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麗 吳慧華 鄒 傲 鄒 兵 王俊萍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消化內科 (廣東 深圳 518036)
重癥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急腹癥,發(fā)病危重,并發(fā)癥多, 預后差,未及時治療常導致患者死亡[1-3]。有研究表明,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臨床診治的難點及重點在于早期控制胰外器官的損害,防止病情進一步進展,避免全身性炎性反應綜合征的發(fā)生,進行重癥監(jiān)護的同時行綜合治療[4-5]。近年來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已越來越不受臨床考慮,目前主張早期患者采取藥物治療為主的多科協(xié)助的內科綜合治療,本研究分析應用烏司他丁聯(lián)合生長抑素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病例的選取為70例我院住院部收治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住院時間段為2010年6月至2018年5月。70例患者中,男女病例數分別為36例和34例,患者年齡范圍為35~62周歲,平均年齡為(48.3±1.6)周歲。按照數字隨機表方法進行分組處理組別設置對照組(單用生長抑素治療)與實驗組(烏司他丁聯(lián)合生長抑素治療),各組平均分配患者35例。表1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表。表1數據顯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PACHII評分、高血壓、糖尿病及合并心臟病等基線資料對比,經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患者符合《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6];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 (APACHII)評分≥8分 ; Balthazar CT分級 D級或E級; 發(fā)病時間≤72h;年齡18~65歲之間。
排除標準:同時合并有膽囊結石及膽管梗阻者以及有膽系手術史者;有原發(fā)性腎臟疾病或使用腎毒性藥物導致腎損傷者;有外科手術治療指證;哺乳期或妊娠期孕婦。
1.2 方法 兩組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重癥急性胰腺炎后,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藥物、維持體內酸堿平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癥狀、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營養(yǎng)支持等相關措施。在此基礎之上用不同藥物干預。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用生長抑素(生產廠商: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66708)治療方案。標準規(guī)格3.0mg,用藥劑量為6.0mg,配伍50.0mL劑量生理鹽水,采取微量泵靜注給藥方案,泵入速度為2.5mg/h,用藥頻率為1次/d。以1周為1個療程,共接受為期2個療程的治療。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患者采取烏司他丁聯(lián)合生長抑素治療方案。生長抑素治療方案同對照組完全一致,聯(lián)合烏司他丁用藥方案為:烏司他丁(生產廠商:廣東天普生化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40506),標準規(guī)格2.0mL:10.0萬U單位,用藥劑量每次為100.0U萬單位,配伍500.0mL劑量葡萄糖注射液,采取靜脈滴注給藥方案,用藥頻率為2次/d。以1周為1個療程,共接受為期2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分別抽血化驗白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淀粉酶水平變化;并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6]。其中,對臨床療效的評價遵循如下指標:(1)顯效,指經治療干預后,患者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血清淀粉酶、白細胞計數、白蛋白水平均恢復正常,CT影像學顯示胰腺組織恢復正常;(2)有效,指經治療干預后,患者腹部疼痛、腹膜刺激征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清淀粉酶、白細胞計數、白蛋白水平均明顯緩解,CT影像學顯示胰腺組織有所恢復;(3)無效,指經治療干預后,上述指標抽血化驗結果未見改善或并發(fā)癥增多病情反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白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對比 由表2可知,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臨床干預總有效率分別為71.43%(25/35)和94.29%(33/35),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白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淀粉酶對比 由表3可知,臨床治療前,兩組患者白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淀粉酶水平對比,經檢驗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臨床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白蛋白均值(30±0.2)g/L,顯著高于對照組;白細胞計數均值(11.0±1.1)×109/L、血淀粉酶均值(415.8±35.6)U/L,顯著低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3 并發(fā)癥對比 由表4可知,治療期間發(fā)生肺部感染、腎功能不全、胰腺周圍感染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為25.71%(9/35)和11.43%(4/35),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表
表2 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表[n(%)]
表3 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臨床干預前/后白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淀粉酶水平對比表
表4 對照組、實驗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表
2.4 住院時間、病死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1.5±1.6)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39.5±3.8)d;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病死率分別為5.71%(2/35)和20.00%(7/35);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病死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重癥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危重急腹癥之一,早期診斷與治療干預是挽救本病患者生命、促進患者改善疾病狀態(tài)并轉歸的重要手段之一。生長抑素是治療急性胰腺炎的首選藥物,也廣泛應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其藥物機制是對胰酶的釋放產生抑制,控制消化道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7]。誘導損傷胰腺細胞進入凋亡狀態(tài),但在這一過程當中,胰蛋白酶及膽汁可使其他酶活化,被活化的酶可分別損傷胰腺細胞及小血管壁,引起其他炎癥介質釋放,導致患者出現其他并發(fā)癥,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8]。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33/35),顯著高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將烏司他丁聯(lián)合生長抑素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效果是肯定的、確切的。烏司他丁是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一類藥物,對炎性癥狀有確切的醫(yī)治效果。烏司他丁是一種精制糖蛋白,是人尿中所提取的一種廣譜類水解酶抑制劑,對多種水解酶可產生抑制效果,減少對蛋白成分、糖和脂肪水解分化。同時,藥動力學中顯示:烏司他丁對胰蛋白酶、磷脂酶A2、透明質酸酶,以及彈性蛋白酶等成分均有較好的抑制效果,故對急性重癥胰腺炎病癥的發(fā)展、轉歸可產生重要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臨床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白蛋白均值(30±0.2)g/L,顯著高于對照組;白細胞計數均值(11.0±1.1)×109/L、血淀粉酶均值(415.8±35.6)U/L,顯著低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提示對上述指標的改善與恢復可加速患者疾病的轉歸,對胰腺組織活性的恢復有重要意義。且在以烏司他丁藥物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干預的過程當中,其能夠對腫瘤壞死因子的釋放產生影響,使受體血管內皮功能得到調整,減輕微循環(huán)以及軟組織損傷。有相關臨床報道中顯示,烏司他丁具有穩(wěn)定溶酶體膜,能夠產生抑制水解酶釋放作用的功效,通過改善微循環(huán)以及胰腺灌注狀態(tài)的方式,阻礙胰腺炎的持續(xù)發(fā)展與惡化。此外,烏司他丁可對炎性介質與因子的大量釋放產生影響,將其他臟器器官納入被保護范疇中,對預防全身性臟器器官受損有重要價值。
同時,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期間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結論基本一致[9],說明將烏司他丁與生長抑素藥物聯(lián)合干預,能夠提高用藥安全性,在降低患者用藥風險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方面有重要價值。其依據是:將烏司他丁與生長抑素聯(lián)合干預,能夠直接對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產生影響,降低并減輕胰酶激活所致繼發(fā)性損害,加之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因子的釋放,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則患者出現繼發(fā)性感染的幾率可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并發(fā)癥得到顯著控制,故更加有利于疾病的轉歸康復,在縮短住院時間以及降低患者病死率方面同樣表現出了確切的價值[本研究中數據證實:實驗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21.5±1.6)d,病死率為5.71%(2/35),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經檢驗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綜上,烏司他丁聯(lián)合生長抑素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確切,其總有效率優(yōu)于單純生長抑素方案,且對改善患者白蛋白、白細胞,以及血淀粉酶水平,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