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局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頻道《攬勝神州》欄目組
編者按:歷史無聲,檔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檔案館的長蘆鹽務檔案,原始記錄了長蘆鹽業(yè)生產(chǎn)、運輸、銷售、稅收、緝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動。2018年,基于此,河北省檔案局攜手中央電視臺《攬勝神州》欄目組共同推出八集大型系列節(jié)目《檔案話“長蘆”》。該片通過翔實的檔案史料和生動的故事脈絡,再現(xiàn)了卷帙浩繁的長蘆鹽務檔案背后隱藏的歷史。為進一步擴大該片社會影響力,自本期開始,本刊將連續(xù)刊載該片文字腳本和部分圖片,看檔案怎樣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精彩的“長蘆”故事。
導詞: 2003年,河北省檔案館里的一批檔案,因其系統(tǒng)性、完整性、稀有性,以及時間跨度長遠、檔案數(shù)量巨大,內(nèi)容豐富等優(yōu)勢,成功入選了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這批檔案就是《中國長蘆鹽務檔案》(圖1),它們原始記錄了一個鮮為人知的鹽務機構風云激蕩的二百年。
紀錄片解說:河北省檔案館中,珍藏著一批檔案。
專家解說: “這個檔案是非常豐富的,保存還是非常完好的?!?/p>
“現(xiàn)在是我們不可多得的一個寶貴財富。”
“這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p>
紀錄片解說:卷帙浩繁,品類豐富,歷時整二百年。命途多舛,歷經(jīng)劫難,最終落戶河北。塵封多年的檔案,第一次真正揭開面紗,背后隱藏著一段鮮活的歷史,風云激蕩,榮辱并存。
泛黃的檔案文件中,站立著無數(shù)曾光耀史冊的人物。
一個民族的過往與榮辱,幾代人的抗爭與圖強,風云變幻、砥礪前行,近三萬四千卷檔案中,濃縮了一個民族在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腳步與命運?!稊垊偕裰荨反笮拖盗屑o錄片《檔案話“長蘆”》將帶您翻開昨日,走進歷史,觸摸真實的過往。
第一集:《長蘆物華》(上)
主持人:1965年的二三月間,河北省檔案館陸陸續(xù)續(xù)接收了一批從天津輾轉而來的檔案。這批檔案產(chǎn)生于一個名叫“長蘆”的鹽務機構,它原始記錄了這個機構鹽業(yè)生產(chǎn)、運輸、銷售、稅收、緝私、出口等多個方面的活動。不過,在當時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天津與河北兩地的交接人員根本來不及去了解自己正在轉移的這批檔案的內(nèi)容。直到幾十年后,隨著對這批后來被命名為“中國長蘆鹽務檔案”的深入研究,世人逐漸發(fā)現(xiàn)了它的寶貴價值。這批檔案記錄了一段段風云激蕩的歷史,它從鹽務的視角見證了列強的入侵,清王朝的覆滅,軍閥的紛爭,民國的建立,也見證了日寇侵我國土,奪我資源的罪行。透過這批檔案,人們還看見了袁世凱、蔣介石、周學熙、閻錫山、范旭東等等民國時期的風云人物與“長蘆”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話說到這里,那么什么是長蘆?它在哪里?在卷帙浩繁的長蘆鹽務檔案的背后,又隱藏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呢?要想了解這些,首先,讓我們從一位御史的上任開始說起。
紀錄片解說:雍正元年五月初八,剛剛被任命為長蘆巡鹽御史的莽鵠立奉詔進宮,皇帝要見他。自即位以來,雍正深知鹽課事關國之大計,所以在這位新任長蘆巡鹽御史上任之際,雍正專門召見了他,以表示對他的信賴與厚望。三日之后,雍正又給莽鵠立下了一道詔書,明確其職責與權力。不僅如此,雍正隨后又下旨坐糧廳,讓他們將皇船苫蓋修飾一番,于八月二十日送莽鵲立到天津長蘆鹽政衙門上任。
一個巡鹽御史,不過是名侍郎,皇帝卻親自選派,召見面諭,而后又下詔授權,還用皇船送其上任,這在長蘆鹽政史上空前絕后。表面上這是雍正對莽鵠立的分外抬舉,而實際上它顯示了雍正對于長蘆鹽政的關心。那么,長蘆是個什么地方,它何以讓一國之君都如此關切呢?
