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金國
輿論引導最終引導的對象,就是“輿情”。這個輿情,有客觀成分,比如某些熱點的聚集、突發(fā),也有主觀成分,就是受眾的情緒問題。
忽然之間想到這個問題:輿情,會傳染嗎?輿情,就是“輿論情況”或者“輿論情勢”。它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的意愿。既然和“意愿”有關,毫無疑問,它也會和“情緒”產生關聯。從這個角度而言,把輿情的“情”部分理解為“情緒”,也無不可。
情緒的傳染性,已經得到了科學家的證明。一家人都笑,你也會忍不住笑;大家都哭,你也會悲傷;大家都怒,你也容易“一點就著”。
那么,和情緒有關的“輿情”是不是也會傳染呢?傳統媒體一統天下的時代,這種情況即便有,也很難找到證據;新媒體時代,證據就隨處可見了。
1月23日,云南昆明發(fā)生一起突發(fā)事件,歹徒劫持了一名初中生。和歹徒談判過程中,一名警察不惜跪下懇求歹徒放過孩子,用自己來替換人質。照片在網上流傳開來之后,很快有人做了對比圖,把一張國外警察跪地壓住黑人男子脖頸(最終致其窒息死亡)的圖片和中國警察下跪懇求替換人質的圖片組合在一起,對比十分鮮明。這張圖片迅速成為當天最火的圖片。網友的情緒被點燃,感動之余,大量轉發(fā)。
這種輿情,明顯是帶著“情緒”的——感動,感慨。沒有情緒上的感染與連接,這種正能量滿滿的“輿情”就不太可能出現。
情緒是一種主觀因素,很容易相互感染,而且往往缺乏理性。如果沒有這張下跪的照片,網友情緒的焦點會聚焦于“痛心(對孩子)”“憤怒(對歹徒)”等負面情緒上。負面情緒出現,也很正常;但這種情緒一旦相互傳染甚至擴大化,帶來的后果更難預測、更不可控。
國外有專家做過調查,媒體每報道一次自殺事件,都會有人將存在已久的自殺念頭付諸實施。工作時間長了,媒體人也會有這樣的經驗:某地出現一個比較轟動的惡性事件之后,不久類似事件又在其他地方上演。存在心理障礙或者性格比較極端的人,不僅會因為某些事件而出現“情緒傳染”,甚至會產生模仿行為。
輿論引導,是媒體工作的重要內容。所謂引導,最終引導的對象,就是“輿情”。這個輿情,有客觀成分,比如某些熱點的聚集、突發(fā),也有主觀成分,就是受眾的情緒問題。
同樣的事件,關注不同的角度,帶給受眾的情緒,可能完全相反。聚焦于黑暗面,受眾會覺得壓抑;聚焦于兇殺,受眾會缺乏安全感;聚焦于丑惡,受眾容易憤怒;聚焦于無聊的事情,受眾會焦躁。
黑暗、丑惡之類的負面素材,當然應該揭露,但需要注意角度問題。畢竟媒體人不能“犧牲自己、惡心別人”,畢竟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消除丑惡,讓所有人都陽光快樂。
情緒的傳染,會帶來連鎖反應,好情緒的傳染讓社會更和諧,壞情緒的傳染讓社會更混亂。從這個角度而言,媒體可謂責任重大。
輿情既然與情緒有關,就要注意情緒的“對抗性”特征——也就是說,受眾對自己不滿意甚至鄙視的內容,會有反感情緒??紤]到這種情緒,太生硬的輿論引導,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受眾明明看了不高興,媒體還引導他們去笑,怎么可能呢?有些事故報道,媒體過于迎合有關部門,把搶救描述成“勝利”,就很容易引發(fā)受眾反感。事故救援不是不可以取得“勝利”,但一定要站在觀照人性、生命第一、直面問題的基礎之上。
除了要考慮受眾情緒,對新聞事件當事人的情緒,也要考慮周到。經??吹竭@樣的報道:節(jié)日走訪貧困戶,貧困戶拿著錢或者慰問品與工作人員合影。貧困戶窘迫的表情,難道就沒人看出來嗎?這樣的照片,只會引發(fā)受眾反感,有的甚至被炒作后成為新的輿情。
輿論的情緒,一方面源于報道傳遞出的情緒,一方面源于受眾對報道進行解讀之后產生的情緒。前者容易把控,后者則不可控。受眾看了報道之后,會從哪幾個方面解讀?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這是媒體人在刊發(fā)報道之前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