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曹一凡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活潑、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把課教“活”,以優(yōu)化課堂。在球類游戲教學中,影響學生的情境因素很多,包括人的感覺器官能感受的一切,如教師的儀表、教態(tài),場地的設計,器材形狀和擺放,直觀教具的使用,等等。
在教學時,場地器材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場地設計、器材的形狀和擺放等往往會產生很大的作用。
場地的設計包含場地的劃分。教師應在熟悉教案的基礎上,合理劃分、設計場地。學齡前兒童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加之自控能力較弱,如果教師不劃分好場地,那么學生有可能在游戲環(huán)節(jié),甚至在探索練習環(huán)節(jié)跑到別處,出現易放難收的情況,這顯然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教師在綜合考慮各年齡段幼兒適宜的活動量及教案需要的基礎上設計好場地之后,就可以在場地上布置場地器材。布置場地器材的目的是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活動,用自己的心靈感悟。如在球類活動“蝸牛踏青”中,教師利用輪胎和墊子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形象的小山坡,而山坡的后面是一片綠油油的青菜地。面對生動有趣的場景,學生的眼球立即被吸引,每個人都躍躍欲試。又如,在“青蛙過河”球類活動中,教師在活動前統(tǒng)籌整個教學需要,合理地劃分了“池塘”“田埂”“小河”等,并在此基礎上布置了栩栩如生的“荷葉”“害蟲”等。學生一旦進入了場地就進入了教師預設的角色,成為快活能干的“小青蛙”。
僅吸引學生參與的興趣是不夠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如果不考慮擺放的合理、有序、機動、實用,那么就好比穿了一件緊身的衣服,被其束縛,動彈不得。在實際教學中,常有許多突發(fā)或教師考慮不周的情況。如在中班“青蛙過河”活動中,一開始教研組將重點放在中班幼兒夾著球布能跳多遠的環(huán)節(jié),因為這關系著教具的制作、課堂的效果等。經過反復查閱資料,教研組最后決定制作寬30 厘米的板,在教學活動中多塊寬30 厘米的板可以分開,也可以兩兩合并,還可以三塊一體,非常靈活。這樣教學具的準備就十分合理、有序,教師在活動中可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部分能力弱的幼兒可能只能跳過兩塊板,而能力較強的幼兒可在教師的鼓勵指導下嘗試跳三塊板。這樣一來,每個幼兒都能最大限度地練習并腳跳,為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了準備。在之后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用繩子擺成一頭寬一頭窄的河,請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寬度跨跳過河。在這里,教師又可根據現場幼兒的表現及時調整河流的寬度,為每個幼兒提供新的挑戰(zhàn)。
靈活機動地準備的教學具,往往能在實際課堂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能激活幼兒的興趣,因為他們會發(fā)現擺在他們眼前的任務會變化,探索嘗試的欲望會持久保留。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在充滿興趣、保持探索的環(huán)境中,幼兒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都不會被分散,課堂效率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實際球類游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準備生動的教具,還要為幼兒準備學具。學具對提升課堂效率的意義不言而喻。但球類游戲學具的準備常常讓教師很頭疼,要想做得更逼真精美,教師就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做得馬虎,又會提不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對此,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和利用幼兒的想象力。如在“我是火炬手”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準備人手一支的火炬,工作量十分大。教師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晨間鍛煉的紙棒,稍加裝飾,如用紅色貼紙在紙棒的周圍貼上一些螺旋的花紋。教師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將小紙球頂在紙棒上,將其看作火炬。幼兒需將火炬握在手中,在傳遞的過程中保持平衡,游戲效果十分好。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參與學具的制作,從一開始就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如在“全家總動員”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為若干個“烏龜家族”,舉辦抱球爬行比賽。教師要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龜殼”,便于在活動中提高幼兒的興趣以及幫助幼兒進入角色。因此,“龜殼”和“烏龜球”學具尤為重要,如教師一個人制作三十幾個“龜殼”和“烏龜球”,美觀度及效果都得不到保證。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可提前將游戲內容告訴幼兒,將“烏龜球”的制作方法告知家長,請家長幫忙做,而“龜殼”則可以引導幼兒自己做。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小烏龜們,烏龜家族將要舉行一年一度的爬行比賽了,我們一起裝飾自己的龜殼,成為比賽那天最好看的小烏龜吧!”這樣一來,幼兒會發(fā)揮自己的才智,裝飾只屬于自己的龜殼,并且更加期盼爬行比賽。這不僅能為教學活動預熱,而且能提高課堂效率。
在幼兒園實際球類游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具的應用擺放不僅能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幼兒持久地保持這一興趣,為幼兒編織一張興趣網,使幼兒主動地投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主動探索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