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立志 鄒國明(.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岐黃國醫(yī)書院 南昌 330004;.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傷寒論》中對小便的記載,有小便利否:小便不利、小便利、小便自利、小便復利、小便難、欲小便不得、小便必難、不尿;小便頻次:小便數、小便當數、小便數少;采取利小便治法:當利其小便、發(fā)汗利小便已、若利小便、小便自可、小便少;小便顏色:小便清、小便色白、小便白者、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便血;小便后伴隨異常癥狀:小便已陰疼、必苦里急、少腹里急、陰中拘攣、失溲的不同,條文共計74 條[1]。在六經篇中各有不同體現,各有其臨床意義。本文從六經氣化的角度出發(fā),聯(lián)系六經生理病理,通過對部分條文病機分析,闡述小便異常與六經氣化的聯(lián)系,進而為辨證提供有力的證據。
六經,當為六經經系。經系為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劉英鋒教授提出,即太陽經系、陽明經系、少陽經系、太陰經系、少陰經系、厥陰經系。每一經系包含經氣、經絡、經器及其所絡屬的體竅、所統(tǒng)司的精氣共同組合而成的一個生理支系[2]。
1.1 太陽之生理 太陽經系兩經一氣,即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读⒅即笳摗吩疲骸疤栔?,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即太陽以寒水之氣為生理本氣,少陰所主之熱氣制約其寒[3]。“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的形成既來源于水谷精氣,也來源于身體各部的氣化,若其所在、所屬、所系的氣化異常即可影響小便[3]。同時體內津液流通、儲存的場所發(fā)生異常也可影響小便。
1.2 太陽之病理 太陽為寒水之經,寒為水之氣,故寒邪易引動體內水飲形成,導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飲的表里相兼證,水飲為患,則各隨其所停部位而為?。?]。
1.3 病機淺析
1.3.1 傷及陰津 太陽病,非僅傷寒獨有,溫病亦可見,推而廣之,凡邪氣在太陽經系者均可言為太陽病。如第6 條:“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本條為太陽風溫,經誤下后,陰津被傷,化源不足則小便不利[1]。
1.3.2 飲停、津停 太陽為寒水之經,寒為水之氣,外感寒邪傷陽則易動水飲,隨其所停部位而各現病變。如28 條:“服桂枝湯,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此條為寒邪閉表,已經辛溫發(fā)汗,但表證仍在,且出現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1]。其原因是表寒不解,且體內陽氣不布水津,水津成飲停蓄中焦,水津難以下達膀胱,則小便不利。從其用藥也可佐證,筆者認同姚荷生此處用桂枝去芍加茯苓白術湯,因表證未除,故表藥不可去,同時加茯苓滲中焦水飲,白術健運中土之氣[4]。
2.1 陽明之生理 陽明經系兩經一氣,即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读⒅即笳摗吩疲骸瓣柮髦?,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即陽明以燥氣為生理本氣,太陰所主之濕氣制約其燥[3]。
2.2 陽明之病理 陽明為病,主氣(即燥氣)過旺,雖感寒也易從燥熱化,主氣不及,則易從濕化。燥化過及,燥具熱性,熱性豐隆可使小便頻數,甚至傷及陰津,致小便化源不足,大便則硬;從濕化則濕與熱合,濕熱交蒸彌漫上下,郁遏氣機,影響二便。
2.3 病機淺析
2.3.1 燥熱傷津 燥與熱均可耗傷津液。在陽明篇中,外受寒邪由太陽傳至陽明,或起病即為陽明病。如181 條:“太陽病……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本例初起是太陽病,經誤治后傷及津液,陽明主氣為燥,邪氣從燥化則疾病在空間上發(fā)生傳變,即轉為陽明病[1]。
2.3.2 濕熱互結傷陰 陽明同太陰居中土,具燥濕兩性,燥濕隨中氣健運則互為消長,在《黃帝內經》已記載:“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保?]如223 條:“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中豬苓湯共三處記載,即陽明篇的223、224,姚荷生認為是陽明(偏濕熱)外感風濕,濕遇熱伏傷陰化燥[1];以及少陰篇的319 條少陰(偏陰虛)外感風熱,下焦腎水下趨則下利而渴欲飲水,廢水下停則小便不利。蔣小敏認為本方是主治里熱陰虧,水氣內停之專劑,適用于水氣內停,陰虛有熱所致小便不利[5]。
2.3.3 濕熱交蒸 濕性黏滯,則氣機易為濕阻,熱性渙散,熱得濕則進一步抑遏氣機。濕熱交蒸于中,一則津液排泄不暢即可影響小便致其不利;二則濕熱消長病位涉及營分,營陰受濕熱熏蒸化濁則發(fā)黃。黃疸,病因為濕熱或寒濕,陽明病發(fā)黃則濕熱居多。濕熱交結,濕性趨下,故汗出僅在頸以上,而頸以下的無汗是因濕邪郁遏,有汗難出。濕邪黏滯,氣化不暢,小便則不利,如236 條:“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身必發(fā)黃?!保?]
