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夢圓 李琴 曹征 余忠舜(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遵生八箋》明代萬歷年間高濂所著,其畢生致力于清修養(yǎng)生、延年卻病。該書是一部以“養(yǎng)生”為宗旨的綜合性著作,共19 卷,在我國古代養(yǎng)生文獻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書以“遵生”為主線,強調(diào)了對生命的尊重與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養(yǎng)生方式,書中共載有八箋,其中有兩箋是對飲食養(yǎng)生的論述,高氏在其《飲饌服食箋》[1]中篇首即提出“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笨梢钥闯龈呤蠈︼嬍车闹匾?,且特別強調(diào)日常飲食的養(yǎng)生。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云:“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2]若不按照時令養(yǎng)生,則“災害生”“苛疾起”,故飲食亦應當順“四時陰陽運用之機,而配以五臟寒溫順逆之義”。高氏在《遵生八箋》中提出根據(jù)四季氣候的變化,食味也應有所不同。
1.1 春季攝養(yǎng) 高氏在“春季攝生消息論”篇中曰:“當春之時,食味應減酸益甘,以養(yǎng)脾氣”[1]62。即在飲食上要多吃性甘的食物而少吃性酸的食物,以此來養(yǎng)護脾氣。根據(jù)五行生克理論,春季屬木,在人體則應于肝,肝木過旺能克制脾土,多甘少酸有助于脾的建運,緩解或防止肝旺克脾。高氏還提出:“飲酒不可過多,人家自造米面團餅 切不可快一時之口,致生不測”[1]62,認為酒及米面團餅一類不宜過食,過食則易損傷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春季養(yǎng)護脾胃為重中之重。除此之外,高氏還引《飲膳正要》:“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于溫也。禁溫飲食及熱衣服?!?/p>
1.2 夏季攝養(yǎng) 高氏在“夏季攝生消息論”中曰:“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yǎng)肺”[1]96,即應少吃苦味多吃辛辣食物來養(yǎng)護肺氣,以免心火過旺而灼傷肺氣。夏季心旺腎衰,伏陰于內(nèi),“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陰氣,食此凝滯之物,多為癥塊”[1]96-97?!秹凼辣T芬嘣弧捌溆羞^食瓜果,好飲梅漿冷水 此傷暑于腸胃,或為霍亂等癥”[3],強調(diào)夏季雖然炎熱切不可貪涼過食寒涼之品,體現(xiàn)了“春夏養(yǎng)陽”觀點。夏季暑邪易損耗陽氣,夾濕困脾,故高氏提出:“飲食溫暖,不令太飽,時時進之,宜桂湯、豆蔻熟水”[1]97,以此來護衛(wèi)體內(nèi)陽氣,減輕脾胃運化的負擔。因濕邪為患,夏季易食欲不振,宜吃清淡之物,避免損傷脾胃。
1.3 秋季攝養(yǎng) 秋三月,五行屬金,在人體則應于肺,肺氣旺,味屬辛,肺旺則肝木衰,所以飲食上宜減辛增酸,高氏在“秋季攝生消息論”篇[1]137中指出:“當秋之時,飲食之味應減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秋季六淫屬燥,燥邪易損傷肺部津液,故秋季宜潤肺防燥。此外,高氏在“秋季攝生消息論”篇中還指出積勞、五痔、消渴、風氣冷病、痃癖之人,不宜吃干飯炙煿并自死牛肉、生鲙、雞、豬、濁酒、陳臭咸醋、粘滑難消之物,及生菜、瓜果、鲊醬之類。其引《養(yǎng)生書》強調(diào)初成秋谷,老人不宜食之,初成秋谷具有較強的生發(fā)之氣,而秋主收,秋季是人體應該開始收斂的季節(jié),尤其是身體較弱的老年人,不宜多吃。
1.4 冬季攝養(yǎng) 冬三月,五行屬水,在人體則應于腎,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故高氏在“冬季攝生消息論”篇中指出:“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以養(yǎng)心氣?!保?]164冬季氣候寒冷,不僅要注意養(yǎng)護身體的陰氣,還要激發(fā)體內(nèi)的陽氣。如避免過食辛辣以防傷陰,通過適量進食藥酒、補藥等物助導陽氣,故高氏又提出“冬月陽氣在內(nèi),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早起宜服醇酒一杯宜御寒,晚服消痰涼膈之藥,以平和心氣,不令熱氣上涌,切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餛飩之類”[1]164?!肚Ы鸱健芬嘀赋觯骸岸幘苾扇齽?,立春日則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矣”[4]。
扁鵲有言:“安身之本,必資于食”,強調(diào)了日常飲食調(diào)攝的重要性,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亦指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4]427說明飲食是日常不可或缺之物,“食之得法,則延年益壽;食之不得法,則損形折壽。”高氏在“飲撰服食箋”小序中也指出“飲食,活人之本也”[1]325,飲食是維系生命的來源,只有掌握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精充氣足,健康長壽。
