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煉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中,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文藝工作者不僅要完成行軍戰(zhàn)斗任務,還肩負著革命文藝表演和政治宣傳等工作。每天面對不同的人民群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氛圍,他們勇挑重擔,拿起文化的武器,根據(jù)當?shù)氐奶厣h(huán)境和風俗習慣進行創(chuàng)作、宣傳、演繹,傳播革命主張,為紅軍的浴血征戰(zhàn)注入了生機與活力,讓沿途老百姓認識紅軍、了解紅軍、擁護紅軍,向國民黨反動派展現(xiàn)了紅軍百折不撓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其宣傳形式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工農(nóng)群眾喜聞樂見,充分發(fā)揮了團結群眾、教育人民、調查敵情、瓦解敵人的特殊功能,在提高部隊的政治素養(yǎng)和傳播革命理想等方面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那么,紅軍文藝工作者在長征途中做了哪些工作,形成了什么樣的文藝作品?下面,筆者在查閱大量的史實資料的基礎上,主要從歌舞、演藝和宣傳三個類別向讀者作一個簡要的闡述,希望對大家了解紅軍長征中的文藝工作有一定的幫助。
歌舞類
歌舞類包括紅軍詞曲、民間舞蹈、民歌民謠等。紅軍歌曲初創(chuàng)時期,大多采用“舊曲填新詞”的辦法,曲調主要來源于民歌小調、外國歌曲、學堂樂曲等。如《送郎當紅軍》就采用的是江西民歌和“錦歌”的曲調,《紅軍紀律歌》則是借鑒了普魯士樂曲的曲調,《少共國際師》就是源自學堂音樂《桃花源》的曲調。長征途中,紅軍利用八九個省的民間歌謠進行改編,或根據(jù)地方民俗即興編唱,創(chuàng)作了《渡黃河歌》《擴軍歌》《再占遵義歌》等大量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的作品。長征文藝活動的代表性人物李伯釗,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女紅軍,對紅軍文藝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她創(chuàng)作的《一、四方面軍會合歌》《打騎兵歌》在紅軍中廣為傳唱。
在長征戰(zhàn)場上,革命歌謠瓦解了敵軍斗志。1935年4月,紅軍在四川江油三合場與敵人作戰(zhàn),相持期間,紅軍劇團演唱了《勸郎回頭》等歌曲,歌聲喚起了民眾的覺醒,瓦解了敵軍的斗志。在艱難困苦里,文藝鼓動、提振了戰(zhàn)士的信心。如過雪山時,紅軍為了克服饑餓寒冷,集體唱起歌,在歌聲的鼓舞下,紅軍順利翻過了艱險的夾金山。在民族工作中,文藝作品緩和了敵對情緒。紅軍進駐甘孜期間,為了打破與藏族同胞的隔閡,緩和由于反動宣傳所造成的敵對情緒,紅軍文藝工作者通過歌舞與藏族同胞交流互動,劇團戰(zhàn)士教藏民跳海軍舞、烏克蘭舞,藏民教劇團戰(zhàn)士藏族鍋莊舞。藏族同胞還請劇團同志到家里做客,用最好的酥油炸馓子、糌粑、奶茶、奶酪招待戰(zhàn)士們,軍民關系大大改善。長征歷時兩年,跨越了苗、瑤、壯、侗、羌、彝、藏、回等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和雜居區(qū),紅軍歌舞也因此融入了更多地方特色,在廣泛傳播的同時,也引導當?shù)匕傩談?chuàng)作了一大批歌頌紅軍戰(zhàn)士的歌詞、小調和民謠。如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編唱的《當兵就要當紅軍》《苗家救星》《一舉一動為窮人》等。紅軍中的文藝工作者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色優(yōu)勢,總是出現(xiàn)在隊伍前面,鼓舞著部隊奮勇前進,沿途老百姓也受到感召,源源不斷地加入紅軍隊伍,同紅軍一起戰(zhàn)斗。
演藝類
演藝類包括戲劇、話劇、街頭劇、活報劇、快板等。長征期間,紅一方面軍成立了戰(zhàn)士劇社、火線劇社、猛進劇社,紅二方面軍成立了戰(zhàn)斗劇社,紅四方面軍有總政劇團,紅二十五軍成立了火星劇社。
演出內容貼近實際,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為了豐富戰(zhàn)士們的文化生活,紅軍中的文藝工作者利用民間戲曲小調,自編自演了很多劇本,如話劇《一只草鞋》、歌劇《血汗為誰流》、活報劇《我當紅軍去》、川劇《打倒劉湘》、街頭劇《除霸從軍》、啞劇《抗日的烽火》等。黃鎮(zhèn)創(chuàng)作的獨幕話劇《破草鞋》,講述了紅軍巧渡金沙江,國民黨軍趕到江邊時,只撿到紅軍留下的一只破草鞋,該劇深受歡迎,演遍了紅一、二、四方面軍,被人們譽為“長征名劇”。
