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 賀正 祁妹俄波 吳宇 沈雪蓮 廖敏 張超
摘要 暗紫貝母是名貴中藥材川貝母的主要來源之一,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栽培前景非常廣闊。但暗紫貝母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嚴苛,經(jīng)過10多年馴化栽培,目前栽培量較小,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為了更好開展暗紫貝母的規(guī)?;⒁?guī)范化栽培技術(shù)研究,對暗紫貝母基地栽培技術(shù)進行了總結(jié),結(jié)合近年來貝母類藥材栽培研究的成果,從品種選擇、栽培選址、種子處理、水肥管理、病蟲草害防控、產(chǎn)地加工等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探討暗紫貝母的栽培措施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為提高藥材品質(zhì),應推進暗紫貝母的品種選育工作,在不同生長時期對關(guān)鍵栽培參數(shù)進行精細化管控。
關(guān)鍵詞? 暗紫貝母;川貝母;栽培;品種
中圖分類號 S567.23+1;R28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4-016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46
Study on the Key Techniques in Cultivation of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PENG Fang1, HE Zheng2, QI Mei-e-bo2 et al
(1.Industri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300;2. Aba Yunchuang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Aba,Sichuan? 624600)
Abstract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uanbeimu”, which has high medicinal value and the broad prospect of cultivation. However, F. unibracteata has strict requirements on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cultivatio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amount is small and has not yet formed a large-scale production. To better carry out research on large-scale and standardization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F. unibracteata,cultivation experience in F. unibracteata cultivation base were summarized.Combined with cultivation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edicinal Fritillaria species in recent years, key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variety and planting site selection, seed treatment,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control of pest, disease, and weed, postharvest processing were discusse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lso concer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uanbeimu, a variety breeding of F. unibracteata should be perform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the key cultivation parts of F. unibracteata in different stages should be taken in fine control.
Key words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Fritillaria cirrhosa;Cultivation;Variety
