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宋欣偉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系統(tǒng)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2018年被收錄于我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其特征性地表現為皮膚和內臟器官的纖維化以及微血管病變,致殘率及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50%~80%[1]。SSc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異質性強。西醫(yī)針對SSc的治療手段有限,抗纖維化藥物及擴血管藥物療效并不十分明確。祖國醫(yī)學典籍中并無該病名記載,但根據其皮膚增厚變硬、手指腫脹、僵直、肢體關節(jié)拘攣疼痛等臨床表現,中醫(yī)醫(yī)家常將其歸屬于“痹癥”“皮痹”,有內臟累及者,則歸于“肺痹、脾痹”等范疇,中醫(yī)藥在改善SSc患者皮膚硬度、防治指端潰瘍、保護內臟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上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宋欣偉教授系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第五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宋教授從醫(yī)40余載,尤擅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對SSc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具有獨到的學術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根據“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經典理論,提出“元陽虧虛是本病發(fā)病的基本病機,寒凝血瘀是本病纏綿難愈的根本原因”[2],并注意到SSc的治療中存在“三難點”:①指端潰瘍相關的劇烈疼痛,②間質性肺病相關的勞力性呼吸困難及反復肺部感染,③胃腸道功能紊亂相關的消化道癥狀及營養(yǎng)不良。上述三類SSc患者客觀癥狀明顯,主觀訴求迫切,病情遷延,療程漫長,治療棘手。宋教授據其多年臨證實踐經驗,逐步摸索出SSc治療中上述“三難點”的辨治要點,并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療效,茲將其歸結如下,以饗讀者。
《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痹……在于皮則寒?!薄端貑枴づe痛論》:“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臨床中SSc患者常以肢端皮膚雷諾現象為首發(fā)表現,尤以入秋后,氣溫轉涼時為著,可見肢端皮膚遇冷發(fā)白發(fā)烏,嚴重者可出現指端皮膚潰瘍,可伴有劇烈疼痛,夜間尤甚,以致徹夜難眠,痛苦不堪,常規(guī)抗炎止痛藥收效甚微,往往需予嗎啡等麻醉類鎮(zhèn)痛劑,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遏制患者指端潰瘍進展、減輕疼痛均十分關鍵。
1.1 立足溫補,氣血陰陽并護:宋教授認為,SSc患者先天稟賦不足,元陽虧虛,肌表失于溫煦,腠理不固,寒邪襲于肌體,凝滯于肌膚,氣血瘀滯,脈絡受阻,故常有疲乏無力,神倦懶言,肢冷拘攣,骨節(jié)疼痛,舌淡、苔少或光剝,脈細。故治法上當立足于溫補,宜氣血陰陽兼顧并護。常以陽和湯加減,處方特點:多藥味,輕藥量,旨在溫補兼施,但防溫補過甚,激發(fā)熱毒,并顧護脾胃,以免滋膩礙胃,脾失健運,內生濕濁。
1.2 活血通絡,兼以清熱解毒:患者指端潰瘍并劇烈疼痛時,宋教授認為此時須配伍活血祛瘀通絡之品,失笑散、三棱、莪術溫通行滯、散結止痛,蟲類藥蜈蚣、全蝎松動血中瘀滯以使血脈暢達,通則不痛。《靈樞·癰疽》云:“營氣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wèi)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惫视芯植科つw破潰溢膿者,還當運用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法,此與溫補大法并不相違背,可以五味消毒飲為基礎方,方中金銀花可重用至每劑60g,伍以野菊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蒲公英、紫花地丁為癰瘡疔毒之要藥,兩者相配可清血分之熱結;若局部皮色潮紅,蔓延至手背、前臂,則可配伍龍膽草、焦山梔、黃芩清利濕熱,赤芍、丹皮涼血活血;創(chuàng)面久潰不愈,可予乳香、沒藥托毒生肌。并囑患者可隨身自備麝香保心丸,入夜前含服,取其芳香溫通,開竅止痛之功。
