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
隨著大革命形勢的迅猛發(fā)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尤其是中共四大在《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中明確提出發(fā)展黨組織的要求,加上重慶團地委代黨工作,發(fā)展了一批先進分子成為黨員或團員,為黨組織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組織基礎,使中共重慶地方黨組織的建立水到渠成。
請求成立黨組織
1925年7月15日,以楊闇公為書記的重慶團地委向團中央報告,請求成立黨組織;9月23日,重慶團地委再次報告團中央,“盼成立CP,以便中校盡力發(fā)展青年運動?!钡醒腓b于“呂潘締約”等嚴重事件,對重慶團地委并不放心,認為尚需考察,對于此時建立中共重慶地委的要求并未同意。
1926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吳玉章、楊闇公、童庸生、廖竺尹、廖劃平和黃復生作為四川代表出席會議,吳玉章還被推選為大會秘書長。會議期間,楊闇公、童庸生等人多次出席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會議,商討國共合作和在四川建立中共地方組織的問題。國民黨二大結束以后,楊闇公繞道上海,代表重慶團地委向黨中央、團中央匯報工作,要求在四川建立黨組織,中共中央批準了這一請求。
同月,根據黨中央、團中央的指示,吳玉章、楊闇公、童庸生、冉鈞、周貢植等旅歐、留蘇回國和求學京、滬回渝的共產黨員與在重慶活動的共產黨員,成立了以冉鈞為書記的中共重慶支部。1月24日,在綦江的鄒進賢、陳翰屏、霍步青、危直士等共產黨員,成立了以鄒進賢為書記的中共綦江支部。直屬中央領導的中共重慶支部和中共綦江支部,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在重慶地區(qū)建立的兩個基層支部。
中共重慶地委成立
1926年2月24日,楊闇公、童庸生帶著中共中央批準四川建黨的指示回到重慶,在抓緊傳達貫徹國民黨二大會議精神的同時,即與中共重慶支部書記冉鈞等人共同展開籌建黨組織的工作。2月底至3月初,他們召集在重慶的共產黨員秘密集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重慶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簡稱“中共重慶地委”),作為統(tǒng)一領導四川境內的中共黨組織和黨員的組織機構。在成立大會上,選舉產生了中共重慶地委領導機構,楊闇公任書記,冉鈞負責組織,吳玉章負責宣傳(因吳玉章受中共中央指示留在國民黨中央工作,后改為鐘夢俠負責),楊闇公、冉鈞、吳玉章還當選為執(zhí)行委員,程子健、李嘉仲為候補委員。不久,因工作需要,中共重慶地委又先后增設了以程子健為書記,劉遠翔、曾君杰、李介為委員的工人委員會;以楊洵為書記,蕭華清、冉鈞、李嘉仲等人為委員的學習委員會;以程志筠為書記的婦女工作委員會;以楊闇公為書記,朱德、劉伯承為委員的軍事委員會。由于領導人員有變動,重慶團地委也進行了調整,經團中央指定,由童庸生擔任書記,“宣劉成輝,組張錫儔,經劉遠翔,婦繆云淑,學鄭鼎勛”。
統(tǒng)一和加強對四川全省黨組織的領導
中共重慶地委成立時,重慶一地原有黨員19人,由團員轉為黨員的有22人,中共綦江支部、中共宜賓支部,以及陸續(xù)建立的省內各地黨組織均由中共重慶地委領導,當時全川黨員總數約70人。不久后,在重慶市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先后建立了由李嘉仲任書記的巴縣國民師范學校支部,蕭華清任書記的中法學校支部,牟萬宗任書記的巴縣銅罐驛支部,喻克由任書記的巴縣高店子支部,何祝嵩任書記的江北縣特別支部等。
在涪陵和南川等地,共產黨組織也在中共重慶地委成立之后迅速建立起來。早在1923年10月,經中共四川成都獨立小組創(chuàng)始人王右木介紹,鐘善輔(涪陵羅云壩人)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后按照中共成都黨組織負責人劉愿庵的指示,鐘善輔回到家鄉(xiāng)羅云壩,積極宣傳馬列主義,在中共黨員羅星樵的協(xié)助下,培養(yǎng)了一批知識青年和農民加入中共組織,使羅云壩成為涪陵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1926年春,在鐘善輔的組織下,中共涪陵羅云支部正式成立,由李煥堂任書記,支部成員有14人,主要黨員骨干有尹覲陽、劉伏洋等。羅云支部隸屬中共成都特支領導。與此同時,中共重慶地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將共青團南川支部轉建為中共南川支部,由張庚白任書記,談如淵為組織委員,汪石冥為宣傳委員,有黨員31人。在中共南川支部的領導下,南川的農運、工運、婦運等工作有了較大發(fā)展。
建立中共重慶地委,是黨中央在原擬建立四川區(qū)委等計劃未能實現的情況下,根據黨章關于“在執(zhí)行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得委托一個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暫時代行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之職權”的規(guī)定,為統(tǒng)一和加強對四川全省黨組織的領導所采取的重要舉措。中共重慶地委建立后,在特殊形勢下和特定時間內,受黨中央的委托,承擔起了區(qū)委一級黨組織的職權(當時省級黨組織叫區(qū)委),在全川地區(qū)建立起了以中共重慶地委為領導的組織機構系統(tǒng),實現了黨組織領導團組織的體制轉換。
中共重慶地委的成立,是重慶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和轉折點。雖然經歷了“以團代黨”的曲折過程,在全國范圍內起步較晚,但因準備時間較長,具備了比較廣泛的輿論基礎、比較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比較豐富的領導革命斗爭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有一批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經過實際斗爭磨礪的領導人。因此,中共重慶地委甫一建立,就以嶄新的姿態(tài)立于時代潮頭,勇敢地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復雜政治形勢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四川革命運動的統(tǒng)一領導,擔負起了領導全川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重任,確立起重慶作為四川革命運動的中心地位。自此之后,以重慶為中心,四川革命運動迅速匯入到全國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呈現出迅猛發(fā)展的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