基金項目 四川省科技廳重點研發(fā)項目(2019YFN0084);國家中藥材產(chǎn)業(yè)技術(shù)體系(CARS-21)。
作者簡介 彭芳(1986—),女,四川成都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川產(chǎn)道地藥材的育種栽培研究。通信作者,研究員,博士,從事川產(chǎn)道地藥材的育種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8-31
貝母類藥材在全國分布廣泛,主要包括川貝母、浙貝母、湖北貝母、伊貝母、平貝母和皖貝母。除皖貝母外,其余5種均為藥典收載品種;其中又以藥材川貝母的基源植物最為豐富,多達6種,分別是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川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俗稱卷葉貝母,為避免與藥材名川貝母混淆,后文均用卷葉貝母)、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瓦布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var.wabuensis(S.Y.Tang et S.C.Yue)Z.D.Liu,S.Wang et S.C.Chen、梭砂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暗紫貝母是商品松貝的主流品種,藥用歷史悠久,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jié)消癰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其促進小鼠氣管酚紅的排泌量[1]和防治小鼠復發(fā)性哮喘的療效[2]優(yōu)于太白貝母和梭砂貝母。
暗紫貝母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和青海東南部的高寒高海拔地區(qū),隨著連年大規(guī)模的采挖,野生資源面臨枯竭,人工栽培是實現(xiàn)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3]。暗紫貝母栽培方面的研究雖然不多,但各種植基地經(jīng)過10多年的技術(shù)摸索均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因此,筆者在
總結(jié)該基地栽培技術(shù)的基礎上,對比其他貝母類藥材的栽培研究成果,對暗紫貝母的栽培現(xiàn)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參考。
1 資源評價和品種選育
良種選育是暗紫貝母規(guī)范化栽培的“源頭工程”。目前,還未見有關(guān)暗紫貝母資源評價和品種選育的研究。究其原因,從播種到開花結(jié)果完成一個生長周期需要5年時間,因此其品種選育需要投入較長年限,很多研究項目或企業(yè)資金都難以支持這么久的時間;另外,由于相對苛刻的高山生長環(huán)境以及種子休眠特性,暗紫貝母的栽培才剛邁過“能種活”的階段,正向產(chǎn)業(yè)化栽培邁進,因此資源收集評價正是下一步亟需開展的工作。筆者在暗紫貝母的栽培基地觀察發(fā)現(xiàn),栽培類群的外觀形態(tài)變異較大,在葉片形態(tài)、莖干顏色、果實大小等方面均存在多種類型,為進行資源評價和篩選提供了豐富材料,也為下一步的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2 栽培環(huán)境選擇
應選擇與野生暗紫貝母生長環(huán)境相似的高寒山區(qū)建設種植基地,保證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如在四川省內(nèi),紅原、松潘、若爾蓋、茂縣、黑水、馬爾康、九寨溝是暗紫貝母的主要分布區(qū)[4]。海拔是野生暗紫貝母資源分布的主要生態(tài)影響因子[5],一般選擇在3 000~4 000 m進行栽培。另外,坡向?qū)Π底县惸干L和繁殖也有顯著影響,南坡為陽坡,積雪早融,暗紫貝母生長期延長,植物矮小,地下鱗莖增大,種子千粒重增加[6]。選擇水源和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塊,方便后續(xù)的栽培管理工作,注意避開青稞等大宗作物田,以免銹病等病害傳播。
暗紫貝母對栽培土壤的要求較高,要求土壤較為疏松,腐殖質(zhì)含量高,不宜選擇黏土或砂壤土。考慮到除草、施肥、鋪設防鼠網(wǎng)等事宜,宜在結(jié)凍前對所需的土地進行整理,首先將土面雜草徹底清除,之后將原土與泥炭土、已腐熟的牛羊糞等按一定比例混合拌勻后回填,作為暗紫貝母的底肥。
3 種子采收和播種
在早期的貝母馴化栽培中,農(nóng)戶大多采挖野生鱗莖進行無性繁殖,栽培1年即可收獲,但此法繁殖系數(shù)低。近年來,暗紫貝母的種子繁殖技術(shù)日趨成熟,各個基地陸續(xù)建立了自己的繁種田進行種子繁殖。由于暗紫貝母屬于異花授粉類型,因此繁種田需要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并在開花期放蜂,以提高種子的純度和產(chǎn)量[7-8]。
