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山東省沂水縣姚店子鎮(zhèn)獸醫(yī)站,山東 沂水 276400)
我國大中型種鵝場、孵化場基本上都是用機器孵化法進行鵝種蛋的孵化。由于機器孵化法控溫、控濕精確,自動化程度高,孵化量大,勞動效率高,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但由于各孵化場孵化前相關準備工作未到位,加之孵化過程中因員工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孵化率不高。
1.1制訂孵化計劃 根據孵化和出雛機的容量、種蛋來源情況、雛鵝銷售合同等具體情況,制訂孵化計劃。如孵化出雛機容量大,種蛋來源有保證,雛鵝銷售合同集中且量大,可采用整批入孵的變溫孵化法;反之,設備容量小,分批供應種蛋,雛鵝銷售合同比較分散,則應采用分批上蛋的變溫孵化法。在制訂孵化計劃時,盡量把上蛋、照蛋、落盤、出雛等工序錯開安排,不要集中在一起進行。
1.2培訓操作人員 現代孵化設備自動化程度高,在設定好某些技術參數以后就能自動控制。但是孵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外情況,操作人員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處置,就會嚴重影響孵化設備的正常運轉,并直接影響孵化成績。操作人員培訓的主要內容有:碼盤、入孵、照蛋、落盤等具體操作技術,不同孵化時期胚胎發(fā)育特征和孵化條件的調整技術,孵化設備、電氣設備操作使用技術、故障排除等技術。
1.3孵化室準備 密閉式孵化室保溫性能良好,配備專用通風孔或風機,具備良好的通風條件,溫度保持20.0~26.0 ℃,相對濕度55.0%~60.0%;開放式孵化室的窗戶要小而高,天棚離地面4.0 m以上,保持室內空間大,空氣新鮮。
現代孵化場內都有孵化機、孵化室兩套通風系統(tǒng)。孵化機內的空氣經過通風系統(tǒng)管道直接排出室外,孵化室內配備的正壓通風系統(tǒng),則將室外的新鮮空氣引入室內,防止從孵化機剛排出來的污濁空氣被再循環(huán)而進入孵化室內,以保持孵化機、孵化室內空氣清新。
1.4孵化器保養(yǎng) 常年循環(huán)使用的孵化器,在每次入孵前,都要對各部分配件進行全面保養(yǎng),如供溫、鼓風部件是否正常,指示燈是否還亮,螺釘是否松動,控溫和報警系統(tǒng)是否能正常工作。保養(yǎng)結束,試運轉2 d,無異常后再正常入孵種蛋,開始孵化。
1.5溫度表校驗 孵化室、孵化機內多處都有溫度表,入孵前要一一取下來進行校驗,與標準溫度表統(tǒng)一放進38.0 ℃溫水中,看看它們之間偏差大小,對偏差較大的溫度表及時更換。
1.6全面消毒 入孵前,孵化室、孵化器、攤床、種蛋等都要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孵化室的墻面、地面、頂棚徹底清掃,高壓水沖洗,福爾馬林熏蒸消毒;孵化器、出雛器等,沖洗后用0.1%過氧乙酸噴霧消毒;蛋盤、蛋架、出雛盒等用0.1%新潔爾滅或次氯酸鈉(84消毒液)浸泡或刷洗,晾干后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