2.3.4 寒濕中阻 陽明主氣不足則化為寒濕。寒性凝滯,濕性黏膩,寒與濕相合,氣化受阻,如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保?]姚荷生認為本條是陽明腸胃偏寒,燥化無權則水谷不別,形成小便不利而大便初硬后溏[5]。
3.1 少陽之生理 少陽經系兩經一氣,即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读⒅即笳摗吩疲骸吧訇栔?,火氣治之,中見厥陰”,即少陽以火氣為生理本氣[3]。三焦其形質在內為焦膜,在表為腠理,如《金匱要略》中所說:“腠理、毫毛者,三焦膀胱其應也。”[3]姚荷生認為三焦為腎之火腑,主宣通氣、血、津液[6]。在小便形成過程中三焦既為津液通道又為氣化的場所,如《經脈別論》中記載:“游溢精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保?]
3.2 少陽之病理 《傷寒論》中少陽病多與三焦關系密切,是因三焦通行水、火、津液,故多痰、飲、水、濕為患。病變則邪留三焦,影響津液布散與流通,且邪之不去,病終不除,病勢纏綿。
3.3 病機淺析
3.3.1 飲停三焦 三焦主運行水液,氣郁則水停為飲,飲具流動性,則各隨其所停留部位而為病。如96 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主之”[1],劉英鋒認為小柴胡湯病機為寒風郁水火于焦膜,兼脾胃氣虛[7],原文中小便不利為或現癥,是因三焦分布廣泛,三焦的停水各隨其所停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停留在下焦,影響小便形成,則見小便不利。
3.3.2 水飲郁火偏虛-痞 痞證僅屬水邪郁火于內,病機為郁,而未如結胸證那樣病機已成“結”[6]。因停飲蓄于下,下焦之津難以上承于口,故渴而燥煩,并見小便不利,如156 條:“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
3.3.3 濕熱阻于少陽 濕熱阻于少陽,樞機不利,故可見少陽所主部位之脅下滿痛,頸項轉側不舒,發(fā)黃則進一步驗證了濕熱病因的存在,在小便異常上則有小便難的表現。
4.1 太陰之生理 太陰經系兩經一氣,即足太陰脾經與手太陰肺經?!读⒅即笳摗吩疲骸疤幹希瑵駳庵沃幸婈柮鳌?,即太陰以濕氣為生理本氣,陽明所主之燥氣制約其濕[3]。濕為太陰本氣,水谷精微之布散有賴太陰脾氣轉輸和肺氣宣降,即《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保?]
