草》),川芎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氣通滯,引藥下行,為“血中氣藥”(《本草匯言》),生地滋陰涼血,蒼術、黃芩清熱利濕,蒼術為利濕要藥,且“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珍珠囊》),輔黃芪、桑寄生以扶正祛邪;二診患者腐苔消除,皮溫正常,壓痛緩解,結合舌苔提示瘀毒已減,故去大量寒涼解毒藥物避免傷正,治療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為原則,方中加雞血藤以活血補血,薏苡仁、白術以健脾利濕。三診患者病情穩(wěn)定,濕熱瘀毒得以控制,但患者病久傷耗氣血,故以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為原則,方中去寒涼的生地、黃芩,加熟地、山萸肉,熟地滋陰養(yǎng)血,而又能“長肌肉…通血脈”(《本草綱目》),配伍黃芪補益氣血,山萸肉補肝腎以滋化源,且能“溫肝經之血,補腎臟之精…助陽氣…利水竅”,療效顯著,四診仍以此為原則。治療中辨證應用外治療法,根據瘡面變化選擇不同的外用藥物和劑型,初期局部濕蘊化熱,予以大黃油紗以清濕熱,去除膿腐組織,而后予以溫陽生肌的鹿茸生肌散,并配合應用藥渣再煎外洗及纏縛療法,最終取得滿意臨床療效。
陳柏楠教授認為,臁瘡因虛、瘀所致,血瘀日久而生濕熱,濕熱瘀互結而蘊久生毒,故該病經久難愈、反復發(fā)作,甚者癌變,故在活血化瘀基礎上,尤為重視解毒,且多配伍補益之黃芪、桑寄生等以扶正祛邪。對于外科疾病還應做到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采集局部的四診信息,明確局部病變的病位、形態(tài)、寒熱、虛實,結合整體辨證,準確把握臁瘡病機,從而判斷其輕重和預后,辨證外用中藥熏洗外敷,使藥物直達病灶,加快愈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