1.7種蛋預熱 種蛋在入孵前,大都放在種蛋庫中存放,溫度低、濕度大,胚胎基本處于休眠狀態(tài)。從種蛋庫中提出種蛋,放在22.0~25.0 ℃環(huán)境中存放12~18 h,或30.0 ℃環(huán)境中存放6~8 h,讓種蛋溫度緩慢升高,刺激胚胎慢慢蘇醒,等入孵溫度達到37.0~39.5 ℃時,活力會得到大大提升,從而提高孵化率和胚胎成活率;同時也可以避免種蛋表面冷凝水珠,以免影響種蛋熏蒸消毒效果;更重要的是,經預熱后的種蛋,在裝入孵化機后,能保證機內孵化溫度相對穩(wěn)定,避免因裝入冷涼的種蛋而使孵化機溫度突然下降,影響其他批次種蛋胚胎的正常發(fā)育。
1.8碼盤入孵 將種蛋的大頭朝上,斜放或平放在孵化盤上,同時把破損蛋撿出來。來源不同的種蛋要分別碼放在不同的孵化盤內,來源相同但蛋重大小差別較大的種蛋可進行分級,然后按級別分別碼放在不同的孵化盤內。
整批入孵時,將碼好的孵化盤一個一個依次插進蛋架車,然后推進孵化器;而分批入孵時,新碼好的孵化盤和上一批碼好并開始孵化的孵化盤交叉放入,并貼上標簽,區(qū)分不同批次。
建議將種蛋入孵時間安排在下午16時以后,這樣出雛時間一般都會在白天,撿雛時比較方便。
1.9種蛋消毒 通常情況下,種蛋從收集到孵化要進行兩次消毒。第一次消毒在種蛋收集后。如果用熏蒸消毒法,先把種蛋裝盤上架,放到熏蒸室內,保持溫度在20.0~24.0 ℃、相對濕度75.0%~80.0%,按每立方米空間用高錳酸鉀21.0 g、福爾馬林(37.0%甲醛)溶液42.0 mL的比例,先在搪瓷盤或玻璃盤里加少量溫水,再倒進高錳酸鉀干粉,然后將福爾馬林溶液沿著盤邊倒入,關閉門窗,熏蒸20~30 min,開窗通風。為防止種蛋在保存期間被二次污染,在入孵升溫前可用同樣的方法再消毒一次,但用藥量可減少1/3。
如果用噴霧法給種蛋消毒,可用5.0 %的新潔爾滅配制成0.1%的溶液(水與5.0%新潔爾滅的比例為50∶1),然后均勻噴霧在種蛋表面。也可以使用過氧乙酸,將20%的過氧乙酸配制成0.1%的溶液,均勻噴霧在種蛋表面。
2.1溫度控制與調節(jié) 種蛋孵化時的用溫方案有兩種:變溫孵化與恒溫孵化。變溫孵化是根據胚齡發(fā)育所需的最適溫度變化規(guī)律施以不同的孵化溫度,隨著鵝胚齡的增加孵化溫度逐漸降低,溫度控制范圍為36.5~39.0 ℃,前期高、中期平、后期低,一般1~2胚齡39.0 ℃,3~14胚齡38.0 ℃,15~25胚齡37.5 ℃,25~27胚齡37.2 ℃,27胚齡以后36.5 ℃。
通常情況下,中小型孵化廠都是同一孵化機分批入孵,因此多采用恒溫孵化方案,在整個孵化期內給予一個相對比較恒定的孵化溫度,操作起來也比較方便:1~27胚齡,孵化器內溫度37.6 ℃,27~31胚齡,出雛器內溫度36.8 ℃。
種蛋入孵前,孵化機的溫度調節(jié)旋鈕就應該調好,恒溫孵化時不要隨意調節(jié)。孵化過程中,每隔1~2 h檢查一遍溫度,結合照蛋情況,觀察胚胎發(fā)育狀況,搞好溫度控制與調節(jié)。
2.2濕度控制與調節(jié) 自動調濕的孵化器依靠內設的加濕器提供濕度,水要過濾或軟化,防止堵塞噴頭;非自動調濕的孵化器要靠底部水盤內的水蒸發(fā)提供濕度,每天要向水盤內加水。
鵝種蛋孵化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濕度,特別是孵化的中后期以后,注意及時在種蛋表面灑水,幫助蛋內熱量散發(fā)。灑水可以和晾蛋同時進行,水溫在35.0 ℃左右為宜。