4.2 太陰之病理 太陰濕氣過旺,則變成濕邪,濕性黏滯,郁遏陽氣,臨床上以濕邪郁陽較為常見,病機則為濕邪郁熱,具體而言或為濕熱相合,或為濕熱相離,濕熱從燥化則傷津液。
4.3 病機淺析 太陰主濕,濕與熱合蘊于營血則發(fā)黃,濕流于下則小便氣化受阻。如187 條:“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本條小便自利則不發(fā)黃疸[1]。姚梅齡教授認為本條“手足自溫”為太陰風濕表證的癥狀之一,風濕絕對有余,肺及脾往往絕對不足,臨床上黃疸往往濕與寒、熱交織為患,本病濕滯氣機,阻礙津液運行,則見小便不利[8]。
5.1 少陰之生理 少陰經系兩經一氣,即手少陰心經與足少陰腎經?!读⒅即笳摗吩疲骸吧訇幹希瑹釟庵沃?,中見太陽”,即少陰以熱氣為生理本氣,太陽所主之寒氣制約其熱[3]。膀胱為腎之水腑,結構上與腎為表里,功能上膀胱得腎氣溫煦而化水為尿排出體外。
5.2 少陰之病理 少陰熱化不足,則從寒化,膀胱失其溫煦,輕則小便色白,重則水飲停蓄在下,阻遏正常氣化。腎司開闔,開闔失司,則如《宣明五氣篇》所記載:“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3]
5.3 病機淺析
5.3.1 少陰陽虛失溫 三陰為病,較三陽病變深重,病至此,應考慮患者的既往素秉。太陽為身體最外一層,少陰為太陽之里,此類患者平素正氣虛弱,尤其是陽氣不足或初起即有陽虛,感寒則深入少陰。如282 條:“小便色白,正如仲景所言: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保?]
5.3.2 陽虛寒水內停 寒邪直中少陰之里,陽虛不能化水。仲景明示此為有水氣,邪在上影響肺氣宣降則咳,在下阻礙水津氣化較重則見小便不利,病變較輕則小便利,故小便不利僅為或然癥。
5.3.3 陽虛失固陰脫于下 陽為人體生命活性物質之一,其盛衰程度影響生命質量,如陽虛至陽脫,進一步陽損及陰,甚至發(fā)展為陰脫。如307 條:“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1],本條是在陽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至陰脫,陽虛則氣化難,小便則不利,陰脫于下則可見下利不止。
5.3.4 少陰火劫傷陰 少陰病被火誤治,火易迫津外泄,仲景在148 條中明確告誡:“陰不得有汗”,汗出則傷及津液和少陰真陰,小便則難以排出[1]。如284 條:“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保?]
厥陰經系的生理、病理特性與風密切相關,但就小便的記載在來看,厥陰篇中僅339、337 兩條涉及,且均為正常表現。本文主要討論的是異常的小便,故我們不再對厥陰篇中與小便相關的生理病理展開闡述。
服藥后對小便的記載共有5 條。其中第40 條、第96 條、第318 條為藥后見小便不利,在藥物加減上,或加茯苓或茯苓與它藥同用或加茯苓而去某藥,3 條中小便不利均為或見癥,可能是服藥前即有小便不利或藥后仍小便不利,此處加茯苓為淡滲利水;第28 條、第236 條為見小便利向愈,其中28 條藥后小便色如皂莢汁狀,此處為什么為皂莢汁狀,筆者尚未清楚;第316 條為小便利去茯苓,在少陰經系中筆者已討論該條病機,小便利為寒水除,故減去茯苓。
《傷寒論》中小便異常以太陽篇、陽明篇居多,三陰篇記載較少。具體而言有癥狀(自我感覺)、體癥(客觀表現)的不同,在臨床中應圍繞發(fā)病機理來探究具體的不同。又因《傷寒論》成書是在“傷寒十居其七”的背景下寫成的,對相關條文的分析亦應作為臨床辨證的參考,而不應機械套用條文。應該認識到《傷寒論》中小便異常的記載非偶然,是仲景忠實于臨床客觀表現,聯(lián)系六經生理病理而作出的認識。作為臨床醫(yī)生,應明白小便異常涉及諸多方面,不可僅憑一癥即草率作出證候結論,而應該辨別、辨析、辨識癥狀發(fā)生機理,繼而進行癥狀鑒別及證候鑒別,綜合病情的整體情況分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