演出條件異常艱苦,表現(xiàn)手法深入人心。演出的道具十分簡陋,多數(shù)道具是演出前根據(jù)需要臨時籌借或自制的;從棉衣里扯出一縷棉花,往嘴上一粘,就是胡子;找個草帽一戴,就可扮演放羊娃子;用根小棍子,綁上條小繩子,就是一桿鞭子。演藝的方式以靈活簡便為主,表演前很少排練,做個簡單的分工就開始演出。在行軍途中,演員往隊前一站,兩手一合,就能吹出公雞打鳴的調子;在會場上,兩人往中間一站,就可唱一出“雙簧戲”。這些即興創(chuàng)作的作品,樸實無華,廣受歡迎。部隊行軍比較疲勞的時候,宣傳隊往路邊一站就唱起來,這時走得慢的同志也會迅速趕上來。
宣傳類
宣傳類包括報刊、文告、宣傳畫、標語、文體活動等。紅軍通過印制報刊、文告、布告,書寫標語、繪制漫畫等多種宣傳方式,消除沿途群眾對紅軍隊伍的誤解,讓“紅軍是窮人的軍隊”這個印象深深鐫刻在勞苦大眾心里,群眾從害怕紅軍到擁護紅軍,思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老百姓成群結隊地幫助紅軍,帶領紅軍打土豪,在自身經(jīng)濟很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為紅軍提供糧食和補給。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群眾,看了有關紅軍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標語和傳單之后,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和支持紅軍,有的還加入了紅軍隊伍。
《紅星》報作為紅軍長征途中內部的主要傳播媒介,在長征中發(fā)揮了宣傳政策、傳播勝利、鼓舞士氣的作用。紅二、紅六軍團占領貴州畢節(jié)后,印制了《紅軍讀本》,為提升戰(zhàn)士的文化和政治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長征中留存至今的文告有《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毛澤東朱德給全國工人農(nóng)民士兵及一切勞動群眾的信》《關于對苗傜(瑤)民的口號》等,布告有《中國共產(chǎn)黨目前的主張》《蘇維埃政府反日主張》《白軍士兵抗日六條綱領》等,宣傳畫有《工農(nóng)紅軍聯(lián)合起來》《蔣介石出賣祖國》《打倒苛捐雜稅》等。
數(shù)量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當屬紅軍標語了。長征途中,為了鼓勵紅軍指戰(zhàn)員書寫標語口號,軍委機關報《紅星》報曾多次刊文強調,“寫標語、畫壁報是紅軍素有的特長”,要求“各級政治機關引起必要的注意”。紅軍總政治部還發(fā)出命令,要求“各部隊立即動員自己部隊中凡能寫字的,用木炭、用毛筆、用大字、用小字,在屋壁上,在門板上,遍寫下列材料12條,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寫一條”。標語一律采用白話文,簡單明了,針對性、戰(zhàn)斗性強,主題鮮明。標語再配上漫畫、壁畫等,更加形象生動,易被工農(nóng)大眾所接受。在遵義茍壩地區(qū),紅軍畫一塊木板漫畫,畫上有一座尖山,一位紅軍戰(zhàn)士把寫著“運動戰(zhàn)”的旗幟,插在山頂上,旁邊寫著“把紅軍運動戰(zhàn)的特長最高地發(fā)揚起來!”在黔東南黎平城中,繪了一幅大型漫畫,畫著蔣介石手捧東北三省地形圖,卑躬屈膝地獻給日本侵略者。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黃鎮(zhèn)憑著嫻熟的美術功底,在長征途中繪就了許多真實感人畫面,他不僅為《紅星》報畫插圖,還寫標語、畫宣傳壁畫,將沿途的難忘場面、動人事跡記錄下來。他說:“長征二萬五千里,我畫了整整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張,現(xiàn)在留下來的有24張。”廖承志的長征木刻、黃鎮(zhèn)的長征畫卷、舒同的長征書法等,構成了紅軍長征途中的一道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為記錄長征、宣傳長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征中的文藝活動,譜寫了革命文化壯麗的樂章
紅軍長征中的文藝活動是偉大長征史詩中一個個跳動的音符,讓艱苦卓絕的長途遠征變得生動、活潑,使浴血奮戰(zhàn)的漫漫征途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紅軍的漫漫長征路繪就了一幅精彩的畫卷。正如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說:革命文藝是“整個革命事業(y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連最廣義最普通的文學藝術也沒有,那革命運動就不能進行,就不能勝利”。紅軍宣傳干部彭加倫說:“紅軍中沒有職業(yè)的詩人,也沒有固定的歌手。我們的詩人和歌手是全體指戰(zhàn)員。我們的事業(yè)是一首萬古流芳、無限壯麗的偉大史詩,我們的人,也是一群充滿詩意的無敵的英雄。紅軍就是一個詩的集體,歌的陣營!”
作者系中共遵義市委黨史研究室正縣級干部、遵義市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