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澔 田豐瑋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澄江學派成立于20世紀30年代,是由承淡安先生為學術領袖,以邱茂良、程莘農、楊甲三等眾多學術傳人為代表組成的具有科學學派特質的針灸學派[1]。澄江學派對針灸事業(yè)的復興與發(fā)展,對近現(xiàn)代針灸學術體系的構建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形成了以臨床療效為起點的學術范式,以學術提高為導向的學術目標,以承古納新為視野的學術方法[2]。
吳中朝教授師承我國著名針灸學大家、澄江學派代表傳人邱茂良先生,吳教授在數(shù)十年的中醫(yī)針灸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中,充分發(fā)揮澄江學派的學術特點,在治療以經筋?。?-5]為代表的臨床疾患上積累了豐富的診療經驗,療效卓著。本文通信作者田豐瑋主任中醫(yī)師曾作為國家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師從吳中朝教授,在跟隨其臨床、科研及教學學習的過程中沿襲了吳中朝教授的學術脈絡,在澄江學派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繼往開來,既發(fā)揮了針灸治病的優(yōu)勢與特色,又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究科研創(chuàng)新點,運用顫針療法治療急性經筋病。本文現(xiàn)就急性經筋病的概念、顫針療法的定義、操作方法、技術要領及中西醫(yī)理論背景等做統(tǒng)一概述。
經筋致病包括筋急與筋縱[6]?!鹅`樞·經筋》指出,“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外邪侵襲、跌撲損傷,經脈氣血循行受阻,遲滯不通,不通則痛,發(fā)為“筋急”,表現(xiàn)為經筋組織的疼痛、拘急、扭轉、痙攣、強直等。筋結點還可形成異常結節(jié)狀、條索狀粘連組織,壓迫血管、神經等正常生理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脈的暢通、氣血的運行[7]。經筋有失濡養(yǎng),則發(fā)為“筋縱”,即出現(xiàn)筋肉關節(jié)縱緩無力、攣縮、運動障礙等,甚則累及相關經脈及其所屬臟腑器官。故急性經筋病,涵蓋神經、運動系統(tǒng)范疇,包括了急性扭傷、急性挫傷、關節(jié)炎、神經痛等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治療急性經筋病多“以痛為腧”,采取局部取穴配合經絡取穴的原則,針刺手法包括多針淺刺法(傍針刺法)、單針多向刺法(關刺法、恢刺法、短刺法)、沿皮淺刺法(浮刺法)等[8-11]。本文主要介紹顫針療法治療急性經筋病。
2.1 定義 澄江學派特色技術顫針療法來源于行氣手法中的“彈法”“刮法”“弩法”,是根據(jù)“氣至病所”理論,在留針局部待氣或出現(xiàn)上下傳導的基礎上,運用機械振動源連接針具,進一步調動受病組織,讓臟腑組織器官、肢體關節(jié)、經筋、肌肉“動”起來,配合患者局部運動(調形),調氣和調神,使“氣行”,“神”與之相隨,以達到形、氣、神,即結構、功能、信息綜合調節(jié)的治療方法,也是振動療法在中醫(yī)領域的應用。
2.2 操作方法及技術要領 顫針療法以臨床療效為起點,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理念,根據(jù)疾病狀態(tài)進行個體化選擇,治療時參考機體每個部位的固有振動頻率,以確定最佳參數(shù)。根據(jù)人體部位的不同,可分為經、脈、肉、皮、骨,五體顫針法;根據(jù)針尖有無位移,可分為動顫法與靜顫法:有位移為動顫法,無位移為靜顫法;根據(jù)針尖是否旋轉,可分為緊顫法與松顫法:針體平直,針尖無旋轉為松,針體彎曲,針尖旋轉為緊。此外還可聯(lián)合多種針具以發(fā)揮不同的治療效果。