2.1 飲食之宜 《老老恒言》中載有:“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勿灼唇,冷勿冰齒”[5],高氏在“延年卻病箋”[1]292中則載有“凡食欲得恒溫暖,宜入易消,勝于習冷”“凡食,先欲得食熱食,次食溫暖食,次冷食?!苯灾赋鍪骋藴厥?,進食過涼過燙的食物都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風險,在“飲撰服食箋”中則指出“飲食之宜,無待饑甚而食,當候已饑而進食,食不厭熟嚼”[1]326。當待欲饑之時即飲食,使脾胃處于勿饑勿飽的狀態(tài),宜少量多餐,食飲入胃,饑飽適中,則沖氣以和,精血以生,臟腑平調(diào)。高氏又指出“食宜常少,亦勿令虛”。飲食又宜以精細軟潤為佳如高氏所述“食不厭精細,飲不厭溫熱”。在其書中收錄多款粥品,如茯苓粥、蘇麻粥、扁豆粥等等。
高氏還在書中強調(diào)食后宜與運動相結(jié)合,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隨后其引孫真人之言“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臍腹食消磨?!?/p>
2.2 飲食之忌 高氏在“飲饌服食箋”中指出“勿強食,勿強飲。先饑而食,食不過飽;先渴而飲,飲不過多”[1]326。即食之不可過量,飲之亦不可過量,否則積聚難消而易傷及脾胃,正如其引孫真人所言“太飽傷神饑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饑餐渴飲莫太過,免致膨脖損心肺。醉后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人資飲食以養(yǎng)生,去其甚者自安逸”[1]22。又忌五味相雜,雜則五味相擾,而損其氣血。
高氏在書中尤其重視老年人飲食宜忌,引《道林攝生論》曰:“老人養(yǎng)壽之道,不令飽食便臥 勿食生冷過多。勿傷五味: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保?]8老人在飲食上特別強調(diào)勿食冷、勿傷五味,宜食后稍加運動。
2.3 飲食之禁 高氏對于飲食之禁,指出“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月之忌,暮無大醉;大飽傷肺,大饑傷氣?!鼻覐娬{(diào)食物搭配中的禁忌,提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傷五內(nèi)”[1]292“生蔥白合蜜食害人,切記”[1]292“羊肝勿合椒食,傷人心”[1]292等等。高氏亦贊同孔子所言“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比藗兘巢恍迈r的食材,若食之則易損其胃氣,而致疾患生之。且載有關于飲食溫度與飲酒的禁忌,如“熱食傷骨,冷食傷臟”[1]291“大飲則血脈閉,大醉則神散”[1]291。強調(diào)了飲食入胃時的溫度且提示食熱食汗出之時切勿洗面,否則令瘡痍生之;又禁飲酒過量,否則傷其脾胃及氣血。
食飲有節(jié)才能夠保證脾胃氣血的運行,延年益壽,可以看出高氏對飲食宜忌的重視,如其在“飲饌服食饌”小序中寫到“人于日用養(yǎng)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nèi)賊,是得養(yǎng)生之道矣”[1]325。《素問·上古天真論》中也強調(diào):“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 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度百歲乃去?!保?]1
“飲食清淡”是食養(yǎng)的重要原則之一。高氏認為“人食多以五味雜之 若淡食,則本自甘美”[1]328,“人于日用養(yǎng)生,務尚淡薄”,飲食清淡,其一,相對于“膏粱厚味”而言,過食油膩之物易造成脾胃的負擔,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非其食者 常學淡食”[4]659。主張飲食清淡 ,少吃高脂肪高蛋白之類的動物食品,提倡常吃蔬菜,如枸杞葉、冬葵、莧萊、冬瓜、黃瓜、菜瓜、茴香及芹菜等,大多是一些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的蔬菜, 很適合于經(jīng)常食用。其二,是指飲食口味宜清淡,不宜偏嗜某一味,關于偏嗜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云:“是故味過于酸 筋脈沮弛,精神乃央?!保?]15《素問·五臟生成》中也提到“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此五味之所傷也”[2]61。文獻均指出過食五味易造成五臟六腑的病變,有違養(yǎng)生之道。高氏在“飲食當知所損論”中也明確指出:“椒馨五味,勿毒五官,可以延年。”[1]293
綜上所述,高氏廣泛收集各家飲食及方法,在《遵生八箋》中關于四季食物選擇、飲食節(jié)律、飲食禁忌等方面的飲食養(yǎng)生理念,內(nèi)容豐富且精煉,發(fā)人深省。留給當代的是一種卻病延年的智慧,讓人領略食養(yǎng)的價值,掌握合理飲食,則“谷氣充”“血氣盛”“筋力強”。其所在食療之方,簡單易行,食材易取,對于人們?nèi)粘o嬍仇B(yǎng)生有重要的指導價值,且對今后食療養(yǎng)生的發(fā)展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