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蘭
由于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細菌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該病屬于臨床常見病,尤其是在急診、住院、重癥監(jiān)護病房中發(fā)生率較高。臨床實踐經(jīng)驗顯示,由于該癥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因此十分容易發(fā)生誤診,尤其是針對院內(nèi)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往往病情相對復雜而表現(xiàn)兇險,且難以及時有效發(fā)現(xiàn),嚴重情況下患者甚至伴隨多種并發(fā)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采取有效方式實現(xiàn)早期明確診斷,可為臨床選擇特異性抗菌藥物提供指導依據(jù),最大化產(chǎn)生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目前條件下,實施微生物培養(yǎng)是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傳統(tǒng)慣用方法,盡管可以實現(xiàn)一定的效果,但該方法操作耗時相對較長,易延誤病情,錯失最佳的治療機會[1]。采取科學方式,探尋一種快速、準確性高的感染指標用于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PCT 作為降鈣素的前體物質(zhì),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PCT 的水平極低,而一旦在發(fā)生真菌、寄生蟲、嚴重細菌感染狀態(tài)下,將會造成機體降鈣素基因過量表達,大量PCT 釋放入血,導致血漿PCT 水平顯著升高[2]。因此,該指標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為進一步了解PCT 在細菌感染性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本院研究選擇250 例受檢者進行分組觀察,獲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吳川市人民醫(yī)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期間收治的170 例感染性疾病患者,根據(jù)感染類型不同分為細菌感染組(88 例)和病毒感染組(82 例)。其中,細菌感染組男47 例,女41 例;年齡19~53 歲,平均年齡(36.19±7.19)歲;疾病類型:含扁桃體炎25 例,細菌性肺炎39 例,腎炎11 例,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7 例,其他6 例。病毒感染組男42 例,女40 例;年齡20~51 歲,平均年齡(35.82±7.09)歲;疾病類型:含病毒性肝炎32 例,病毒性肺炎18 例,病毒性肺炎20 例,其他12 例。選擇同期8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41 例,女39 例;年齡20~53 歲,平均年齡(36.12±7.31)歲。三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本研究患者均符合感染性疾病診斷標準[3],均經(jīng)細菌培養(yǎng)以及病原學檢查等科學方式確診;②所有患者均為單一的病原體感染;③患者在入組前未接受過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治療;④所有研究對象均對研究完全知情,并自主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⑤本研究已經(jīng)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并發(fā)立克次體、真菌、結(jié)核分枝桿菌感染;②并發(fā)復合感染者;③入組前已經(jīng)接受過免疫抑制劑治療者;④合并有相關(guān)惡性腫瘤者;⑤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如心、肝、腎等嚴重病變者;⑥其他不宜納入研究者。
1.3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3000 r/min 轉(zhuǎn)速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有效分離血清凍存在-20℃冰箱中備檢。采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其血清樣本的PCT 水平,所用儀器為本院自備的羅氏公司COBAS6000 型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儀及其配套試劑盒。細菌感染組患者于特異性抗細菌感染治療后3、7 d,測定PCT 水平。由專業(yè)人員嚴格按照說明書實施操作,對質(zhì)量負責。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三組研究對象的PCT水平。②對比三組研究對象的陽性率,參考指標為:PCT﹥0.05 μg/L 判定為陽性。③對比細菌感染組治療前、治療后3 d、治療后7 d 的PCT 水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研究對象的PCT 水平比較 三組研究對象均順利完成血清樣本檢測。細菌感染組PCT 水平為(8.24±2.18)μg/L,顯著高于病毒感染組的(0.35±0.19)μg/L 及對照組的(0.08±0.05)μg/L,病毒感染組的PCT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研究對象PCT 陽性率比較 細菌感染組的PCT 陽性率為95.45%(84/88),病毒感染組的PCT陽性率為24.39%(20/82),對照組的PCT 陽性率為2.50%(2/80)。