經筋包含筋膜、骨膜等組織結構在內,具有約束骨骼,顧護肌表,司關節(jié)運動的作用,是十二經脈散布經氣于全身筋肉關節(jié)的系統(tǒng),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病理上相互影響。經筋突出了經絡系統(tǒng)在體表的聯(lián)絡功能。有現(xiàn)代研究表明,經筋系統(tǒng)也包含維持各臟腑器官正確的位置和形態(tài),具有包裹、支持、懸掛內在臟腑功能的內臟經筋系統(tǒng)[12],加強了經筋-經絡-臟腑的聯(lián)系。經筋絡屬于經脈,經絡系統(tǒng)“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jié)”,將人體組織聯(lián)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tǒng),結構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協(xié)調,病理上相互影響。故臟腑器官疾患可通過經絡、經筋在體表的穴位產生反應;經筋致病,也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脈的暢通,阻礙氣血的運行,出現(xiàn)經筋累及的經脈及其所屬臟腑器官的相關疾患。
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體表存在的電傳導路徑上可以測量出精確電流頻率、電阻力和振幅的特定點,這些與人體臟腑的正常與否密切相關[13],由此發(fā)現(xiàn)了針灸穴位的可測量性與診斷上的可表達性[14],并在藥物測試中發(fā)現(xiàn)了患者與藥物之間有一種類似諧振的平衡關系。“駐波疊加解釋”理論[15-16]也認為,人體內的細胞、組織、器官間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生物電使得人體自身形成了一個準諧振腔,諧振腔內的電磁駐波疊加產生的三維干涉圖決定了腔內的內電場分布,電場分布決定了腔體的電導分布,而電導能力最好的地方即是電場強度最大的“脊線”和“結點”,大多數(shù)的經絡和穴位就是這一干涉圖中的“脊線”和“結點”[17]。
由此可知,穴位是人體與外界相聯(lián)系的信息接收點,當機體處于病理條件下時,病變的生物分子電活動異常,人體具有的特定電磁信息發(fā)生改變,通過傳導明顯的穴位輻射出來的電磁能量也發(fā)生改變。顫針療法正是運用機械振動源連接針具作用于人體局部穴位,通過特定頻率、振幅的電磁信息干預人體電磁信息,誘導諧振效應的產生,發(fā)揮正向調節(jié)作用,再通過穴位—經絡(經筋)—臟腑系統(tǒng)傳遞給相應的細胞、組織、器官,以消除因病變產生的異常電磁信息,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振動療法指利用振動因素作用于人體,使人體局部組織或全身發(fā)生周期性和(或)非周期性往復變化,以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振動療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根據(jù)振動作用的部位可分為全身振動療法與局部振動療法:全身振動療法經足底或臀部接觸振動從而作用于患者全身;局部振動療法以患者局部,如頭部、四肢等接觸振動源,在局部作用于淺、深層肌肉或臟器,其他部位無振動或振動很弱。2)根據(jù)產生振動的來源可分為機械振動療法、電致振動療法與磁致振動療法:機械振動療法是因機械原因產生的振動,如偏心輪振動器、手法產生的振動等;電致振動療法是因交變電流產生的振動,如低頻電流導致的肌纖維顫動;磁致振動療法是因交變磁場產生的振動[18]。3)根據(jù)振動的節(jié)律大致可以分為同步性振動模式與交替振動模式。同步振動模式是指將相同頻率、同一振幅的振動同時作用于人的左右肢體;交替振動模式是指將相同頻率、同一振幅的振動交替作用于人的左右肢體[19]。