暗紫貝母種子的種皮保護作用缺失和種胚發(fā)育不完善[9],導致其在自然狀態(tài)下萌發(fā)率低,因此,采收后的種子需先在處理床上完成形態(tài)和生理后熟。首先,用70%乙醇消毒種子,舍棄空癟種子。然后,將種子和細沙按1∶3比例混合,放入種子處理床上,蓋上塑料布,定期翻動檢查溫濕度狀況,直到來年解凍即可將種子撒入田間。其中,溫度控制是后熟處理的關(guān)鍵,根據(jù)基地實際操作條件,參考甘肅貝母[10]、卷葉貝母[11]以及暗紫貝母[12]的研究結(jié)果,可將形態(tài)后熟的溫度控制在10~15 ℃,另外加入200 mg/L生長素在60 d內(nèi)能顯著提高暗紫貝母種子胚的成熟率;隨后在生理后熟中,較低溫度(0~5 ℃)有利于打破種子的生理休眠,加入適量赤霉素也有利于促進貝母種子提前萌發(fā)。
為了精確控制光照和水分,暗紫貝母的種子栽培宜在大棚中搭設遮陽網(wǎng),與卷葉貝母[13]類似,根據(jù)其生長年限,調(diào)整不同的遮陰度:在暗紫貝母生長第一年,其透光率可保持在30%左右;生長的第二年,則需要保持在50%左右,第三年則為70%左右,第四年之后則可不遮陰。另外,在陰雨天需適當晾棚煉苗,以提高貝母植株質(zhì)量及抗病能力,防止其地上部分徒長。
合理的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暗紫貝母的產(chǎn)量,韓鴻萍等[14]建議種植密度在450萬株/hm2,即用種量15~30 kg/hm2,播種后覆土深度在3 cm左右。在實際播種中,筆者發(fā)現(xiàn)次年春季播種的出苗情況好于當年秋季播種,可能是由于秋季采收的種子時間不一,要在凍土前完成種子的胚形態(tài)發(fā)育比較困難。
4 水肥管理
年降水量是僅次于海拔的影響暗紫貝母分布的重要生態(tài)因子,其最適宜的生態(tài)位參數(shù)為400~1 400 mm[5],降雨量太多或太少均會導致出苗率降低以及在后期生長中死亡。因此,大棚避雨栽培能精確控制水分供給,保證暗紫貝母的正常生長,減小極端惡劣氣候的影響,如2020年夏季雨水特別多,基地露天栽培的暗紫貝母出現(xiàn)大面積倒伏和鱗莖露出土面的情況,隨后高原的強紫外線照射則直接導致部分植株死亡。
暗紫貝母生長在4月齊苗后可追肥1~2次,在7月倒苗之后,可結(jié)合除草再追施一次冬肥。但與平原地區(qū)栽種的藥用植物相比,暗紫貝母的根系并不發(fā)達,生育期較短(150~180 d),加之栽種前有基肥施入,后期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相對較小,研究者對卷葉貝母[15]和浙貝母[16]的氮磷鉀肥施用研究也佐證了此觀點。同時,暗紫貝母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影響其產(chǎn)量的主導因子也可能不同。張禮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卷葉貝母在3年生時期栽培密度對產(chǎn)量影響較大,而在4年生時期施肥水平的影響較大,施用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可顯著提高其產(chǎn)量[17]。另外,研究表明適量的微量元素、微生物菌肥等對瓦布貝母[18]、浙貝母[19]、伊貝母[20]等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都有提高,提示暗紫貝母的追肥研究可嘗試從這些方面入手。另外對于采種田,可考慮噴施一些葉面肥。伍燕華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在卷葉貝母花、果期噴施以磷、鉀無機元素為主、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為輔的復合葉面肥有利于提高卷葉貝母的掛果率。
5 病蟲草害防治
由于特殊的高海拔高寒生長環(huán)境,暗紫貝母的病蟲害相對較少。其他貝母類藥材中常發(fā)生的菌核病、根腐病、灰霉病和銹病等[22],在暗紫貝母栽培中均極少發(fā)生。立枯病則是暗紫貝母幼苗期較易發(fā)生的病害。夏季暗紫貝母栽培大棚內(nèi)易出現(xiàn)高溫高濕的情況,通風排水不及時很容易發(fā)生病害,可使用0.5%波爾多液等化學藥劑進行防治,一旦發(fā)現(xiàn)病株需立刻拔除,抑制病害擴展。另外,由于立枯病的病菌主要來源于土壤,用于基肥的牛羊糞等一定要腐熟完全,前作栽培易感病蔬菜的土壤可用生石灰等進行消毒處理。
高原鼢鼠有咬食暗紫貝母鱗莖的習慣,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在栽種前結(jié)合土壤整理,將土下50 cm鋪設一層鐵絲網(wǎng)[23],避免化學藥劑對高原脆弱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另外,后期還可配合一些其他物理防治方法,如向鼠洞灌水,實踐表明,此方法簡便有效,效果可維持幾個月;筆者曾嘗試在暗紫貝母栽培地周圍種植苦參,但鼢鼠對苦參并不排斥,依然會咬食貝母。
除草是暗紫貝母栽培中最費工的環(huán)節(jié)。為減少草害,應在前期的土壤整理中減少草籽的引入,對原土進行深翻和晾曬,選用含草籽較少的有機肥,同時后期水源的控制也可減少雜草的引入。在暗紫貝母生長的幼苗期(第1~2年),雜草以人工拔除為主,在7月倒苗后,可施用一次草甘膦除去地上部的雜草。藥劑施用時要選擇晴天的午后,高原早晚的地溫低會導致藥效差。