細菌感染組的PCT 陽性率明顯高于病毒感染組及對照組,病毒感染組的PCT 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細菌感染組治療前后的PCT 水平比較 細菌感染組患者治療前的PCT 水平為(8.24±2.18)μg/L,治療后3 d 的 PCT 水平為(1.62±0.58)μg/L,治療后7 d 的PCT 水平為(0.49±0.41)μg/L。細菌感染組治療后7 d的PCT 水平低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治療后3 d 的PCT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研究結(jié)果顯示,感染性疾病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臨床常見病以及多發(fā)病。對該病實施分析,其多因感染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所致。臨床實踐操作中,針對感染性疾病患者實施診療,采取有效方式實現(xiàn)早期鑒別感染類型,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同時也是防止抗生素濫用的重要措施。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真菌、病毒感染性疾病相比,細菌感染性疾病發(fā)病率相對更高[4]。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特異性的治療,可能引發(fā)膿毒癥,進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表明,微生物培養(yǎng)屬于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金標準,但該方式的培養(yǎng)時間相對較長,對于急需實施治療的患者而言,易延誤病情。所以積極探尋一種快捷、有效的實驗室指標,對于細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價值。
PCT 屬于一類無激素活性的糖蛋白,該蛋白為降鈣素前體,由116 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其在健康人體中檢測濃度極低,一般情況下﹤0.1 ng/ml。而當機體遭到細菌、真菌感染或發(fā)生器官低灌注時,其血漿PCT指標水平將明顯上升,當發(fā)生病毒感染或局灶性感染時,其水平正?;虼嬖谳p度升高。研究結(jié)果顯示,PCT最初檢出于膿毒癥患者血清中,現(xiàn)極大比例學者認為PCT 屬于細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標志物[5,6]。由于PCT 在活體內(nèi)外穩(wěn)定性相對較高,其半衰期約為20~24 h,其血漿PCT 標本完成采集24 h 后,在室溫下其濃度下降約12%,48 h 濃度下降約6%,所以PCT 無需特殊的存儲條件。學者虞亦飛[7]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感染組PCT 水平顯著高于非細菌感染組和健康者,且細菌感染組PCT 陽性率亦明顯高于非細菌感染組及健康者,PCT 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靈敏度為73.29%,特異度為76.59%。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感染組患者的PCT 水平明顯高于病毒感染組以及對照組,且病毒感染組PCT 水平亦高于對照組,這證實細菌感染組患者PCT 水平明顯高于病毒感染者和健康者,并能為臨床鑒別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據(jù)。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感染組患者的陽性率明顯高于病毒感染組以及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PCT 可作為診斷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可靠指標,其研究結(jié)果與劉洋等[8]研究基本相符。目前條件下,臨床缺乏感染判定和好轉(zhuǎn)的特異性指標,既往實踐操作中,主要是根據(jù)患者體溫、影像學、白細胞計數(shù)等變化綜合判斷感染是否得到控制,或以此為依據(jù)決定是否停用抗生素。但是,上述指標很有可能受到患者的病情狀態(tài)、實驗室指標檢測準確性、醫(yī)生個人經(jīng)驗等相關(guān)因素的影響,造成停用抗生素標準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臨床療效。針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早期患者而言,即可出現(xiàn)PCT 水平上升,其上升水平與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病情越嚴重,則指標數(shù)據(jù)越大。當患者接受治療且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其PCT 水平將顯著性降低。張靜萍等[9]研究表明,在膿毒癥患者中,經(jīng)抗生素治療24 h 后,患者的PCT 下降﹥30%,72 h 下降﹥50%,該研究認為抗生素治療效果佳,感染得以控制,患者預后較好。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感染組治療后3 d,其PCT 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治療后7 d 其PCT 水平明顯低于治療3 d,表明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PCT 變化情況,可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PCT 可為臨床鑒別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指標,其在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效能較高,并為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依據(jù),具有極大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