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然 李心語 董子恒
(西南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當前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評價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有效形式、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考評體系等方面。現有評價體系構建主要存在著“評價體系缺少技術支持”、“評價主體缺乏內生動力”、“評價客體的參與度不高”等方面問題,導致評價目標單一、結構單一、針對性不強等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評價是評價主體通過制定合理的評價指標、采用科學的方法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決策者、管理者和實施者的工作價值和有效性的整體考核。其不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之需,更關系著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目標的完成度,從而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參考。同時,以“十大”育人體系為基礎,能夠實現評價體系多方面、多視角的延伸,避免自上而下的單一評價模式,形成診斷式、形成式的反饋性評價,從評價結論中對教學機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優(yōu)化,促進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本文以“十大”育人體系為視角,深刻探析“十大”育人體系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內在邏輯聯系,主動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根據評價客體的特點,制定可行的、可接受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綜合分析當前思政教育的關鍵因素,通過樣本選調與分析,利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形成科學、有效的定量評價體系,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通過將思政教育評價的相關決策因素進行整理,形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的架構,以“十大”育人體系為依據,邀請專家對每個指標重要性進行參考打分,并運用Yaahp軟件獲得相應的權重值,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圖1:研究思路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作為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且將指標系統(tǒng)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因其在處理復雜的決策問題上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在各個領域都被廣泛應用。
本文從組織機制、教育規(guī)劃、教學內容、實踐方略等方面為評價體系提出了六項一級指標,并將其細化為28項二級指標,如圖2所示。
圖2:基于“十大”育人體系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評價指標
立足于“十大”育人體系,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涉及的十項育人要素對應到各層次進行整合與劃分,得到“組織機制”、“教育目標”、“教育投入”、“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環(huán)境”這六個一級指標,作為評價體系的基礎指向,其強調“教育定位-教育方略-教育條件”三維角度的多向探究與評價?!敖M織機制”作為考察指標的第一個層面,其涵蓋了育人定位、管理機制與監(jiān)管制度,充當了育人道路的“生命線”;在“教育目標”中,以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律素質的元素融合,體現思政教育的導向性;在“教育內容”中,把“十大”育人體系中可量化評價的“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組織、資助”進行整理,建立七項指標進行評價;在“教育方法”中,突出“校園活動”、“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理論教學”的重要地位,為整體評價的科學性提供了保障;而在“教育投入”與“教育環(huán)境”中,充分考慮教育教學中師資、設施、場地、隊伍、經費等多方要求,從“校園、家庭、網絡、社會”四個方面評價思政育人的成效。
在評價體系相關的指標確定之后,邀請思政教育領域的專家采用了1-9標度法,對這6項一級指標與28項二級指標依據重要性進行打分,將最終獲得的數據結果導入Yaahp軟件中進行分析,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列出要求權重的所有指標項,確定指標體系的總目標、準則層和指標層,建立一個多層次獨立有序的層次模型。
為了使判斷定量化,將專家對同一層指標之間依據1-9標度方法進行數據整理,構造出B層相對于A層的判斷矩陣[A]
一致性檢驗是指的兩兩對比的判斷矩陣是否具有邏輯的一致性,可通過以下公式計算一致性指標C.I.,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比例C.R.。
將專家兩兩比較的判斷結果導入進行Yaahp軟件計算與分析。通過Yaahp軟件,得到各指標權重,從而得到指標權重參數,如表1所示。該評價指標中,每一項二級指標都存在關聯和重疊,從而實現“層層傳帶、階梯遞進、循環(huán)反饋”的實施模式開展評價。從該評價體系中獲取的反饋信息將被用來不斷修正與改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并在反饋完善后進行新一輪的評價。在該指標體系中,教育方法(0.2159)占有較大的比例,其次分別為教育投入(0.1989)、教育目標(0.1854)、組織機制(0.1504)、教育內容(0.1307)、教育環(huán)境(0.1307)。而在二級指標中,則是社會實踐(0.0685)、思政育人定位(0.0639)比重較為突出。通過以上數據分析,教育方法(0.2159)顯然是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核心,其下四種教學形式均有較高的權重占比,其著重強調校園活動、科研及社會實踐和理論教學的結合,利用靈活、豐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協同發(fā)展;此外,教育投入(0.1989)與教育目標(0.1854),則是反映了高校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目標指向性。而教育環(huán)境(0.1307)在所有一級指標中權重占比最低。思政育人定位(0.0639)表明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教育目標,合理安排每個階段的教學綱要,明確思政育人的定位,構建立德樹人的教育全局。
表1:基于AHP層次分析法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評價指標權重
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推進,高校應深刻理解和把握“十大”育人體系的育人要素實質內涵與內在邏輯,不斷完善高校思政工作的頂層設計,主動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以評促改、以改促教、以教促評”的動態(tài)循環(huán),形成一體化育人格局和育人合力,從而科學、高效、動態(tài)地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