6 采收和產(chǎn)地加工
傳統(tǒng)上,藏民采集野生暗紫貝母一般是在6月花果期,這對自然種群的繁殖非常不利。目前,各栽培基地一般在其地上部分枯萎后進行采挖。生境與之相似的卷葉貝母也是在植株枯萎期采收,研究證實在其植株枯萎期,鱗莖的生物量和總生物堿、西貝母堿的絕對含量均最高,貝母辛、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的含量也較高[24-25]。浙貝母的最佳采收期也在枯萎初期,此時鱗莖總生物堿、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質(zhì)量增長趨于平穩(wěn)[26]。若僅從藥典指標成分生物堿含量而言,生長3年以內(nèi)的卷葉貝母[27]、瓦布貝母[28]的含量均可達到藥典標準,且Geng等[27]研究發(fā)現(xiàn)生長年限越短的卷葉貝母其生物堿含量越高。但鑒于生長期短的貝母產(chǎn)量太小,以及貝母中還含有許多其他不同種類的生物活性和營養(yǎng)成分,過早收獲可能會影響這些成分的積累,因此一般采收生長4年以上的植株。
川貝母類藥材的傳統(tǒng)產(chǎn)地加工方法是直接曬干。目前,還未見有關(guān)暗紫貝母的產(chǎn)地加工研究。馬靖[24]研究發(fā)現(xiàn)卷葉貝母的總生物堿和16種生物堿類成分總含量在烘干與傳統(tǒng)的直接曬干之間無顯著差異,考慮到基地的規(guī)?;a(chǎn),建議以60 ℃干燥24 h為宜。目前在貝母屬藥材中浙貝母的產(chǎn)地加工研究最多。硫磺熏蒸在浙貝母的產(chǎn)地加工中已很少被使用,因為它與傳統(tǒng)的曬干法相比少了很多活性成分[29]。程斌等[30]進行了浙貝母的現(xiàn)代無硫化產(chǎn)地加工工藝篩選,發(fā)現(xiàn)冷凍干燥得到的浙貝母中貝母素甲和貝母素乙的含量最高,微波干燥和鼓風干燥次之。劉青梅等[31]則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熱風-微波聯(lián)合干燥技術(shù)進行浙貝母的干燥,效果優(yōu)于單一干燥方法。陳雪濤[32]研究發(fā)現(xiàn)60 ℃熱風干燥是浙貝母的最佳干燥溫度。
7 展望
暗紫貝母是國家三級瀕危保護物種,野生撫育技術(shù)雖然使得野生暗紫貝母種群有所增加,但保護野生暗紫貝母資源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其栽培技術(shù)的研究,使得貝母藥材的主要來源從野生轉(zhuǎn)變?yōu)樵耘唷a槍δ壳鞍底县惸冈耘喈a(chǎn)業(yè)發(fā)展,筆者認為還需從以下方面加強研究。
7.1 資源收集和品種選育研究是規(guī)范化栽培的源頭工程
隨著暗紫貝母栽培面積的擴大,優(yōu)良品種及其種苗的繁育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暗紫貝母在該領(lǐng)域研究不足,尚未見品種面世,而同屬的其他藥用種中浙貝母和卷葉貝母已選育出了新品種。浙貝母擁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已選育出3個品種,即浙貝1號[33](狹葉,高產(chǎn)),浙貝2號[34](高產(chǎn),灰霉病和干腐病發(fā)病率低)和浙貝3號[35](多籽,高產(chǎn),抗鱗莖干(軟)腐?。?。卷葉貝母已選育出1個品種,其特點是產(chǎn)量高,西貝母堿含量高[36]。因此,亟待開展暗紫貝母的資源收集與評價工作,可考慮從飲片型和提取型2個方面利用系統(tǒng)選育的方法選出優(yōu)良品系,為進一步選育出外觀性狀好和生物堿成分含量高的品種奠定良好基礎。
7.2 栽培參數(shù)的精細化管控是提高藥材品質(zhì)的關(guān)鍵
目前,中藥材栽培已經(jīng)從一味追求產(chǎn)量轉(zhuǎn)變?yōu)楫a(chǎn)量與品質(zhì)并重的局面。暗紫貝母的生長對環(huán)境要求極為嚴苛,而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堿可能是植物生殖防御性代謝產(chǎn)物[24],因此,光、溫、水、肥參數(shù)的把握是以后暗紫貝母栽培中的重點。明確暗紫貝母種子萌發(fā)的最佳溫度,苗期生長的最佳光照強度,以及暗紫貝母每個生長時期的需水和需肥規(guī)律,是實現(xiàn)暗紫貝母品質(zhì)提升的重要途徑??紤]到高寒山區(qū)管理和生活的諸多不便,在栽培大棚內(nèi)安裝灌溉設備,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借鑒同屬其他植物的特點,積極開展微量元素、有機肥等的施用研究。分別針對種子收獲田、商品藥材收獲田,以及商品藥材中青貝和松貝不同規(guī)格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藥材品質(zhì)。另外,還需要摸索出一套機械化產(chǎn)地加工技術(shù)以代替直接晾曬,減少大面積占地晾曬可能帶來的外源污染,有效穩(wěn)定暗紫貝母商品藥材的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 梁惠嬋,肖百全,連雪科,等.太白貝母祛痰實驗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15):82-83.
