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劍,韓雨雪,王志強
(山東建筑大學 熱能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天然氣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所有能源中最清潔有效.直接開采出的天然氣富含酸性氣體二氧化碳(CO),CO的存在不僅降低天然氣的熱值,同時在水存在的情況下形成弱腐蝕性酸.為了降低CO對天然氣運輸管道及儲存設備的傷害,需要對CO進行吸附捕獲.目前,國內外多采用活化MDEA法、真空變壓吸附法(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簡稱VPSA)及膜分離法進行吸附捕獲.其中VPSA工藝的原理是利用不同的吸附劑對混合吸附質的選擇性吸附,再通過解壓將吸附劑再生,因此吸附劑的選擇成為衡量VPSA分離氣體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
常用的固體吸附劑包括活性炭、13X分子篩、硅膠等.其中硅膠(SG)是由多聚硅酸經分子內脫水而形成,屬于Si—O四面體的無定形結構,擁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和良好的物理吸附性能.同時其表面存在大量的羥基,能夠提高氣體吸附的選擇性,目前已作為吸附材料被廣泛應用,如天然氣脫水、脫碳、氫氣脫氯、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C)吸附、苯蒸氣吸附等.
為了提高硅膠的CO吸附性能,筆者采用浸漬法,將硅膠分別置于不同的氫氧化鉀與硫酸溶液中浸漬,得到改性硅膠吸附劑,并利用靜態(tài)容積法測試了不同吸附劑的CO吸附性能.通過對CO吸附量的比較,選擇有效溶液種類,進一步探究最佳溶液濃度與吸附溫度.為了得到吸附劑結構性能,揭示其吸附機制,對最佳吸附劑進行氮氣吸脫附分析.通過對吸附劑的動力學吸附與熱力學性能研究,得到動力學性能參數、動力學吸附最佳擬合方程與熱力學性能參數,分析其吸附反應自發(fā)進程.另外,為了工程應用的可能性,對吸附劑重復使用性進行進一步分析.
硅膠:天津市永大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濃硫酸:99%,煙臺遠東化工有限公司;氫氧化鉀:AR,天津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去離子水.
(1)氫氧化鉀溶液改性硅膠:稱取10 g硅膠加入50 mL 1.0 mol·L的氫氧化鉀溶液中,在室溫條件下攪拌10 h后,過濾洗滌3次后將混合物料直接放入鼓風干燥箱中,加熱至120 ℃,干燥10 h得到固體吸附劑,接著轉移至真空干燥箱,在150 ℃條件下,干燥5 h得到吸附劑(SG-K-1),密封保存.
(2)硫酸溶液改性硅膠:稱取10 g硅膠加入50 mL 1.0 mol·L的硫酸溶液中,在室溫條件下攪拌10 h后,過濾洗滌3次后將混合物料直接放入鼓風干燥箱中,加熱至120 ℃,干燥10 h得到固體吸附劑,接著轉移至真空干燥箱,在150 ℃條件下,干燥5 h得到吸附劑(SG-S-1),密封保存.
取定量吸附劑在150 ℃干燥箱中預處理6 h,隨后將樣品置于Max-asap2460 型物理吸附儀中,以氮氣為吸附質,進行吸脫附實驗.
CO在改性硅膠的平衡吸附量采用靜態(tài)容積法測定,如圖1 所示.
