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揚,李苑芳,吳國,彭方
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廣東 梅州 514000
紋帶棒狀桿菌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通常分布于人體皮膚上,其可導致心內膜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jié)炎、角膜炎、神經系統(tǒng)感染、菌血癥、肺部感染、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皮膚感染、宮內感染等,給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2]。近年來,隨著器官移植、抗菌藥物、介入性治療等的廣泛應用,使多種條件致病菌在免疫力較低的群體中大量繁殖生長并引發(fā)相關感染[3]。國內外對紋帶棒狀桿菌的致病性、感染因素、耐藥性等均有報道,但是就我國部分基層醫(yī)院而言,由于其檢測方法和藥敏試驗方法不當等問題,使臨床醫(yī)師對紋帶棒狀桿菌存在認知偏差,影響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4-5]。因此,為進一步探究紋帶棒狀桿菌的易感因素及耐藥現狀,本研究將我院近年來收集的42株紋帶棒狀桿菌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菌株來源 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檢驗科從患者合格痰標本中分離并收集42 株紋帶棒狀桿菌作為研究樣本。痰標本涂片結果符合白細胞>25/LP,鱗狀上皮細胞<10/LP,培養(yǎng)后棒狀桿菌在痰標本中均處于優(yōu)勢生長狀態(tài)。
1.2 儀器與藥品 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及藥敏系統(tǒng)(生產廠家:法國 梅里埃;型號:VITEK2-Compact);哥倫比亞血平板(生產廠家:江門凱林貿易有限公司);血MH平板(生產廠家:江門凱林貿易有限公司);藥物敏感性試紙(生產廠家:杭州濱和)。藥品包括四環(huán)素、環(huán)丙沙星、慶大霉素、利福平、青霉素、萬古霉素、克林霉素。
1.3 細菌培養(yǎng)與鑒定 細菌培養(yǎng)嚴格依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6]的要求進行,細菌鑒定則使用梅里埃VITEK2-Compact。
1.4 藥物敏感性試驗 將血平板上的菌落配成菌懸液,濃度為0.5 麥氏單位,將菌懸液均勻涂布于MH-F 平板上;當MH-F 平板干燥后,選取藥物敏感性試紙貼于平板上孵育16~20 h,溫度35℃,環(huán)境5%CO2;若菌株在孵育過程中不能充分生長,則需要立即重新孵育至40~48 h,并對抑菌圈直徑進行測量;結果由EUCAST歐盟藥敏試驗標準判斷,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臨床檢驗中心所提供的肺炎鏈球菌(ATCC 49619)作為質控菌株。
2.1 42 株紋帶棒狀桿菌感染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 紋帶棒狀桿菌在男性、60 歲以上、肺部感染及行呼吸機或氣管插管的患者中占比最多,見表1。
表1 42株紋帶棒狀桿菌感染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
2.2 42株紋帶棒狀桿菌的WBC、N%分布情況 紋帶棒狀桿菌感染患者的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例(N%)異常率分別為71.43%和85.71%,異常率相對較高。其中,WBC正常值<10×109/L,異常值>10×109/L;N正常值<70%,異常值>70%。
2.3 42 株紋帶棒狀桿菌的科室分布 紋帶棒狀桿菌占比以呼吸科室最多,其次為腦外科和ICU 科,見表2。
2.4 42株紋帶棒狀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紋帶棒狀桿菌對環(huán)丙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具有較強的耐藥性,而對利福平、萬古霉素的耐藥性較低,見表3。
表3 42株紋帶棒狀桿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3.1 紋帶棒狀桿菌的致病性 紋帶棒狀桿菌作為正常菌群在人體黏膜和皮膚上分布較為廣泛。臨床顯示,紋帶棒狀桿菌屬于條件致病菌的一種類型,其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感染性較強,最終導致患者出現肺部感染、菌血癥、神經系統(tǒng)感染、皮膚感染、角膜炎、心內膜炎等癥狀[7-8]。近年來,紋帶棒狀桿菌在痰液標本中的檢出率呈遞增趨勢,而在尿液、膽汁、腹水等標本中也偶有分離,致使機體不同部位出現散發(fā)性感染[9]。同時,本研究所收集的紋帶棒狀桿菌均為合格標本,經孵育后均能生長為優(yōu)勢菌。由患者的臨床資料可知,存在基礎疾病患者的紋帶棒狀桿菌占80.95%,而且在樣本送檢的當日或前1 d,其血液感染性指標均呈升高趨勢。本研究還表明,當患者的WBC和N存在異常時,紋帶棒狀桿菌的比例明顯增加,是炎性反應加重的主要原因。由此說明,紋帶棒狀桿菌是致使基礎疾病及炎癥的主要因素。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可知,利福平、萬古霉素可有效緩解并控制患者肺部感染癥狀[10]。
3.2 紋帶棒狀桿菌的易感因素 本研究顯示,紋帶棒狀桿菌在≥60歲、男性、呼吸機或氣管插管治療患者的占比分別為69.05%、66.67%、88.10%。說明男性、年齡較大、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是紋帶棒狀桿菌的易感人群。謝愛香等[11]研究表明,呼吸機、負壓吸引器是傳播紋帶棒狀桿菌的重要途徑,而患者的病歷夾、床欄、洗手池、醫(yī)護人員手等部位也是病菌傳播的重要途徑,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是因為,紋帶棒狀桿菌黏附于呼吸機或負壓吸引器的表面,并隨著介入治療進入患者體內,進一步形成生物膜,最終引發(fā)院內感染。同時,陳萬貞等[12]證實,同一病房、同一時期的患者所攜帶的紋帶棒狀桿菌具有較高的同源性,說明處于同一地點、同一時間的患者存在交叉感染的大概率事件。由此可見,患者本身因素(年齡、性別)、院內消毒、隔離等措施均是影響紋帶棒狀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
3.3 紋帶棒狀桿菌的耐藥性 臨床顯示,紋帶棒狀桿菌對大多數抗菌藥物的敏感度較高,但是近年來,隨著抗生素、介入性操作的廣泛應用,紋帶棒狀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使臨床治療效果明顯降低。陳東科等[13]使用K-B紙片擴散法對158株紋帶棒狀桿菌進行了藥敏檢測,結果顯示,菌株對慶大霉素、利福平、萬古霉素、亞胺培南、利奈唑胺的抑菌圈較大,而對頭孢唑林、環(huán)丙沙星、克林霉素、四環(huán)素、頭孢呋辛、青霉素、頭孢噻肟、紅霉素的抑菌圈較小甚至無抑菌圈。本研究顯示,紋帶棒狀桿菌對環(huán)丙沙星、克林霉素、青霉素的耐藥性分別為90.48%、83.33%和73.81%,而對利福平、萬古霉素的耐藥性分別為16.67%和16.67%,與陳東科等[13]的研究結果相符。說明利福平、萬古霉素對紋帶棒狀桿菌具有較強的抗菌能力。研究稱,紋帶棒狀桿菌對四環(huán)素、大環(huán)內酯類的耐藥性主要由tetAB 基因、ermX 基因決定,對喹諾酮類的耐藥性主要取決于gyrA 的雙突變,而對β-內酰胺類的耐藥性則是由青霉素結合PBP 改變引起,以上均為紋帶棒狀桿菌對不同抗菌藥物的耐藥機制[14-15]。
綜上所述,紋帶棒狀桿菌在男性老年且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感染性較強,應引起臨床高度重視。利福平、萬古霉素對紋帶棒狀桿菌的抗菌性良好,可用于紋帶棒狀桿菌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