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群 肖璐 顏詩帆 王茂泓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南昌 330006)
腹膜透析是慢性腎衰竭發(fā)展至終末期的常用治療方法,因可最大程度的保留殘余腎功能,血液動力學改變小而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但腹膜透析亦有一定的并發(fā)癥,其中非感染性腹痛較為常見,多是由于傷口愈合不良、腹膜粘連,或灌液過快、溫度過高、高糖滲透液及PH過低等因素導致[1],現(xiàn)代醫(yī)學多采取止痛對癥處理,長期治療則缺乏有效方法。中醫(yī)認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屬于“腹痛”范疇。一般認為,其病機多為濕熱中阻,或氣血虧虛等,常治以清熱利濕,或益氣補血等,但療效甚微。王茂泓主任中醫(yī)師認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病機多為“肝脾不調,水瘀互結”,屬厥陰病,故從厥陰入手以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具體介紹如下。
《靈樞·癰疽》言:“腸胃受谷……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北砻髁私蜓獌烧弋愇锒矗紴橹薪惯\化水谷精微所生,津可化血?!鹅`樞·決氣》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也說明津液可以直接轉化為血,為生血的物質之一?!端貑枴つ嬲{論》中的“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說明水為津液的一種存在形式[2]?!鹅`樞·營衛(wèi)生會》述:“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及《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云:“亡血家不可發(fā)汗?!碧迫荽ㄔ凇堆C論》中指出:“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嘗不病血也”,又說:“水病而不離乎血,血病而不離乎水,血積既久,亦能化為痰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云:“血不利則為水”,均說明瘀能生水、水可致瘀。水、瘀二者相互影響而產(chǎn)生,從而形成水瘀互結這一基本病機。
厥陰為陰極之臟,陰極故而陽生,挾腎水之寒以克脾土者,厥陰也;承心火之熱以生脾土者,亦為厥陰[3]。導師認為,三陰傳變,一般是遞進關系,從太陰至少陰,再至厥陰。太陰之上,以濕土主令,故太陰脾臟為病,多為濕邪泛濫為患,而太陰寒濕,在于陽明虧虛,陽氣不足,無燥以濟。病入太陰,脾陽虧虛,陰邪內傳,脾屬中土,可制陰水,土濕盛則腎水寒,甚則腎水不制。因中氣匱乏無力,如防水之堤松潰,寒水則無物可以相制,向上侵凌君火而心火微弱,在下則寒冰不解。少陰以癸水孕育肝木,腎水寒冷,水寒難以生木,則厥陰木氣下陷,郁而化火動風,風動火郁,風火相煽,反耗腎精。故厥陰之經(jīng),陰盡血枯,氣機逆亂,血行瘀滯,其母為癸水,子為丁火,風性善動數(shù)變,上協(xié)心火之氣則熱,下秉腎水之氣則寒,熱勝則火旺而耗氣,寒勝則水旺而土崩,故太陰水濕及少陰封藏不利,皆從屬厥陰。
厥陰肝木,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水氣內停;又血藏于肝,風動火郁,耗傷津液,則易瘀滯不行??梢娝龌ソY證與厥陰肝木密切相關。
目前臨床對于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陳。導師王茂泓認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病位在腹部,與厥陰密切相關,涉及太陰、少陰,病機根本為肝脾不調,水瘀互結。其發(fā)病與腹膜透析術及慢性腎衰竭患者氣血不足的體質狀態(tài)有關。腹膜透析術為有創(chuàng)性治療,對腹部皮膚、粘膜、肌肉及腹膜有實質性損傷,術中往往造成出血,郁于經(jīng)絡血脈,加之傷口愈合之初,可有少量滲血,一時難以吸收,皆可成為病理產(chǎn)物——瘀血。術后大量透析液注入腹腔,腹透液非人體生理之水,水入不化即成為內停之水飲,而成水、瘀交織之勢,故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血瘀、水飲,加上肝脾不調、氣血不足,以致脈絡阻滯或失養(yǎng),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病位有氣分、血分之別。在氣為太陰、少陰寒濕不化;在血為厥陰血少血瘀。
此外,慢性腎衰竭中醫(yī)病機為“虛、濕、瘀、毒”四個方面[4],“虛”為其本,“濕、瘀、毒”為其標,“瘀、毒”病機常貫穿始終。而“虛、濕、瘀、毒”病機綜合起來,其實就是厥陰病的主要病機表現(xiàn)。所謂“虛”,乃厥陰疏泄過度,精微物質下泄,先天消耗殆盡,則為虛;肝主藏血,厥陰血少,疏泄不及,則為瘀;肝脾不調,濕濁不化,則為濕;濕濁內蘊成毒,則為毒。