1.3 中西結合,治局部不離整體:病情發(fā)展到后期,SSc患者皮膚緊貼于皮下骨面,皮紋消失,皮溫低下,關節(jié)拘攣,但疼痛已不似疾病初期劇烈。宋教授認為此時無需再治局部,若猛用附桂溫陽,或重用溫腎之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或過用蟲類藥搜剔通絡,則均無良效,宜輕劑溫陽散寒、補脾益腎、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調理人體氣血陰陽之虧盛,以防病邪入里累及內臟。
因本病病情纏綿,中藥調攝非一朝一夕能奏效,奏效之后也因中藥藥力不足,難以維持療效,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亦十分重要,早期使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如每日使用甲潑尼龍2mg可持續(xù)減輕免疫炎癥反應,改善后期皮膚硬度;積極使用內皮素受體拮抗劑,如波生坦等血管擴張劑,可減輕患者指端潰瘍疼痛,減少急性期持續(xù)時間,預防新發(fā)潰瘍的產生[3]。
間質性肺?。╥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SSc的主要并發(fā)癥,也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醫(yī)醫(yī)家常將ILD歸屬于“肺痹”“肺痿”范疇,《素問·痹論》:“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素問·皮部論》:“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腑臟也。”《醫(yī)宗金鑒·痹證總論》:“凡痹病日久內傳所合之藏,則為五藏之痹……假如久病皮痹,復感于邪,當內傳肺而為肺痹?!惫糯t(yī)家已提出皮痹不愈,感受邪氣,循經傳變,導致肺臟損傷的觀點,與現代醫(yī)學認為的SSc并發(fā)ILD有相通之處。
2.1 上實下虛為病機,把握早期治療時機:宋教授認為SSc-ILD中醫(yī)病機可歸結為“上實下虛”,上實指肺實,病初期為痰涎(熱)壅阻,肺失宣降,晚期責之于痰凝血瘀,肺絡痹阻,下虛為元陽虧虛,腎不納氣,故見短氣喘逆,腰酸腳軟,肢體浮腫等。SSc-ILD病理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炎性滲出期、膠原增生期及纖維化期[4]。在疾病早期,以大量促炎因子導致的肺泡炎為主,肺部高分辨率CT可見以雙側肺底為著的磨玻璃影,但因SSc-ILD起病相對隱匿,患者就醫(yī)時往往肺部影像學已表現為磨玻璃影伴有網格影,提示肺間質病變的部分不可逆性,隨病情進展,最終出現“蜂窩肺”,提示已形成不可逆的肺間質纖維化[5]。因此,臨床治療SSC-ILD強調早發(fā)現、早干預。
2.2 病早期實邪在表,中西藥并重:SSc-ILD初期,患者可無明顯呼吸道癥狀,或僅偶有干咳或咳白色泡沫痰?!端貑枴た日摗酚性疲骸捌っ?,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從其合也。”寒邪客于肌表,肺衛(wèi)郁閉,肺氣失宣,則可見咳嗽,當辨邪氣偏盛,以祛邪宣肺為先,可以荊芥、防風、桂枝祛風解表,麻黃、杏仁宣肺平喘為治。宋教授指出,SSc患者需重視肺部CT及肺功能篩查,及早發(fā)現間質性肺病并評估肺功能下降程度,不拘于中藥辨證論治,還應把握治療時機,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磷酰胺、嗎替麥考酚酯等以減少肺泡炎性滲出,以期逆轉肺間質纖維化進程,從而改善肺功能。同時治療過程中常因上述藥物的使用,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并發(fā)肺部感染,癥見發(fā)熱、喘促、咳吐黃痰或痰中帶血,是為肺陰耗傷,復感外邪,痰熱毒壅肺,可以白虎湯、瀉白散、千金葦莖湯加減,方中石膏、桑白皮清瀉肺熱,銀花、連翹、羊乳、魚腥草清肺解毒,瓜蔞皮、薏苡仁潤肺化痰,花粉、蘆根生津止咳,川貝母、浙貝母合并重用以強化潤肺化痰。
2.3 病后期辨邪實正虛,祛邪勿忘扶正:部分患者錯過早期最佳治療時機,進入肺纖維化期,臨床表現為氣短、勞力性呼吸困難,重者可出現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臟病、肺動脈高壓。此期患者病程已久,正氣衰微,元陽虧虛,腎氣虛耗,腎失攝納,而見喘促、短氣不足以息等癥;肺失宣降,津血輸布障礙,津液停聚成痰,肺失朝百脈功能而致血滯留成瘀,痰瘀膠著,肺絡痹阻,肺葉失養(yǎng),漸至痿廢失用;久病累心,遏阻心陽,可發(fā)生心悸、水腫、喘脫等變證。最終直至疾病終末期,可見“五臟俱損”之象。對于此期治療,宋欣偉教授認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作用已是“弊大于利”,既無法逆轉皮膚萎縮及ILD,還可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風險[6]。因此當以扶正溫陽為主,攻邪逐瘀為輔,可以生脈散、七味都氣丸、右歸丸加減,可配伍葶藶子瀉肺逐飲,蘇子、厚樸降氣除滿,白芥子、僵蠶散結化痰,尤須重用黃芪、熟地,生曬參、野山參療效亦佳,可制膏方用。
