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音樂學院提出的音樂教育新體系是針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提出和應用,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音樂歌唱教學中的不足,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新一輪興趣和熱情。音樂教育新體系已經(jīng)漸漸融入中小學的音樂歌唱教學中,成為中小學音樂教師開展歌唱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本文主要分析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音樂教育新體系 初中音樂 歌唱教學 有效應用
音樂課程的學習,從幼兒園教學就開始設置,可見音樂課程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音樂是一種藝術(shù)形式,是一種文化活動,也是人們情感表達方式中的一種。音樂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好地進行情感表達和抒發(fā),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審美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而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提出,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中枯燥、單調(diào)、無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豐富有趣的音樂實踐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提升了情感的體驗,在深入鑒賞和感受音樂的同時,讓音樂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也使得初中音樂歌唱教學質(zhì)量得到明顯的提升。
一、什么是音樂教育新體系
音樂教育新體系指的是,將瑞士的達爾克羅茲、德國的奧爾夫以及匈牙利的柯達伊這三大音樂教學體系與中國的音樂文化和教育實際情況相融合,以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基本音樂情感體驗和基礎音樂活動經(jīng)驗為核心進行音樂教學。音樂教育新體系的基本特點是:以“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學生”為教學理念;其基本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感性音樂經(jīng)驗;教學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是感性音樂活動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實現(xiàn)自主情感體驗是新體系的教學要求,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內(nèi)心音樂聯(lián)覺能力。[1]
音樂教育新體系與國際三大體系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這也是選擇三大音樂教育體系進行融合的原因之一,因為有相似關(guān)聯(lián),所以可以很好地借助相似點進行連接,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我國的音樂文化和實際教育情況進行融合,得到理想的新型音樂教育模式。而音樂教育新體系與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的相似之處表現(xiàn)在:都是適合初中生學習的大眾性音樂教育,都重視教學內(nèi)容的藝術(shù)化,都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作為重點教學目標,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經(jīng)驗。音樂教育新體系提倡初中生的體驗式學習,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多元的教育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切身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實現(xiàn)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到音樂知識。[2]
二、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初中音樂教學理念中重視對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所以課程也顯得枯燥、單一。音樂本身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也是情感上的表達和體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忽視了音樂教學的本質(zh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機械性地對知識進行記憶,缺乏對音樂的學習興趣,也就使得音樂教學應發(fā)揮的作用被限制。而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提出和落實,增加了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自己欣賞、自我品鑒的時間。所以音樂教育新體系對提升初中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感受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縮減對音樂基礎知識的講解時間,讓學生通過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來感受音樂,從活動中獲取音樂知識,增加初中音樂課堂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知識進行簡單講解時,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避免讓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感受影響到學生的體驗。音樂教育新體系提倡教師在教學前期給學生介紹所學作品的作者生平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以此來增加學生對所學音樂作品的認識,幫助中學生在課前營造一個適應教學內(nèi)容的情境氛圍,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表達的動機,使得學生順利與所學的作品產(chǎn)生共鳴,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同的音樂類型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心靈感受,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正確引導,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還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觀念,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3]
三、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
歌唱教學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感悟、品鑒音樂最直接的方式。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進行有效的情感體驗,所以,音樂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感性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進行歌唱練習的時候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并將自己對這種情感的理解融入歌唱中,在提升歌唱技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規(guī)范學生的審美標準。[4]比如在學習《前門情思大碗茶》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這首歌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視頻感受歌曲創(chuàng)作年代的老北京味道,在學生看完之后給學生講解一下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然后對學生進行歌唱教學。在唱完一遍之后,教師要詢問學生通過演唱對這首歌有哪些感受,然后在聆聽學生回答的同時給予正確的指導。當學生和教師對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分析完畢后,再帶領學生進行歌唱訓練,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再一次體會老北京的韻味,歌曲中的京戲味,以及游子歸國對大碗茶的情思和對祖國的熱愛,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思維。另外,這首歌被很多人改編翻唱過,教師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將一些有代表性的改編作品播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樂器配合下,以及不同風格的唱風下會有哪些不同的體驗,如此就能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二)使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
根據(jù)不同的音樂作品內(nèi)涵和所包含的藝術(shù)素材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像是情景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問題帶入法等等,以此來增加初中音樂課堂的活躍性、趣味性和靈活性,摒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的單一課堂,讓音樂的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元,如此也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5]比如在學習《黃河船夫曲》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問題帶入法。教師可以問學生:“知道這首歌曲是哪種音樂風格嗎?”然后再問:“這首歌是哪里的民歌?是民歌中的哪種類型?”通過提問給學生介紹民歌的由來和發(fā)展過程以及特點等知識,再進一步給學生講解陜北民歌的特點及分類。這樣就讓學生對歌曲的風格特點有了基礎的認知,在進一步的歌唱教學中會更容易理解這首經(jīng)典的勞動號子中所表達的陜北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樂觀向上的精神,進而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再比如,在學習《渴望春天》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校所處的地區(qū)條件帶學生去公園、山坡、草坪、森林等地方進行教學,讓學生感受大自然,感受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然后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印象中的美麗春天,再進行歌唱教學,這樣身處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中可以讓學生很快地進入狀態(tài),感受歌曲中歡快、樂觀、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教師在教學完成后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以春天為題材的接歌游戲,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樂趣。
(三)將教學內(nèi)容進行課外延伸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學習,也是音樂教育新體系中的一項創(chuàng)新策略。因為教材中的知識是經(jīng)典的、必學的,但也是有限的,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書本教育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所以,教師需要根據(jù)教材中的教學內(nèi)容,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外延伸教學。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信息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獲取學習資料的渠道和平臺也越來越多,教師要將這些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利用起來,讓學生更多地去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帶給自己身心上的愉悅和享受。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zhì)。[6]比如在學習配樂朗誦《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其他配樂朗誦的文章或者詩詞,然后在班級中組織一個小型的配樂朗誦會,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配樂朗誦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和朗誦方式等,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專業(yè)技能。再比如,在學習《洪湖水,浪打浪》這節(jié)課后,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歌劇,推薦給學生欣賞,然后給學生布置任務,選取教師提供歌劇中的兩個進行鑒賞,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四、結(jié)語
新課程改革對音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貫徹素質(zhì)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中央音樂學院所提出的音樂教育新體系,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育方式,將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放在了教學的首位,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法,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賦予了課堂新的活力。讓學生在課上課下都可以感受音樂的魅力,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中不僅愉悅了心情,也學到了更多的音樂知識,對音樂有了新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音樂教育新體系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鍛煉,進而提升了初中音樂教學水平,也推動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秦玲.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元素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界:基礎教育, 2018, (10):65-66.
[2]李璐.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有效性教學的分析[J].速讀(上旬), 2018, (12):81-81.
[3]馬嬌惠.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研究[J].好家長, 2018,(92):58-58.
[4]陳月娥.音樂教育新體系——聲勢律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北方音樂, 2018, 38(2):181-181.
[5]高超.探討音樂教育新體系在初中音樂歌唱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下), 2018,(11):185-185.
[6]孫茴.音樂教育新體系在中學音樂歌唱教學的實踐與探究[J].信息周刊, 2019(16):320-321.
(作者簡介:郭玲,女,本科,沈陽市外國語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