故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的發(fā)生,是在“虛、濕、瘀、毒”的基礎上,出現(xiàn)肝脾不調,病在氣分則為太陰、少陰寒濕不化,病理因素以水、濕為主;病在血分則厥陰血少血瘀,病理因素以瘀為主,在早期雖有所偏重,但最終在氣血虧虛的基礎上導致水與瘀搏結,氣機欲通不通而痛,證屬本虛標實。
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其中《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載:“婦人懷娠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載:“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當歸芍藥散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組成,具有調肝和脾、行血利水之功。原方主治雖為女子腹痛,但其機理非獨女科,他病有此病機者皆可用之。方中當歸味甘而重,故能補血生血,其氣輕而辛,又能行血,此為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補血之圣藥,治療肝郁血虛之證最為合拍;重用芍藥,主入肝、脾經(jīng),能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依賴陰血滋養(yǎng)而柔和,其能補肝血、斂肝陰、泄肝安脾,與當歸相配以療肝血不足、血絡瘀阻之證;川芎辛散溫通,走血海而能活血化瘀,治療血瘀之證;白術性味甘苦溫,歸脾胃經(jīng),功善健脾益氣而燥濕,用于治療脾虛水停之證,兩者與當歸、芍藥相配伍,行補氣血、調和肝脾,具有養(yǎng)肝健脾、活血利水之效;澤瀉為佐使藥,以淡滲利濕,增強利水作用。導師在臨床應用時,改茯苓為土茯苓,解毒除濕、分清泌濁。六藥合用,功在調和肝脾、活血利水,切中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之病機。
楊小玲,女,47歲,于2018年5月31日入院。主訴:反復雙下肢浮腫10余年,腹膜透析置管術后11天?;颊哂?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發(fā)現(xiàn)雙下肢浮腫,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綜合征”,未行系統(tǒng)規(guī)范治療。2018年5月11日就診于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發(fā)現(xiàn)雙腎縮小,已進入尿毒癥期。5月19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置管術,并行腹膜透析治療??滔掳Y見:左下腹部隱痛和脹痛交作,腹透液清晰,雙下肢輕度浮腫,偶有頭昏感,視物模糊,畏光,腰酸,乏力,稍感口苦,無胸悶心慌,平素畏寒,易煩躁,納寐安,小便量減少,多泡沫,大便平,舌質淡白,苔白滑,脈細弦而弱。查體:左下腹部可見腹膜透析導管,透析管進出水順暢,透析液清亮,無明顯絮狀物,傷口處敷料干燥,無明顯滲出。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2.60×1012/L,血紅蛋白:79 g/L;生化全套:尿素氮:21.9 mmol/L,肌酐:646 umol/L,尿酸:531 umol/L。入院后檢查排除“腹膜炎”,予促紅細胞生成素改善貧血、熱敷等對癥處理,腹痛未減。2018年6月2日予中藥方當歸芍藥散化裁,以行血利水、調肝和脾,方藥如下:當歸10 g、白芍20 g、川芎12 g、 炒白術10 g、澤瀉10 g、土茯苓30 g,5劑(顆粒劑),水沖服,日1劑。
2018年6月4日二診,患者腹部疼痛緩解,無頭暈頭痛,無口干口苦,無胸悶心慌,納呆,睡眠欠佳,小便量正常,夜尿較多,大便正常。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細而弱。繼續(xù)予上方治療。
2018年6月6日三診,患者無腹痛腹脹,食納較前轉佳,睡眠一般,小便日量1200 mL左右,夜尿仍較多,大便平。舌質淡,苔薄白略膩,脈細弱。繼續(xù)服上方7劑,住院期間患者未再出現(xiàn)腹痛癥狀。
按:該患者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臨床發(fā)現(xiàn)發(fā)病者多身體瘦弱,腹壁菲薄,其發(fā)病多由于術中、術后造成出血,成為病理產(chǎn)物,以及腹透液內停成飲,兩者相互搏結,呈水瘀互結之勢,致氣機阻滯,不通而痛。導師抓住患者慢性腎衰,病在厥陰,病機為“肝郁脾弱,水瘀互結”的特點,予當歸芍藥散以調肝和脾,行血利水,補虛瀉實,標本兼顧,取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