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梅
藍調解碼
從編程的基礎教學內容來看,以前我們著重在知識、語法方面進行范例教學,在新課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號召下,一線教師正在廣泛探索如何更生動、更深刻地去開展編程教學,本期解碼,就讓我們從游戲體驗式的“行動”學習和模擬物理實驗現(xiàn)象的“數(shù)字化”學習兩方面展開討論。
目前,青少年編程教育的生態(tài)比較復雜,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以及商業(yè)培訓等多種模式,采用教學策略、教學目標也各不相同。這些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但普遍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不足,對計算思維的培育也有很多淺層化、口號化的現(xiàn)象。因此,筆者針對小學編程教學的學習難點,用作品制作、游戲模擬等各種“行動”讓學生“動起來”“說出來”“做起來”,去主動學習,嘗試讓學生從被動模仿走向主動行動,從淺層知識學習轉向多元智能形態(tài)的身心共同認知。
“行動”學習三步曲:動起來、說出來、做起來
小學生感性認識能力較強,教學中采用肢體語言比學科語言更容易讓學生認知、理解、表達,更能體現(xiàn)出學生的年齡特征,突出形象、生動、參與度的優(yōu)化。
◇案例設計:制作心愿卡,盡情表達自己的祝福(1~2課時)。
傳統(tǒng)的編程第一課,大都是通過顯示“Hello Word”來實現(xiàn),這很有儀式感,也很經(jīng)典,但因為在教學中往往還要向學生解釋這句英語的意思,并且學生在輸入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字母錯誤,這會使得對小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變得很被動,也不易激發(fā)起他們主動學習的欲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開展“程序心愿卡”“程序祝??ā钡戎谱骰顒?,讓學生將心愿說出來或者寫在紙卡上,再利用程序做成“程序心愿卡”,用時尚的方式向親人表達祝福,或者表達自己的心愿、理想。
1.制作心愿卡創(chuàng)作(第1課時)
(1)行動過程。行動過程是基于情境設計的一種經(jīng)歷活動。①動起來:給學生每人一張卡片,各自寫下2~3條心愿。②說出來:大聲地讀出來。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心愿,各組推選一位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心愿。③做起來:將心愿分組貼在文化板(特別制作的小刊板)上。
(2)學習過程。即借助編程實現(xiàn)目標。①動起來:教師演示如何最簡單地編寫程序。學生開啟多種輸出語句的程序,運行體驗。②做起來:讓計算機告訴別人你的心愿吧。學生參考程序讓計算機說出自己的心愿,運行程序,相互交流。③說出來:標點符號對不對啊?不會寫的漢字怎么辦啊?盡情交流,把疑問、困難相互說出來,爭取把程序做得更好。
(3)創(chuàng)作過程。創(chuàng)作過程與學習過程交叉進行,也可以單獨創(chuàng)作相似程序作品。①做起來:學生寫出自己的程序心愿卡,運行正確,提交作品。②說出來:每個小組用程序寫出自己小組的心愿卡,可以提示圍繞“團結”“學習”“友誼”等內容。然后進行展示與交流,在此過程中淡化技術的難點,減輕學習負擔。
2.交互式心愿卡創(chuàng)作(第2課時)
“交互式心愿卡”是通過輸入心愿,讓計算機制作一張心愿卡,可以小組合作相互體驗交互實現(xiàn)效果,相互交流程序的代碼。
(1)動起來。分組活動,每個小組隨機設置一名小記者,記錄每個人對家人的祝福,特別注意區(qū)分與上一節(jié)課的心愿要不同,以增強參與積極性。
(2)說出來。張貼在宣傳板上,組成心愿樹,各組的小記者介紹自己組的心愿,拍照,下課后教師將心愿連同程序一塊發(fā)到家長群,進行親情互動。