圖1 吸附量測定實驗裝置
系統(tǒng)的主體測試單元為參比槽與吸附槽,其中吸附槽體積為16 mL,參比槽的體積為78 mL.在靜態(tài)吸附過程中,維持吸附壓力為0.62 MPa,吸附溫度分別為t
=20,40,60 ℃.同時為了維持溫度的恒定,將參比槽和吸附槽置于同一恒溫水浴鍋內.另外CO的吸附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及平衡吸附量由吸附前后系統(tǒng)內氣壓的差值計算,該氣壓差可以通過理想氣體狀態(tài)方程pV
=nRT
決定,其中:p
為樣品槽內氣體壓強(Pa),V
為 He或CO的體積(m),n
為He或CO的物質的量(mol),T
為恒溫水浴鍋溫度(K),R
為理想氣體常數(J·mol·K).D
)來衡量,其定義如下式所示(1)
其中:X
為n
次脫附后再次達到飽和的吸附量,單位為mL·g;X
為初次達到吸附飽和時吸附劑的吸附量,單位為mL·g.為了比較酸堿溶液浸漬對硅膠的CO吸附的影響,將得到的2種吸附劑(SG-S-1與SG-K-1)置于靜態(tài)吸附裝置中,設置吸附壓力為0.62 MPa,吸附溫度為60 ℃.得到2種吸附劑吸附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及平衡吸附量如圖2(a)所示.為了進一步揭示氫氧化鉀溶液對吸附量的影響,改變氫氧化鉀濃度(0.125,0.25,0.5,1,3,6 mol·L),得到多種吸附劑并進行CO吸附性能測試,結果如圖2(b)所示.
圖2 60 ℃吸附溫度下SG-S-1與SG-K-1的CO2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a)、氫氧化鉀浸漬濃度對CO2吸附量的影響(b)
由圖2(a)可知,吸附時間為1 min時,SG-S-1與SG-K-1的CO吸附量分別為17.65,7.33 mL·g.相對于硅膠本身的16.89 mL·g,使用氫氧化鉀浸漬后,吸附量直線下降,下降率為56.6%.然而,硫酸溶液浸漬的硅膠,吸附量卻有稍微的上升,上升了4.4%.另外,3種吸附劑到達平衡的時間相似,皆為20 min.到達平衡吸附后,雖然SG-K-1的吸附量有所上升,但相對于SG-S-1仍然有較大差距,3種吸附劑吸附量仍然維持原來的規(guī)律.馮慶革等采用硝酸溶液浸漬稻殼灰,制備了一種碳基CO吸附.在CO吸附實驗中,得到了0.45 mL·g的CO吸附量,證明了一定濃度的酸溶液可以清理吸附劑本身孔道,甚至生成新的孔道,增加了硅膠表面羥基數量,有利于CO與硅膠的氫鍵連接.
由圖(2)b可知,氫氧化鉀溶液濃度的增加引起了CO吸附量的下降,尤其是SG-K-6的吸附量下降至1.94 mL·g,證明了氫氧化鉀溶液對硅膠的溶解作用,破壞了硅膠本身的孔道.
c
=0.125,0.25,0.5,1 mol·L),得到多種吸附劑,探究硫酸浸漬濃度對CO吸附的影響.為了便于比較吸附數據,將制備獲得的吸附劑在吸附壓力為0.62 MPa,吸附溫度分別為20,40,60 ℃條件下,進行靜態(tài)吸附,得到吸附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及平衡吸附量,如圖3所示.
圖3 不同溫度下吸附劑的CO2吸附量隨時間的變化(20 ℃(a),40 ℃(b),60 ℃(c))及平衡吸附量(d)
圖3(a)揭示了吸附溫度為20 ℃時不同吸附劑的CO吸附量,從圖中可以看出,c
低于0.25 mol·L時,吸附劑的平衡吸附量高于本身SG,尤其是c
=0.125時,CO吸附量為32.97 mL·g,超過SG 的8.22%.這是由于硫酸溶液的浸漬清理了硅膠中原來堵塞的孔道,增加硅膠中羥基的含量,促進了CO與硅膠的氫鍵連接.Kazemi等在報道中表示氧和硫原子具有較高的電子密度,CO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包括靜電等)與其相互作用,增加吸附量.然而繼續(xù)增加c