振動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其適應證涵蓋了骨關節(jié)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20]。其作用機制主要有直接及間接兩個方面,直接作用通過振動波直接傳遞到器官、組織、細胞等結構而產生,間接作用為經振動波刺激后通過神經、體液的反射調節(jié)而獲得[21],產生提高肌力、降低肌張力、改善肌痙攣、改善骨關節(jié)功能、修復軟組織;改善通氣血流比、促進排痰;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血液、淋巴回流;促進炎癥吸收、增加排尿量、增加皮膚組織彈性等等生理效應。
顫針療法可歸屬為機械振動療法、局部振動療法,是利用機械振動源連接針具,作用于人體局部的治療方法。機械振動療法有振動頻率、振幅、加速度及時間等參數(shù),人體各部也有固有的振動頻率。振動產生了波,波既是能量運動的方式,又是能量存在的狀態(tài),任何波都具有共振、疊加的特性。顫針療法即是振動療法在中醫(yī)領域中的應用,如前文提及,諧振屬于一類特殊的振動形式,是一種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振動頻率,也是共振現(xiàn)象在人體的一種良性表現(xiàn)形式,因此,應用顫針療法作用于治療部位時應參考機體每個部位的固有頻率、疾病狀態(tài)的個體化選擇,找到治療部位的最佳振動頻率、振幅等參數(shù),誘導機體產生生物諧振,方能治療疾患。
患某,男性,56歲,2019年10月13日首診。左側腰部扭傷3 d?;颊? d前因搬運重物時不慎致左側腰部扭傷,疼痛難忍,咳嗽及活動時加劇,休息后稍緩解,腰部活動受限,自行外敷跌打損傷藥物,癥狀緩解不明顯,無跛行,無雙下肢放射痛。本院腰椎X片未見明顯異常。查體:脊柱正常生理彎曲,第3、4、5腰椎棘突及左側軟組織腫脹、壓痛,腰部前屈、后伸、側彎及左右旋轉受限,雙側巴氏征(-),“4”字試驗及直腿抬高試驗不能配合。舌淡紅,舌下脈絡迂曲,苔白稍膩,脈弦。中醫(yī)診斷:傷筋(氣滯血瘀證)。西醫(yī)診斷:急性腰扭傷。治療方案:患者取俯臥位,沿腰痛區(qū)域經筋循按逐一尋查異常筋結點。常規(guī)消毒,選取1.5寸毫針,沿筋結點橫向平刺,進針1~1.5寸,勻速提插捻轉,配合刮法、彈法松解筋結點。待患者出現(xiàn)酸麻重脹之感后,連接顫動儀,使用靜顫法、松顫法,針尖無位移,針體平直,頻率選取200 Hz,每日施針1次,每次持續(xù)15 min。經治后,患者當下立覺疼痛緩解,腰部活動受限減輕。連續(xù)施針3 d,患者腰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
按語:本案患者運用復式手法松解筋結點,在留針局部待氣并出現(xiàn)上下傳導的基礎上,根據(jù)腰部固有振動頻率,運用機械振動源連接針具,一則誘導諧振效應的產生,發(fā)揮正向調節(jié)作用,以消除因病變產生的異常電磁信息,二則將針刺手法與機械振動療法相結合,進一步調動受病組織,使經筋、肌肉“動”起來,形動、氣行,則神與之相隨,以達到形、氣、神,即結構、功能、信息的綜合調節(jié),疾病不久自愈。
顫針療法作為澄江學派的特色療法,根據(jù)人體部位的不同,在局部留針待氣或出現(xiàn)上下傳導的基礎上,參考機體筋肉關節(jié)的固有頻率,找到治療部位的最佳振動頻率、振幅等參數(shù),運用機械振動源連接多種針具,采取五體顫針法、動顫法或靜顫法、緊顫法或松顫法以發(fā)揮不同的治療效果,讓肢體關節(jié)、經筋、肌肉“動”起來,進一步松解受病組織,達到形、氣、神,即結構、功能、信息的綜合調節(jié),并通過特定頻率、振幅的電磁信息干預人體電磁信息,誘導諧振效應的產生,發(fā)揮正向調節(jié)作用以消除因病變產生的異常電磁信息,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治療急性經筋病療效良好。
目前臨床對局部振動療法及在相關疾病中應用的研究較少,顫針療法作為局部振動療法結合針刺的治療手法,或可成為一個突破口。未來我們需明確疾病不同狀態(tài)下的諧振規(guī)律,綜合量效、時效關系并將其應用于顫針療法的最佳參數(shù)設定中,進一步探討顫針療法的優(yōu)化應用及長期療效,通過標準化研究以期提高康復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