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潔,馬上吉 ,李銳
(1.蘇州大學醫(yī)院內科,江蘇 蘇州 215006;2.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蘇州 215006;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04醫(yī)院消化內科,江蘇 無錫 214043)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與排便相關的反復發(fā)作性胃腸疾病。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有腹痛、腹瀉、便秘、腹脹等多種癥狀組合,可單獨發(fā)生,也可交替出現(xiàn)。腸易激綜合征暫時無確切的病因,最新的定義強調其癥狀產生與動力紊亂、免疫功能改變、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改變、黏膜炎癥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處理功能異常有關[1]。腸易激綜合征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生,有研究表明該病在青壯年時期患病率更高,5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明顯降低[2]。疾病的反復發(fā)作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探尋腸易激綜合征影響因素對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年人腸易激綜合征的流行現(xiàn)狀及患病的相關因素,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健康保健知識及輔助治療,減少疾病的反復發(fā)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采用橫斷面研究,按照整群隨機抽樣原則,于2018 年 12 月至 2019 年 5 月抽取 1 348 名蘇州大學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
1.2 方法 根據(jù)羅馬Ⅳ診斷標準及排除標準,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睡眠質量評估量表,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信息、生活習慣及不良嗜好、精神心理因素、既往病史、診斷標準、鑒別診斷、就診情況7個方面共25個問題。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發(fā)放問卷,當堂填寫,當堂答疑,當堂回收。發(fā)放問卷1 348份,回收有效問卷1 207份,有效率為89.5%。
1.3 觀察指標 收集問卷資料,了解腸易激綜合征在青年人群中的流行現(xiàn)狀及相關影響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生腸易激綜合征分布情況 1 207份有效問卷中,有60例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患病率為5.1%。患病率情況分布如下:男5.1%(27/533),女4.9%(33/674);一年級4.2%(13/309),二年級4.0%(17/430),三年級 7.2%(29/402),四年級 1.5%(1/66);文科 7.4%(15/204),理科 9.0%(22/245),工科 3.2%(7/217),商科 3.33%(11/330),醫(yī)科2.4%(5/211)。
2.2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表明,性別、年級、居住地、家庭經濟、運動、飲酒、吸煙、食物過敏、抑郁情況不同的在校本科生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專業(yè)、月經情況、腸胃炎史、焦慮、失眠情況不同的在校本科生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月經不調與腸易激綜合征的患病有關,故針對本樣本中的女生,將專業(yè)、月經不調、腸胃炎史、焦慮、失眠5 個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模型,月經不調和腸胃炎史問卷中“否”均賦值為0,“是”均賦值為1。月經情況、是否有胃腸炎史是女生發(fā)生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因素(P<0.05)。其中,有月經不調的女生患腸易激綜合征的風險是無月經不調女生的2.656倍,既往有腸胃炎病史的女生患腸易激綜合征的風險是無腸胃炎病史女生的2.538倍,見表2。
除去月經不調因素后,將專業(yè)、腸胃炎史、焦慮、失眠納入整個調查樣本的Logistic 多因素回歸模型后分析,結果顯示,有無腸胃炎史是發(fā)生腸易激綜合征的影響因素(P<0.05)。其中,有腸胃炎史的同學患腸易激綜合征的風險是無腸胃炎病史同學的2.343倍,見表3。
2.4 大學生腸道健康對生活的影響 未患病的同學中,37.9%的同學認為腸道健康問題對自己的生活有影響,63.3%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認為腸道健康對自己的生活有影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大學生腸道健康問題就診情況 未患病同學中,有11.0%的同學會因腸道健康問題就診;患病同學中,僅13.3%會因為腸道健康問題就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88),見表5。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占消化科門診量的25%左右。在校大學生很多都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學校特殊的環(huán)境,密集的各科考試,日益增加的就業(yè)壓力,飲食生活的不規(guī)律,心智不成熟并且缺乏自我調節(jié)和適應能力,成為腸易激綜合征的高危人群。本研究結果顯示,蘇州大學在校本科學生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為5.1%,明顯低于北京某高校采用羅馬Ⅲ診斷標準得出的16.7%[3]。診斷標準、樣本量、調查方式、調查對象、抽樣方法的不同均為導致腸易激綜合征患病率差異的因素。