至0.5,1.0 mol·L時,CO吸附量迅速下降至30.02 mL·g與29.95 mL·g,明顯低于SG的吸附.Aldana-Pérez等表明一定濃度酸性溶液有利于對載體的改性,但當酸性溶液濃度過高時,會對SG本身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蝕與破壞,從而降低吸附量.當吸附溫度增加至40 ℃時(圖3(b)),所有吸附劑的CO吸附量都隨之減小,這是由于高溫影響了硅膠孔道中CO的凝聚.但c
=0.125 mol·L與c
=0.25 mol·L的吸附量依然處于較高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吸附溫度增加至60 ℃(圖3(c)),SG的吸附量快速下降至16.89 mL·g,低于c
=1.0 mol·L時的17.65 mL·g,這表明SG受溫度影響遠遠高于改性后的吸附劑.同時c
=0.125 mol·L的吸附劑也失去了原來的優(yōu)勢,其平衡吸附量僅為19.41 mL·g,低于c
=0.25 mol·L時的20.68 mL·g.由圖3(d)可明顯看出,吸附劑的改性過程有效降低了吸附劑的溫度敏感性(即吸附量隨吸附溫度升高而減小).尤其是c
=0.125 mol·L時,在吸附溫度升高的過程中,CO吸附量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因此,選取最佳c
為0.125 mol·L,最佳吸附溫度為20 ℃,為了方便描述,c
=0.125 mol·L時吸附劑定義為SG-S-0.125.為了探究吸附劑的結構性能與吸附量的關系,揭示了吸附機制,研究了3種吸附劑(SG,SG-S-0.125,SG-K-0.125)的氮吸附/脫附等溫線和孔徑分布,結果如圖4所示.SG,SG-S-0.125的結構性能列于表1.
圖4 SG(a,b),SG-S-0.125(c,d),SG-K-0.125(e,f)的等溫吸附曲線與孔徑分布
表1 SG,SG-S-0.125的結構性能
圖4(a),(c),(e)顯示,SG,SG-S-0.125,SG-K-0.125的氮吸附/脫附等溫線形狀類似,皆具有明顯的滯后環(huán),根據IUPAC的分類,皆屬于I型.由圖4(b),(d),(f)的孔徑分布和表1可以看出,SG吸附劑的表面積為586.98 cm·g,平均孔徑為2.29 nm,孔隙體積為0.336 2 cm·g;SG-S-0.125的表面積為558.69 cm·g,平均孔徑為2.49 nm,孔隙體積為0.229 0 cm·g.孔徑的增加是由于硫酸溶液對SG硅膠孔道的清理與擴孔效果,使得更多的羥基暴露,促使CO與羥基的氫鍵連接,提高CO的凝聚與吸附.而比表面積的下降則是由于硫酸的存在對SG孔道的堵塞.另外,SG-K-0.125的比表面積下降至486.99 cm·g,這是由于氫氧化鉀對硅膠的溶解作用,低的比表面積導致CO吸附量降低,這與圖2(b)中的吸附實驗結果一致.
根據實驗設計,揭示SG-S-0.125的重復使用效果,如圖5所示.
圖5 SG-S-0.125的重復使用性能分析
圖5顯示,SG-S-0.125 的CO吸附量在第2次循環(huán)時存在明顯降低(約降低5.68%),隨后CO吸附量基本保持穩(wěn)定.第10次重復使用效果仍然保持31.33 mL·g的較高水平,其下降率D
=7.77%.SG-S-0.125的重復使用性能均高于文獻[20]中利用負載40% TEPA 的微介孔分子篩,這是由于TEPA的負載對分子篩孔道的堵塞,降低了CO在孔道內的凝聚效果.為了探究吸附劑的CO吸附動力學,采用4種動力學方程對吸附劑的CO吸附動力學進行擬合,分析吸附劑的動力學性能.動力學方程包括:準一級動力學方程、準二級動力學方程、Elovich 動力學方程和 Bangham 動力學方程,4 種動力學模型表達式分別為(2)~(5),擬合曲線和相關動力學參數分別如圖 6和表2所示.