(3)做起來。本項活動提供基礎的程序代碼(如圖1),學生參與設計里面的輸出裝飾、輸入提示等,讓心愿卡能夠人機交互、界面友好、修飾得體。
3.珍藏心愿卡創(chuàng)作(第2課時補充或第3課時)
教師提出情境需求,要求把心愿卡運行結果保存下來,提交教師機,一塊發(fā)家長群,進行親情互動。本活動具有自主、合作的特點。
(1)做起來。通過輸入心愿,讓計算機保存一張心愿卡,組間相互交流程序與心愿卡文本文件(如圖2)。
(2)說出來。把每個人的作品和程序通過家長群進行分享,讓家長認可編程成果,感受孩子祝愿,促進親子共成長,用實際行動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提高情感。
在“行動”學習中,用發(fā)展思維提升智慧
在行動中學習編程,要讓學生動起來、說出來、做起來,在實踐中體悟道理、學習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通過問題發(fā)現(xiàn)、功能拓展等多種方式發(fā)展學習中的思維能力,實現(xiàn)在編程教育中提升智慧的培育目標。
◇案例設計:努力嘗試自己的做法(共2課時)。
隨著編程難度的推進,需要更深入地在行動學習中融入思維的發(fā)展,以讓學生在體悟中深刻領會程序的意思,并逐步學會通過程序來嘗試自己的做法。例如,在學習分支程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在“一起去解救小動物”的過程中遇到岔路口的情境,體會分支中根據(jù)條件來判斷的特點與作用。
1.體驗分支程序的意義(第1課時)
(1)說出來。
第一環(huán)節(jié):各小組一起研究游戲的規(guī)則,由組長或一位組員講解。
①道具:小組任務卡(書寫組名、解救的動物名稱)。角色1:小動物由頭戴小動物或抱著動物玩偶的學生扮演。角色2:仙子由頭戴花環(huán)的學生扮演。
②小組游戲流程包括“領取小組任務卡”“在岔路口向仙子問路”“回答小組名和動物名”“找到小動物”“帶回小動物”。
③挑戰(zhàn)游戲流程包括“抽取小組任務卡”“在岔路口算回答仙子的題目”“回答正確則找回動物”(如果回答錯誤則不能進入森林)。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代表講述第一個故事——在森林的深處,一只小動物迷路了,我們要去解救它,在岔路口會遇見一位仙子,只要說出要解救的小動物名字和小組名,她就會告訴大家尋找的方向,大家就可以把小動物帶回來。
(2)動起來。開展情境游戲,尋找小動物。
(3)做起來。用程序演繹故事情節(jié)。學生通過前面的情境游戲,理解了游戲中通過回答的對與錯來決定往哪兒去,而通過程序演繹故事會讓學生理解更深刻。
故事情節(jié)演繹的程序半成品如上頁圖3所示,填寫序號處的程序,并運行體驗。
2.“一起去解救小動物”活動2(第2課時)
為了增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可以把問題難度加深,活動在組內進行,提高活動效率。
(1)說出來。各小組代表在組內講述第二個故事:在森林的深處一只小動物迷路了,我們要去解救它,岔路上會遇見一位仙子,只要答對她出的除法口算題目,她就會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找到小動物就可以原路返回,如果答不對,則游戲結束。
(2)說出來。每個小組進行演繹,每個小組設計好題目,讓仙子與同學對答,增強口算難度。
(3)做起來。用程序對故事進行演繹,可以讓學生參考程序樣品完成創(chuàng)作(如圖4),運行并觀察效果,在組內交流。
3.“一起去解救小動物”活動3:隨機的除法(如圖5)
本環(huán)節(jié)的內容難度較大,屬于分層教學設計,可以提供給有余力的小組探究,不作整體要求。
游戲活動和編程活動的“行動”學習設計,可以讓肢體游戲與大腦思維協(xié)調發(fā)展,把編程學習與行動學習密切結合,能讓學生在快樂的行動中體悟到規(guī)則與原理,這對學生認同、理解、掌握編程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