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面癱也稱為面神經麻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面部疾病類型,發(fā)病無年齡、性別偏向,面癱患者大多數存在口眼歪斜、閉眼抬眉困難等情況。面癱主要有中樞性及周圍性兩種類型,中樞性面癱病變位置為皮質延髓束,其處于面神經核以上與大腦皮層之間,周圍性面癱病變位置則為面神經核與面神經部位[1]。一般情況下,相較于周圍性面癱而言,中樞性面癱的治療難度更大。面癱癥狀主要體現在患者面部行為上,不會對患者身體與生命產生嚴重傷害,但長期作用下,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心理健康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所以醫(yī)務人員應努力提高面癱治療的質量。中醫(yī)針灸是較為常見的治療面癱方法,其具有疏風活絡的作用,可有效緩解面癱癥狀。基于此,本院分析了針灸療法治療面癱患者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接收的60 例面癱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 例。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20~50 歲,平均年齡(36.94±5.65)歲;周圍性面癱18 例,中樞性面癱12 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1~50 歲,平均年齡(37.01±5.34)歲;周圍性面癱17 例,中樞性面癱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單側面癱,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神志不清楚等不能正常溝通交流、存在其他嚴重疾病、不適宜進行針灸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中醫(yī)取穴法治療,方法如下:首先應明確取穴類型與位置,而后使用平補平瀉方案進行治療,緩解癥狀。涉及穴位有四白穴、下關穴、頰車穴以及地倉穴等。治療周期為2 周。
觀察組采用針灸療法治療,方法如下。針灸療法包括局部取穴、辨證取穴以及辨病取穴,①局部取穴:涉及穴位有四白穴、下關穴、頰車穴以及地倉穴。②辨證取穴:不同患者證候不同,穴位選取也有所不同,如患者為風熱型,涉及穴位有大椎穴、合谷穴以及曲池穴;如果患者為風寒型,涉及穴位有風池穴與合谷穴;如果患者為氣滯血瘀型,涉及穴位為膈俞穴與肝郁穴。③辨病取穴:醫(yī)務人員要考慮患者身體整體狀況,如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如果患者為中樞性面癱且其主要是由于高血壓導致,那么在取穴時應注意增加太沖與曲池;如果患者為中樞性面癱且其主要是由于腦梗死或者是腦充血導致,那么在取穴時應注意增加人中及內關,并在此二處穴位進行推拿。中醫(yī)針灸治療在整個治療期間,隨著患者的病情、癥狀變化調整方案,以保證治療效果。治療周期為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滿意度及抑郁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口角、額紋對稱,閉眼與抬眉行為正常,鼓腮吹起也基本不存在漏氣的現象;有效:患者癥狀明顯緩解,口角、額紋對稱程度高,閉眼與抬眉行為控制能力增強,鼓腮吹起漏氣現象改善;無效:患者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本次研究中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判定,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治療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③本次研究中患者抑郁情況使用SDS 評分進行判定,評分越高顯示患者抑郁程度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17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中顯效9 例,有效7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為94.12%(16/17);13 例中樞性面癱患者中顯效5 例,有效7 例,無效1 例,總有效率為92.31%(12/13)。對照組18 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中顯效6 例,有效6 例,無效6 例,總有效率為66.67%(12/18);12 例中樞性面癱患者中顯效3 例,有效4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為58.33%(7/12)。觀察組中樞性面癱與周圍型面癱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8、3.949,P=0.042、0.047<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滿意18 例,基本滿意10 例,不滿意2 例,治療總滿意度為93.33%(28/30);對照組患者中滿意10 例,基本滿意12 例,不滿意8 例,治療總滿意度為73.33%(22/3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2.3 兩組患者抑郁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DS 評分為(42.96±3.05)分,低于對照組的(48.32±2.79)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102,P=0.000<0.05)。
面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面部疾病,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經功能異常所導致,發(fā)病原因種類較多,中樞性面癱發(fā)病主要受腦外傷、炎癥以及腦血管病等影響,周圍性面癱發(fā)病主要受神經源性疾病、耳源性疾病、中毒以及腫瘤等因素影響。面癱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前額皺紋消失、口角下垂、抬眉與閉眼行為異常,部分患者還存在味覺障礙、聽覺過敏等癥狀,大多數患者為單側性。進行治療前,醫(yī)務人員首先應進行系列檢查以明確面癱的類型及程度,檢查包括靜止檢查與運動檢查兩種,靜止檢查主要有面頰、口、舌、額部、眼睛以及莖乳突檢查,運動檢查主要有抬眉運動、努嘴、鼓腮以及閉眼等檢查[2]。
一般情況下,面癱發(fā)生后1 周內進行治療較為恰當,且應到正規(guī)醫(yī)院接受診治,主要是面癱治療延遲或方法不正確可能會產生后遺癥,影響患者后續(xù)正常生活。目前,面癱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兩種,手術治療適用于保守治療3 個月后面癱癥狀仍舊無改善且面神經傳導速度檢查、面肌肌電圖檢查均無電位活動的患者;非手術治療主要作用為緩解炎癥,消除局部水腫,促進面神經功能恢復,包括按摩、物理療法、針灸治療等類型[3]。其中,中醫(yī)針灸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相關發(fā)展較為成熟。中醫(yī)認為面癱主要是由內外兩種因素引起,內在主要是由于過度勞累等原因導致人體正氣不足、衛(wèi)外失固;外在主要是由于面部風邪入侵導致該部位氣血痹阻、筋肉失約,最終導致面癱。中醫(yī)認為中樞性面癱癥狀較為嚴重,“風”于臟腑之中,正虛邪戀,而周圍性面癱較輕,病邪未侵入人體深層部位,僅在經絡、肌肉表面。中醫(yī)針灸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絡、驅邪扶正等作用,可有效調和人體氣血,將中醫(yī)針灸應用于面癱治療,作用效果較為良好,可有效緩解癥狀,促進患者康復。通過針灸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面部血液循環(huán)情況,疏通面部經絡,進而改善面部肌肉的肌力,最終緩解癥狀。西藥治療方法見效慢且效果不明顯,不能有效緩解癥狀[4]。而傳統(tǒng)取穴方法過于簡單,針對性較低,雖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同患者應用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治療效果偏低。而綜合局部取穴、辨證取穴以及辨病取穴三個方面的內容考慮針灸穴位,其思考內容更為全面,局部取穴為基礎內容,辨證取穴考慮了患者面癱證候情況,辨病取穴則考慮到了病因及患者整體身體情況,所以針灸療法針對性更強,治療效果更高,當患者明顯感受到癥狀緩解時,其由于面癱而產生的心理負擔會很大程度上減輕,所以針灸療法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心理健康狀態(tài)。面癱患者還應注意保持眼部清潔,并盡量減少用眼;存在味覺障礙的患者還應注意合理飲食,細嚼慢咽,食用質地柔軟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與豆制品,同時還可以熱敷患側,以促進血液流動,緩解癥狀。日常應按照醫(yī)生建議進行面部肌力訓練,促進康復[5]。除此之外,面癱患者還應保持心情愉快、穩(wěn)定,養(yǎng)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樞性面癱與周圍型面癱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12%(16/17)、92.31%(12/13),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12/18)、58.33%(7/1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8、3.949,P=0.042、0.047<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滿意度為93.33%(28/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SDS 評分為(42.96±3.05)分,低于對照組的(48.32±2.79)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102,P=0.000<0.05)。與上述內容相符。
綜上所述,使用針灸療法對面癱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減輕心理負擔,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