缐 鵬
(甘肅省康樂縣農村合作經(jīng)濟經(jīng)營服務中心,甘肅康樂731500)
黃芪屬于大宗常用中藥材,在康樂縣適種范圍廣泛,南北皆宜,2018 年其種植面積一度超過了當歸,居全縣中藥材首位。黃芪的地膜覆蓋栽培模式發(fā)展較快,特別是幅寬120 cm 的地膜覆蓋栽培模式增產效果好,深受種植戶歡迎。為了探索適合康樂縣覆膜黃芪的最佳種植密度,特設此試驗。
試驗設在康樂縣五戶鄉(xiāng)汪灘村,該地海拔2 221 m,年平均氣溫5.1℃,年降雨量611.8 mm,年日照時數(shù)2 430 h,屬川地,土壤類型為川谷黑麻土,前茬作物為馬鈴薯。
供試作物為蒙古黃芪,種苗購自渭源縣會川市場。
試驗共設5 個處理,即處理1:株距11 cm(栽種密度378 975 株/hm2);處理2:株距15 cm(栽種密度277 920 株/hm2);處理3:株距19 cm(栽種密度219 405 株/hm2);處理4:株距23 cm(栽種密度181 245 株/hm2);處理5:株距27 cm(栽種密度154 395 株/hm2)。3 次重復,隨機排列三排式,小區(qū)面積28.8 m2(7.2 m×4 m),每小區(qū)6 幅膜,栽種30 杠。小區(qū)間走道50 cm,重復間距50 cm。試驗設有保護行。
3 月20 日結合旋耕施入磷酸二銨300 kg/hm2、中藥材專用復合肥600 kg/hm2、安樂斯微生物菌劑(枯草芽孢桿菌≥2.0 億/g)30 kg/hm2。3 月22 日栽種覆膜,老犁開溝,按試驗設置的密度順犁溝種苗,杠距20 cm,種5 杠空1 杠為一幅膜,全膜覆蓋,膜幅寬120 cm,試驗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當?shù)卮筇铩T苑N后觀察記載物候期,分小區(qū)收挖測定鮮根產量,并于每小區(qū)隨機取樣20 株測定根部性狀。
根據(jù)觀察,不同栽種密度對覆膜黃芪物候期無明顯影響,各處理均于3 月22 日栽種,4 月22 日出苗,5 月25 日開花,6 月10 日結莢。
據(jù)11 月2 日收挖測定(見表1),小區(qū)鮮根產量以處理2 最高,為9 240.73 kg/hm2;處理1 居第二位,為9 067.03 kg/hm2;處理3 居第三位,為9 032.29 kg/hm2;處理四居第四位,為8 615.42 kg/hm2;處理5 最低,為7 712.19 kg/hm2。通過對小區(qū)產量進行方差分析,F(xiàn)處理間=16.119 4**>F0.01=7.01,差異極顯著(見表2)。
表1 不同種植密度下的黃芪鮮根產量
表2 小區(qū)產量方差分析
進一步對小區(qū)產量用LSR 法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處理2 較處理5 增產極顯著,較處理4 增產顯著;處理1、處理3 均較處理5 增產極顯著,較處理4 增產顯著;處理4 較處理5 增產極顯著;其余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見表3)。
表3 新復極差測驗
從根部性狀測定結果(見表4)可知,不同種植密度的根長變化表現(xiàn)不規(guī)律;隨著株距變大,種植密度變小,黃芪根粗和單藥鮮重表現(xiàn)出明顯增加的趨勢。
表4 不同密度對黃芪根部性狀的影響
黃芪是最能體現(xiàn)優(yōu)質優(yōu)價的作物,黃芪的根條越粗,商品等級越高,相應價格也越高。將各處理鮮黃芪按照現(xiàn)行該等級單價核算,產值以處理3 最高,處理1 最低,扣除種苗費用后收益以處理3 最高,處理1 最低(見表5)。
表5 不同種植密度下的藥材效益
試驗結果表明:在康樂縣黃芪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條件下,種植黃芪密度株距19 cm(栽種密度219 405 株/hm2)產量較高(9 032.29 kg/hm2),產值最高(45 161.45 kg/hm2),收益最好(34 661.45 元/hm2),建議類似地區(qū)在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條件下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