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指重要的著作或文字,也用來比喻高超的寫作能力。又作大筆如椽、如椽巨筆等。
【辨析】
“椽”的意思是屋頂上用于加固的木條,所以是木字旁。 注意:“椽”不要與“緣”混淆,也不要誤讀為yuán。 而“緣”從系,彖聲,本義與衣物有關(guān),是古代衣服的邊飾,因此為絞絲旁。
【起源與演變】
“椽”從木,彖(tuàn)聲,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榱(cuī)也”。 “榱”和“椽”一樣,是屋頂上用來支持屋面和瓦片的木條。
“如椽之筆”出自《晉書·王珣傳》。 與它意思相近的還有“大手筆”一詞。 但是“如椽之筆”更側(cè)重于形容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很強。 “大手筆”則更側(cè)重于形容一部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力很大。
【例句】
一個只能向病余討生活的人,又從無倚馬之才、如椽之筆,立志寫這部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實乃自不量力。
——宗璞《南渡記·后記》
【字里字外】
王珣是東晉宰相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的堂侄。 因獲封東亭侯, 故被人稱為王東亭?!缎蜁V》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范世學。 珣之草圣亦有傳焉?!蓖醌懙牟輹鴮懙梅浅F?,文字功力也很強,深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欣賞。 他的傳世書法作品有《伯遠帖》等?!恫h帖》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
傳說王珣晚年曾夢見一人,授給他一支椽子那么大的巨筆。 醒來后,他到處向別人說起這件事:“此當有大手筆事。 ”意思是說看來很快就會有很重要的文字要我寫了。 果然,不久孝武帝駕崩,所有相關(guān)的官方文件都由王珣起草寫作。
后來人們贊美作者的文字高明,就叫“椽筆”“大筆如椽”或“如椽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