表1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生腸易激綜合征單因素分析(n=1 207)T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B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Suzhou University(n=1 207)
表2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女生腸易激綜合征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BS in female students of Suzhou University
表3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生腸易激綜合征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B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Suzhou University
表4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生腸道健康對生活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intestinal health on life of Undergraduates in Suzhou University
表5 蘇州大學在校本科生腸道健康問題的就診情況Table 5 Medical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Suzhou University
腸易激綜合征缺乏明顯的形態(tài)學變化和生化異常。臨床癥狀由多種作用機制共同引起[4]。本研究結果顯示,既往有腸胃炎病史是在校大學生患腸易激綜合征的危險因素,這與多項研究結果一致[5]。1997 年英國學者對急性胃腸炎患者進行跟蹤觀察,患者在感染6個月后腸功能紊亂的發(fā)生率為25%,致病細菌主要為彎曲菌和沙門菌,首次提出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的概念。腸道在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后,即使感染因素被清除,腸道黏膜炎癥消退,腸鏡檢查已完全正常,但炎癥引起的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會持續(xù)相當長一段時間。微生態(tài)失調破壞了腸黏膜屏障功能,使腸道通透性增高,發(fā)生免疫紊亂,從而引起多種炎癥及免疫細胞增殖活化,釋放活性物質,如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和類胰蛋白酶等[7]。這些活性物質、炎性因子和細菌代謝產物可活化內臟感覺系統(tǒng),增加內臟痛覺敏感性,誘發(fā)腸易激綜合征的腹痛癥狀[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月經不調是發(fā)生腸易激綜合征的危險因素。在月經期,身體會自動分泌前列腺素使經血順利排出,前列腺素會使子宮收縮,同樣也會導致腹部的痙攣,造成腸道蠕動增加,引起輕度腹瀉。武漢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IBS 患者在月經期腸道癥狀加重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多。IBS患者在月經期腸道癥狀加重。高達41.2%的患者腸脹氣加重,30.9%的患者腹瀉加重,22.1%的患者便秘加重[13]。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因腸道健康問題就診的情況并未因疾病的困擾而顯著增加,說明大學生對自身的健康意識不夠,同時,也與繁重的學業(yè)壓力和復雜的就醫(yī)環(huán)境有關。因腸易激綜合征自身的疾病特點,發(fā)病后多數(shù)會伴隨患者一生,易使患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預防疾病的發(fā)作比治療疾病本身顯得更重要。作為基層醫(yī)院,在有限的醫(yī)療資源下,加強醫(yī)患溝通,多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此病雖然復雜多變但屬于良性疾病,聯(lián)合高校心理咨詢中心、輔導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協(xié)助患者調整心態(tài),減輕焦慮,樹立對疾病正確的認識,從而減少疾病的復發(fā)[14]。
綜上所述,既往腸胃炎病史和月經不調是在校大學生患腸易激綜合征的危險因素。腸胃炎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不吃生的食物、不飲生水,不吃放置時間過久或者變質過期的食物。學校食堂也需加強監(jiān)管,保障食材的新鮮,生熟食品分開存放。女生在經期不要沾涼水,尤其要避免被雨淋,對于小腹部應做好保暖,避免穿著露臍裝。對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需要學會用合適自己的方式排解。吸煙對女性的損害很大,尼古丁嚴重影響性激素,擾亂生理過程,從而導致月經不調。目前大學生群體中普遍的晚睡、沉迷電子產品、缺乏運動等因素均對以上危險因素不利,應多加以勸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