這一切都得從鹽說起。
鹽,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它是古今中外,男女老幼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在某些方面它對人類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糧食。中國的鹽業(yè)資源非常豐富,產(chǎn)區(qū)分布也十分廣泛。按其來源可分為海鹽、石鹽、井鹽、池鹽、土鹽和膏鹽六個種類,這其中以海鹽的分布最廣也最豐,由北向南依次有遼東、長蘆、山東、兩淮、兩浙、福建、兩廣共七個鹽區(qū)。
長蘆是對今天河北省唐山、秦皇島、滄州等地以及天津沿海狹長地帶的泛稱。長蘆原是一條河流的名字,因其兩岸蘆葦眾多而得名,位置就在今天河北省的滄縣境內(nèi)。宋代時在這里設置長蘆鎮(zhèn),明代鹽運使駐長蘆,之后就把這一帶沿海產(chǎn)鹽的地區(qū)稱為長蘆鹽區(qū)。
長蘆鹽區(qū)是我國最古老的海鹽產(chǎn)區(qū)之一,《周禮》中記述道:“幽州,其利魚鹽”,《管子》中也說:“燕有遼東之煮”,由此可見長蘆產(chǎn)鹽最少都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西周時期渤海南北兩岸就已成為重要的海鹽產(chǎn)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北方的燕國因有“漁鹽棗栗之利”而成為“渤褐之間”的強國。齊國“北有渤海之利”“桓公用之遂以興霸”,燕齊兩國都因鹽利而興邦稱霸。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幽州節(jié)度使趙德鈞置蘆臺場,所產(chǎn)之鹽,貯于新倉,也就是今天的寶坻縣城。公元937年,又在新倉鎮(zhèn)設榷鹽院來管理鹽務。宋元時期,長蘆地區(qū)的鹽業(yè)經(jīng)歷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代,到明朝初年,已經(jīng)形成了二十四個鹽場,遍布整個渤海西岸的規(guī)模。明洪武元年,政府在滄州長蘆鎮(zhèn)設“北平河間鹽運司”來統(tǒng)一管理河北以及天津地區(qū)的鹽業(yè)。第二年,將其改名為“河間長蘆都轉運鹽使司”。永樂元年,又將“河間”二字省去,改為“長蘆都轉運鹽使司”(圖2),自此以后,河北、天津鹽區(qū)開始以“長蘆”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主持人:長蘆鹽務檔案中有一些照片檔案,數(shù)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我們放大復制了其中的三張,一起來看一看。這張是長蘆鹽運使署的大門,這張是長蘆鹽運使署西院中排的房屋,而這張展示的則是整個長蘆鹽運使署前院各樓的面貌。今天這些建筑基本都不存在了,所幸照相機的發(fā)明為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照片的拍攝地點既不在河北,也不在北京,而是在天津。清朝康熙年間,長蘆鹽業(yè)的中心向北遷移,其管理機構長蘆巡鹽史署和長蘆鹽運司也分別從北京和滄州遷到了天津,從此天津就成為了長蘆鹽務的核心區(qū)域。莽鵠立即將上任的正是這個地方。
紀錄片解說:1723年,當莽鵠立到任天津時,從明末清初的戰(zhàn)火中重新復蘇的長蘆鹽業(yè)又見頹勢。隨著滿清政權的日益鞏固,鹽務官吏的腐敗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他們視鹽務為利藪,對鹽商敲詐勒索。而鹽商受此誅求,便抬高鹽價,致使私鹽橫行,官鹽日壅,欠課逐年增多,這便是莽鵠立面對的局面。
在莽鵠立上任前,雍正專門對他說了這樣一些話:“長蘆鹽法,近來大壞。我素知你存心忠直,今特派你前去長蘆整理鹽法,清除弊端。長蘆商人歷年拖欠鹽課,累計已達一百數(shù)十萬兩了。對于長蘆商人中有勢力的幾個光棍人物,經(jīng)常向窮商攤派雜課,收取費用。你到任后,應留心察訪,將其受臟獲利情由查明,即便著落他們?nèi)拷怀鰪那袄账鲃e人的財物,絕不能便宜他們。如果他們抗不速交,你就奏報給我,我定給他們嚴審治罪,絕不姑息?!?/p>
從雍正皇帝這番推心置腹的“面諭”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對莽鵠立寄予的厚望,更能夠看出在當時,一個叫做“鹽商”的特殊群體已經(jīng)走上了鹽業(yè)歷史的舞臺。他們的出現(xiàn)是因為一種名為“專商引岸制度”的產(chǎn)生。
鹽為利藪,古而有之,鹽在中國古代經(jīng)濟社會中的地位,不下于稻、麥、棉、鐵,甚至更有過之。鹽課,即鹽稅是中國歷代王朝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實行鹽的專賣制度。明代以前,鹽的產(chǎn)、儲、運、銷以及價格等都由政府嚴格地把控。
專商引岸制度,表面上看,政府對鹽的控制減弱了,鹽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間。但實際上,清代的中央政府對鹽的控制不過是由直接轉向了間接,變成了對鹽商的控制和盤剝。鹽商們雖然可以壟斷鹽利,卻必須受制于官府,他們不但要交納不斷抬升的鹽稅,而且還要負擔其他各種陋規(guī)捐輸,本質上還是皇帝和官府借以斂財?shù)墓ぞ摺?/p>
到了明代,“官督商賣”的鹽專賣制度及稅收體制得以形成。明后期,國家逐漸將收鹽權委托給商人去辦,從而發(fā)展為商專賣制。清沿明制,進一步發(fā)展,形成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實行的“產(chǎn)鹽有定場,行鹽有定額,運鹽有定商,銷鹽有定岸”的“專商引岸制度”。這一制度變革給長蘆鹽務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鹽商的勢力得到較大的發(fā)展,他們?nèi)〉靡龣?,劃定了引岸,很快也就富甲一方,并形成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鹽商家族。然而同時,這種制度也為官商勾結,私鹽泛濫提供了土壤。(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