表2 吸附溫度為20 ℃下SG-S-0.125的CO2吸附動力學參數
圖6 吸附溫度為20 ℃下SG-S-0.125的CO2吸附動力學模型擬合
ln(q
-q
)=lnq
-k
t
,(2)
(3)
(4)
(5)
其中:q
,q
分別表示t
時刻和吸附平衡時 CO吸附量(mL·g);k
,k
分別為準一級和準二級速率常數;R
為擬合相關系數;α
為初始吸附速率常數;β
為脫附速率常數;k
,z
為動力學常數.由圖6和表2可知,20 ℃下SG-S-0.125的4種動力學方程擬合的相關參數R
都超過了0.90,其中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的相關參數R
最大為0.999 9,因此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可以更好地描述SG-S-0.125的CO吸附過程.為了驗證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對所有改性吸附劑的適用性,對所有吸附劑進行了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如圖7和表3所示,雖然硫酸濃度與吸附劑平衡吸附量不同,但4種吸附劑的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的相關參數R
都超過了0.999,因此硫酸改性的吸附劑均符合準二級動力學方程.(a)SG-S-0.25;(b)SG-S-0.5;(c)SG-S-1.0.
表3 不同吸附溫度下不同吸附劑的CO2吸附準二級動力學參數
在不同溫度下對所有吸附劑進行準二級動力學方程擬合,以驗證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對吸附溫度的適用性,其結果如表3所示.吸附溫度為40 ℃時,所有吸附劑平衡常數k
有所增加,這是由于溫度的提高促進了吸附過程.同時,所有的動力學擬合參數都大于0.999 9,證明了準二級動力學方程在吸附溫度為40 ℃時的適用性.當吸附溫度提高到60 ℃,平衡常數k
繼續(xù)增加,動力學擬合參數卻有所下降,但是都超過了0.999,證明在高溫下,準二級動力學方程依然適用.VG
、標準焓變VH
、標準熵變VS
等熱力學參數.標準自由能VG
與吸附平衡常數k
的關系式為VG
=-RT
lnk
,(6)
其中:R
,T
分別為理想氣體常數與氣體熱力學溫度.標準焓變VH
、標準熵變VS
與吸附平衡常數k
的關系式為(7)
以lnk
和T
作直線,VH
和VS
可以從直線的表達式中得到.當VH
<0時為放熱反應,反之為吸熱反應,結果如圖8所示.圖8 lnk2與T-1關系
根據圖8的截距和斜率,可得到SG-S-0.125的熱力學參數VH
與VS
的值,結果列于表4.表4 不同溫度下SG-S-0.125的熱力學參數
表4中,VH
=20.524 2 kJ·mol,VS
=3.224 9 kJ·mol.其中VH
與VS
的數值皆大于零,而VG
遠小于零,說明吸附過程吸熱,其中VH
因素不利于反應,而VS
因素利于反應進行.溫度越高,VG
值越小,反應越容易自發(fā)進行,這是由于硫酸基團存在于硅膠孔道中,其中的氧和硫原子與CO相互作用,增加了自發(fā)反應進程.即實驗中吸附溫度越高,CO吸附量越低,但自發(fā)性進程越快.(1)氫氧化鉀溶液對硅膠存在較高溶解作用,破壞孔道,降低吸附量.硫酸溶液則具有清理硅膠孔道與擴孔效果,對CO吸附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然而過高的酸濃度有可能破壞硅膠結構,其中浸漬硅膠最佳的硫酸溶液濃度為0.125 mol·L.
(2)吸附劑吸附量隨吸附溫度升高吸附量下降,其中硅膠的最佳吸附溫度為20 ℃,硅膠改性后,其CO吸附量的溫度敏感性有效減小,即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溫對吸附的抑制作用.
(3)改性后的硅膠吸附劑均符合準二級動力學模型,其擬合相關系數均大于0.99,擬合效果較好,同時該方程同樣適用于不同吸附溫度下吸附劑的吸附過程.
(4)SG-S-0.125吸附劑的標準自由能VG
、標準焓變VH
、標準熵變VS
等熱力學參數表明吸附過程完全自發(fā),同時吸附溫度越高,自發(fā)進程越快.(5)選取最佳制備條件下的吸附劑SG-S-0.125進行重復性實驗,表明10次重復使用后,吸附劑保持穩(wěn)定,為工業(yè)應用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