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迪,于坤華,龔冬娥,董慧娟,黃婉婷,許令玉,胡細玲
糖尿病是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近40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高齡糖尿病患病率明顯增加。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手段,其治療療效顯著,但由于高齡糖尿病病人對使用胰島素存在疑慮,且長期注射胰島素不僅會增加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也會出現(xiàn)低血糖,注射部位感染、皮下脂肪萎縮等并發(fā)癥,增加了病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3]。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痛苦是伴隨糖尿病而產(chǎn)生的否認與求證、焦慮與絕望、對家人抱怨等心理、行為改變的綜合征[4]。糖尿病心理痛苦會影響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和治療依從性,為今后的自我管理與疾病控制設置障礙,增加病人的致殘率和致死率[5-6]。王平等[7]對217例糖尿病病人進行長期隨訪,發(fā)現(xiàn)當病人出現(xiàn)焦慮、驚恐等情緒變動時,病人的血糖也隨之發(fā)生波動,負性情緒的發(fā)泄可以明顯增加糖尿病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本研究選取2型糖尿病病人為研究對象,調(diào)查其心理痛苦現(xiàn)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探討有效干預方案,從而減輕其心理痛苦,促進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我院內(nèi)分泌科經(jīng)胰島素注射治療的2型糖尿病高齡病人24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8]中關于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病人認知功能正常,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1型糖尿病者;②合并嚴重的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糖尿病并發(fā)癥者;③合并嚴重的認知或語言功能障礙者。納入的240例病人,男99例,女141例;年齡72~94(80.25±1.43)歲;病程3~18(9.08±1.25)年。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工具 采用糖尿病心理痛苦量表(DDS),包括情感負擔、醫(yī)生相關痛苦、生活規(guī)律相關痛苦、人際關系相關痛苦4個維度,17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計分法,從1分(沒有問題)~6分(非常嚴重的問題),分數(shù)越高,病人心理負擔越重。按照Fisher等[6]評分標準,無或輕度痛苦:<2.0分,中等痛苦:2.0~2.9分,嚴重痛苦:≥3.0分。
1.2.2 資料收集及方法 回顧性調(diào)查分析納入240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臨床資料,納入信息嚴格執(zhí)行納入、排除標準,并經(jīng)醫(yī)院許可、病人知情同意。收集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醫(yī)療方式、合并并發(fā)癥、胰島素注射頻次、胰島素注射時間、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運動鍛煉。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糖尿病痛苦各維度得分及痛苦程度分布 納入的240例2型糖尿病病人中,心理痛苦總均分為(2.01±0.54)分,相關心理痛苦程度分布中,無痛苦53.33%,輕、中度痛苦39.17%、重度痛苦7.50%,見表1。
表1 高齡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各維度得分及痛苦程度分布
2.2 不同特征糖尿病病人相關心理痛苦得分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是否合并并發(fā)癥、胰島素注射頻次及運動鍛煉的2型糖尿病病人相關心理痛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醫(yī)療方式、胰島素注射時間和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病人心理痛苦得分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糖尿病病人相關心理痛苦得分比較 單位:分
2.3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將心理痛苦情況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3。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醫(yī)療方式、胰島素注射時間、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2型老年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危險因素,見表4。