2.3翻蛋 孵化過程中,為防止胚胎與蛋殼膜黏連,改善胎膜血液循環(huán),保證胚胎均勻受熱,要經常翻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孵化機,一般每隔1~2 h自動翻蛋一次;半自動翻蛋時,需要人工按動左、右翻動按鈕,完成翻蛋全過程。翻蛋時,動作要輕、穩(wěn)、慢,不要粗暴,防止尿囊絨毛膜與蛋殼膜分離,以降低胚胎死亡率。
2.4通風 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要不斷進行氣體交換,特別到了孵化的后期,鵝胚要用肺呼吸,排出大量熱量,因此要加強通風。冬季整批入孵的前3 d,可先不打開進、出氣口,之后隨著胚齡的增加,逐漸打開,到出雛時能全部打開進、出氣口。分批入孵時,可打開進、出氣口的1/3~2/3。
2.5照蛋 從蛋架上抽出蛋盤,平穩(wěn)地放在照蛋臺上,用照蛋器快速按順序照檢,檢出無精蛋、死胚蛋、破蛋,空位用其它好的胚蛋填滿。照檢完一盤后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其它蛋盤的照檢,而后蛋盤進行左右、上下調換位置。照蛋前,先把孵化室溫度提高1.0~2.0 ℃;照蛋操作過程中,動作要穩(wěn)、準、快,但蛋盤的取、放則要慢、輕。
2.6晾蛋 晾蛋是指種蛋孵化到中后期,關閉電熱甚至將孵化機門打開,驅散孵化機內余熱,讓胚蛋溫度降下來,以使胚胎獲得更多的新鮮空氣,利于胚胎發(fā)育。鵝種蛋的晾蛋時間一般都是在入孵12 d以后進行。
晾蛋前,仔細觀察孵化器紅燈(加熱)和綠燈(斷電停止加熱)亮的時間長短、門表溫度顯示。如果看到綠燈長時間亮,門表顯示溫度超過了孵化要求的溫度,說明胚蛋已經超溫,應及時晾蛋。此時,應及時打開孵化機門,或者把蛋架車直接從孵化機內拉出來進行晾蛋。在10~20胚齡,每天早晚時段停止使用風扇,并打開孵化機門,當溫度降到35 ℃時,再關閉孵化機門,重新啟動電源。但當室內溫度低于19 ℃時,不必晾蛋。19胚齡開始,每天晾蛋4次。在晾蛋的同時,可向種蛋表面噴灑37 ℃溫水。
2.7落盤 鵝種蛋孵化到26~27 d,把胚蛋從孵化器的孵化盤移到出雛器的出雛盤的過程叫落盤。此時進行第二次照蛋(16胚齡),會發(fā)現有1%左右的胚蛋已經開始“打嘴”。
落盤前先提高室溫1~2℃,動作要輕、快、穩(wěn)。落盤后最上層的出雛盤要蓋上網罩,防止提前出殼的雛鵝落到地上跌死。
2.8出雛與撿雛 正常情況下,落盤時(26~27胚齡)就有少數胚蛋已經破殼出雛,到29胚齡,大部分胚蛋陸續(xù)出雛,30胚齡大量出雛。
從雛鵝開始出殼,每隔4~6 h撿雛一次;也可以在所有雛鵝出殼達80%左右時集中進行撿雛,剩余尚未出殼的種蛋再集中到出雛器內繼續(xù)孵化。撿雛動作要輕、快,避免把胚蛋碰破。
2.9助產 出雛的后期,會發(fā)現有些弱胚不能自己出殼,要進行人工助產。這部分弱胚,有的已經啄殼、內殼膜已經變得枯黃或已外露,絨毛變得干燥,尿囊血管萎縮,雛鵝無力掙扎出殼。此時,輕輕剝掉啄口周圍的蛋殼擴大啄口,分開黏連的殼膜,把雛鵝的頭慢慢拉出蛋殼,以后讓雛鵝自己掙扎著出殼。
2.10清掃消毒 待胚蛋出殼完畢,抽出所有出雛盤、水盤,高壓水沖洗、曬干、消毒;徹底清掃出雛器內的蛋殼、絨毛和污物,沖洗干凈出雛器的底板、四壁,干燥后徹底消毒。之后,將出雛盤、水盤全部放回出雛器,熏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