消化道是除肺臟以外SSc最常累及的臟器,有超過90%的SSc患者出現消化道癥狀[7],表現為固體食物咽下困難、胸骨后梗阻感、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腹脹、腹瀉、便秘等,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消瘦、肌肉萎弱無力,呈惡液質表現?!端貑枴け哉撈吩疲骸凹”圆灰眩瑥透杏谛?,內舍于脾?!薄栋Y因脈治·脾痹》云:“脾痹之證,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隱隱而痛,大便時瀉,面黃足腫,不能飲食,肌肉痹而不仁?!泵枋隽思”圆挥鷥葌髋K腑而致脾痹的臨床表現。
3.1 溫腎健脾,辛開苦降:宋教授指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醫(yī)門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實由腎中元陽之鼓舞,而元陽以固密為貴,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賴脾胃生化陰精以涵育耳。”SSc患者元陽虧虛,無以溫煦脾陽,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氣血生化無源,清陽不升,則見肌膚失養(yǎng)、肌肉痿弱、倦怠乏力;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陽受阻,胃氣凝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濕困中焦,則見嘔惡噯氣、泛泛欲吐,脘腹痞滿、便溏、便秘等癥。治療以溫腎健脾,辛開苦降為基本原則,可以干姜、吳茱萸溫中補虛,降逆止嘔,厚樸、半夏燥濕醒脾,白術、白扁豆健脾止瀉,木香、延胡索行氣消食,枳殼、砂仁行滯消脹,海螵蛸、瓦楞子制酸和胃,少佐蒲公英、黃連除胃中郁熱,兼能止嘔。
病晚期,患者肢體痿軟無力,大肉盡脫,《素問·痿論》云:“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機關也?!赎柮魈?,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标柮鲾z入飲食,化生氣血,以供養(yǎng)五臟六腑,并滋養(yǎng)全身筋膜。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來源于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賴于脾的運化、胃的腐熟受納、小腸的分清泌濁、大腸的傳化糟粕,故重視脾胃的調理對于改善患者惡液質的情況十分重要。宋教授喜用優(yōu)質石斛加炒谷芽、炒麥芽、炒山楂等,既可補益脾胃,又可助消化。
中藥治療之外,還應當囑咐患者進軟食,少食多餐,睡前禁食,適當抬高床頭防胃食管反流,輔以促胃動力藥、調節(jié)腸道菌群藥物等治療。
3.2 疏肝健脾,身心同治:宋欣偉教授指出本病還需重視情志調攝,SSc患者可長期處于因疾病所產生的悲觀、焦慮、恐慌情緒之中,久病成郁,肝失疏泄,犯脾克胃,肝郁化火,暗耗陰液,而致口中燥苦、脘痞納減、胸脅作痛、夜寐不安,故可辨證施以疏肝、理氣、清火、解郁、活血、安神治療,并可聯(lián)合心理衛(wèi)生科行心理疏導,鼓勵患者解開心結,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SSc可累及多臟器、多系統(tǒng),其中指端潰瘍疼痛、ILD及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發(fā)生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帶來生理與心理的雙重痛苦,是SSc治療中的三個難點及重點。相較于西醫(yī)有限的治療手段,中醫(yī)對于控制SSc病情進展、減輕指端潰瘍疼痛、保護內臟功能、減少西藥毒副作用及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宋欣偉教授通過多年臨證經驗積累,認為SSc病機以元陽虧虛為根本,治療當以溫陽補腎為大法,根據寒熱、虛實、臟腑變化,兼以清熱解毒、攻邪逐瘀、活血通絡、辛開苦降,共奏除痹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