由于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多數(shù)病人對糖尿病認識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自我管理行為方面采取不科學措施,擔心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極易產(chǎn)生心理痛苦,這種負性情緒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糖尿病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行為及生活品質。而尋求有效的干預方法是預防和緩解病人糖尿病痛苦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途徑,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9-11]。Back等[12]調(diào)查119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糖尿病相關心理痛苦和社會支持水平,發(fā)現(xiàn)積極的社會支持是糖尿病心理痛苦的保護因素,有利于減輕糖尿病心理痛苦。Karlsen等[13]對296例2型糖尿病病人進行為期1年的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因素對糖尿病心理痛苦的預測作用很小,社會支持因素的預測作用比較合適,并建議醫(yī)務人員應該更多地關注社會支持去處理糖尿病心理痛苦。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醫(yī)療方式、胰島素注射時間、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2型老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危險因素。受教育程度與2型糖尿病心理痛苦密切相關,文化水平越高,病人對糖尿病預防及治療配合度較高,能通過查閱相關知識獲取更豐富的糖尿病相關預防知識及對疾病保健方面更加重視[14-15]。本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與糖尿病心理痛苦程度呈負相關,高中及以上學歷病人糖尿病心理痛苦得分為(1.87±0.50)分,低于初中及以下病人(2.15±0.58)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文化程度是影響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危險因素。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需長期通過藥物治療維持血糖穩(wěn)定,治療費用較高,經(jīng)濟壓力巨大。自付醫(yī)療費用及經(jīng)濟基礎差的病人面對長期的治療費用,給病人及家屬造成了沉重的經(jīng)濟和精神負擔,加重了心理痛苦。此外,高齡病人因生理機能下降,社會閱歷中負性事件增多,空巢家庭和相對滯后的社會保障,導致病人得到家庭支持少,對病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極作用[16-18]。本研究結果表明,自費醫(yī)療及家庭月收入低的病人,心理痛苦得分明顯高于有醫(yī)療保險和家庭收入高的病人。胰島素注射屬于侵害性治療手段,病人使用胰島素時間越長,軀體損害程度加重(注射部位出現(xiàn)紅腫、瘙癢、纖維增生或橡皮樣變性改變),導致病人負性情緒增加,焦慮、抑郁癥狀加重。此外,注射用胰島素價格相比口服降糖藥昂貴,長期巨大的治療費用,增加了病人的經(jīng)濟負擔易出現(xiàn)心理痛苦[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胰島素注射時間≥7年病人心理痛苦得分(2.23±0.54)分,高于胰島素注射時間<7年病人(1.85±0.47)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糖尿病心理痛苦的獨立危險因素。多項臨床研究表明,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病人心理健康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血糖控制較好的病人相比,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發(fā)生心理痛苦的概率更高,其原因可能與血糖控制水平影響病人情緒,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更擔心自己的疾病,在疾病管理方面缺乏信心,而血糖控制較佳的病人面對疾病往往有更強的治療信心,能把疾病控制得更好,這是一個連鎖效應[21-22]。本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心理痛苦得分(1.86±0.49)分,低于血糖控制不佳(2.16±0.59)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糖尿病心理痛苦的獨立危險因素。
為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應對上述危險因素進行以下干預。①心理疏導:加強與高齡糖尿病病人溝通,引導病人將糖尿病心理痛苦的內(nèi)容(如長期糖尿病管理帶來的恐懼、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巨額治療費用帶來的心理困擾等)表露出來,加強心理干預,通過營造溫馨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增強病人治療信心及依從性。②教育宣教:開展糖尿病知識講座,設立糖尿病知識宣傳欄,對于文化水平低的病人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胰島素注射的正確操作、注意事項、并發(fā)癥防治等事項向病人進行重點交代,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強化安全注射和自我管理重要性宣教,提高病人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③家庭支持:家庭是病人疾病延續(xù)治療的主要場所,家庭的精神支持及經(jīng)濟支持是病人心理健康的保護因子,對高齡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改善具有積極作用。醫(yī)護人員應建議病人子女探視、關心病人,發(fā)揮血緣關系的相互信任,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治療環(huán)境。④出院干預:通過電話隨訪或家庭隨訪的方式指導病人進行糖尿病管理,教會病人血糖儀的操作方法,讓病人自己進行血糖監(jiān)測,以實時觀察血糖波動及低血糖的發(fā)生,并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醫(yī)療方式、胰島素注射前、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情況是影響2型老糖尿病病人心理痛苦的危險因素,應培養(yǎng)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以減輕其心理痛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