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來森
每次讀《論語》,我都頗多感慨。感嘆宋儒將孔子“圣人”化,或者叫作“非人性”化。在后人的眼中,孔子仿佛成為了一個飄忽,乃至虛無、難以捉摸的“高大”形象。其實,孔子又何嘗如此?
讀《論語》,我們只要深加體味,便會發(fā)現(xiàn):孔子,其實是一個很平和、很容易讓人親近的人,可以說是“平易近人” ;只不過,在其“平和”之中,別有一種“融穆之氣”,讓人在“親近”之下,油然而生一份肅穆的敬意。
我們不妨從他的一些言行上,來作出考察、比較。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即所謂“克制自己,恢復周禮”?!翱思骸?,是一種自我修養(yǎng)的必然;而“復禮”,我覺得在孔子看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行為”;他認為,只有明確了這種“制度行為”,才能保證禮儀的規(guī)范化。表面上看,似乎“禮儀”分出了“等級”,而實質上,禮儀更大程度上,是提供了一種“規(guī)范”,使得整個社會的行為“有章可循”。
那么,在人性上和具體的生活行為中,孔子是不是“等級森嚴”呢?我們只要看他與弟子的關系,就清楚明白了。
教育弟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給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這一點,就把所有受教育的人“平等化”了。而在與弟子的關系上,終《論語》一書,從來就沒有孔子體罰學生的行為記載。于自己不太喜歡的弟子,他至多是諷刺幾句,例如,弟子宰予,大概比較懶惰,以至于白天睡懶覺,于是,孔子就諷刺道:“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狈t理想不夠遠大,想向孔子學習“種地、種菜”,于是,孔子就生氣地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因為在他認為,樊遲應該學習“禮、義、信”等更高尚的東西。
更多的情況下,孔子是對弟子平等相待,與弟子融洽相處的。
其中,最典型的篇章,就是《先進十二》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鬃优c弟子們聚在一起,“各言其志”,暢談自己的理想。弟子坦言,孔子靜聽;弟子們的理想,相近而不相同。期間,孔子并沒有橫加干預,也只是時加點撥而已。那種融洽、和睦的氣氛,真是讓時間生輝。
那么,孔子的理想又是什么呢?就是他贊同的曾皙的理想。春天到來了,與弟子們一起下河“洗個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焙纹溟e遠!而又何其灑脫!
這真是一種具備自然之性的“融穆之氣”,可以輝煌千古。
孔子的核心主張是“仁”。那么,“仁”是什么?盡管在《論語》中,面對不同弟子的提問,孔子作出了因人而異的回答,但其基本點是不變的,那就是“仁者,愛人”?!皭廴恕笔侨酥髳郏瑧敓o處不在,無時不在??鬃舆€將“愛人”落實到一些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中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這一切,都極大地豐富了孔子“融穆之氣”的精神內涵。
我們不禁要問:孔子的“融穆之氣”,究竟來自何處?
我覺得至少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來自孔子簡單的物質生活追求,而把更高級的追求,放在精神層面??鬃印帮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更是贊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樂觀生活態(tài)度。二是來自孔子的“學養(yǎng)”,孔子出身于禮儀世家,從小就懂得“觀禮”、學禮,更不用說后來的精深的學問研究了。第三點,則是常常為人所忽視的,孔子性格中的“真純與自然”?!兑菡Z》轉引《呂氏春秋》:“文王嗜昌蒲菹(切碎的菜、肉,或酸菜),孔子聞而服之,縮(鼻梁)而食之,三年,然后勝之。”
不矯揉造作,不矯飾遮掩,純粹如“自然之子”,應該更是成就孔子“融穆之氣”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