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評論員
日前,民政統(tǒng)計數據出爐,2020年全國結婚登記813萬對,同比下降12.2%。這是自2013年以來連續(xù)七年下降,數值僅為2013年1347萬對的六成,也就是說平均每年同比下降7%。這個下降速率是驚人的,意味著大約十年結婚對數就降為一半。
考慮到2020年有新冠,或有人推遲了結婚計劃。我們只看2013-2019年的數據,這些年結婚對數平均每年同比下降5%,這個下降速率也不低,意味著每13年半結婚對數降為一半。
全國結婚對數連年下降,當然是多個因素同時在起作用,例如年輕人結婚生育意愿持續(xù)走低,初婚年齡在不斷推遲等。根據《2015年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全國平均結婚年齡26歲。2019年杭州市內地居民結婚登記中,平均結婚登記年齡,男性為31.6歲,女性29.7歲,同比分別晚了0.2歲和0.3歲。
但毋庸否認,人口結構是主要因素?,F在主力結婚群體已經轉向90后。根據2010年“六普”數據,80后為2.28億人,90后為1.74億人,00后為1.46億人。這就意味著,全國結婚對數下降的趨勢是穩(wěn)定的、長期的,將來中間偶爾或有年份上升,并不會改變這個長期趨勢。
全國結婚對數是新生兒出生數量的領先指標。因為一般而言,總要先結婚再生育,結婚后生育最快也要九個半月。后者是要比前者高一些的,是因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還是大于1,2010年六普為1.18。有兩年(2016-17年)與前后年份相比較高,可能是因為全面二孩政策釋放了累積的生育潛能??梢灶A測,在累積的生育潛能釋放之后,再將時滯效應考慮進去,新生兒出生數量與全國結婚對數將是高度的線性關系。
全國結婚對數與新生兒出生數量長期下降趨勢,這一態(tài)勢,將對中國的經濟、產業(yè)與社會持續(xù)產生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婚慶與母嬰產業(yè)就不講了,講一下教育行業(yè)。1998-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量由67.5萬所減至21.89萬所,除了大量孩子隨父母進城導致農村大量學校撤并的“結構性因素”之外,“總體性因素”是小學生減少了。未來幾年內,除了少數大城市可能還繼續(xù)有結構性學位緊缺之外,總體性學位過剩將波及中小城市,教師可能過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總體性學位與教師過剩,可能會逐次波及初中、高中、職業(yè)學校與大學。
由于年輕人在人口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低,并且他們的生育意愿低迷,可以想見,一切需要人工親自服務的行業(yè)與人工投入高的商品將越來越貴;相對于人,資產相對價值可能持續(xù)下降。所以寄希望于將來住養(yǎng)老院、享受護工服務的人要掂量了,寄希望于以房養(yǎng)老的人也要掂量了。當然,這一趨向會不會產生明顯的負反饋,反過來提振生育率,值得探究與觀察。
在這個大趨勢中,你在什么位置,你如何應對以趨利避害?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