[2] 楊仕軍,祖承哲,趙欣,等.不同品種川貝母對小鼠復發(fā)性哮喘的療效比較[J].中草藥,2013,44(15):2124-2129.
[3] WANG D D,CHEN X,ATANASOV A G,et al.Plant resource availability of medicinal Fritillaria species in traditional producing region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J].Frontiers pharmacology,2017,8:1-10.
[4] 方清茂,彭文甫,董永波,等.基于遙感與GIS技術(shù)的川產(chǎn)道地藥材川貝母適宜區(qū)研究:以暗紫貝母為例[J].世界中醫(yī)藥,2020,15(2):214-218.
[5] 劉艷梅,周頌東,謝登峰,等.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預測暗紫貝母的潛在分布[J].廣西植物,2018,38(3):352-360.
[6] 陳文年,王輝,肖小君,等.坡向?qū)Π底县惸干L和繁殖特征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16,36(24):8174-8182.
[7] 陳垣,徐博瓊,郭鳳霞,等.暗紫貝母花器官特征及有性繁育系統(tǒng)研究[J].草業(yè)學報,2017,26(1):90-98.
[8] 郭鳳霞,陳垣,張藎鳳,等.瀕危植物暗紫貝母的開花物候和傳粉方式[J].草地學報,2017,25(6):1324-1332.
[9] 黃艷,陳發(fā)軍,陳文年.暗紫貝母種子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研究[J].種子科技,2017,35(3):124-126.
[10] 許美玲.甘肅貝母種子休眠及萌發(fā)特性研究[D].蘭州: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9.
[11] 陳瑛,張軍,李先恩.卷葉貝母種子胚后熟的溫度條件[J].中國中藥雜志,1993,18(5):270-272,317.
[12] 馬永貴,金蘭,羅桂花,等.青海暗紫貝母種子休眠解除的初步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2,27(12):3214-3217.
[13] 馬靖,伍燕華,付紹兵,等.遮陰對栽培川貝母光合特性的影響[J].貴州農(nóng)業(yè)科學,2014,42(10):69-73.
[14] 韓鴻萍,王華清,陳志.野生暗紫貝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馴化栽培[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3):80-83.
[15] 張禮,伍燕華,付紹兵,等.栽培密度和施肥對川貝母生長和產(chǎn)量的影響[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5(3):119-121.
[16] 盧曉,畢艷孟,霍亞珍,等.不同施肥和覆蓋措施對浙貝母產(chǎn)量和有效成分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8,20(5):576-580.
[17] 李林宏,葉本貴,龔盼竹,等.不同施肥方式對川貝母產(chǎn)量及質(zhì)量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19,34(3):168-171.
[18] 陳雨,楊正明,石峰,等.微肥配施對瓦布貝母產(chǎn)量和總生物堿含量的影響[J].核農(nóng)學報,2018,32(11):2258-2266.
[19] 石子建,李建輝,邵曉偉,等.硼肥施用量對浙貝母產(chǎn)量及其利用率的影響[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9,60(4):657-658.
[20] 陳寶燕,馬紅紅,楊濤,等.不同微生物菌肥用量對伊貝母各組成要素的影響[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17,54(5):871-877.
[21] 伍燕華,付紹兵,黃開榮,等.葉面肥對川貝母的保花保果效應[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8):236-238.
[22] 寧榮彬,孫海峰.貝母類中藥材病害防治研究進展[J].東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8,43(5):34-37.
[23] 侯太平,高續(xù)恒,金洪,等.一種草原害鼠的持續(xù)性控制方法:CN201810134602.4[P].2018-08-10.
[24] 馬靖.栽培川貝母品質(zhì)調(diào)控技術(shù)的初步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5.
[25] 劉輝,黃林芳,陳士林,等.川貝母采收期的初步研究[J].中藥材,2009,32(3):331-332.
[26] 樓柯浪,陶倩,張水利,等.主成分分析下磐安浙貝母鱗莖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41(4):329-335.
[27] GENG Z,LIU Y F,GOU Y,et al.Metabolomics study of cultivated 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using UHPLC-QTOFMS coupled with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J].Phytochemical analysis,2018,29(3):290-299.
[28] 張大永,王曙,李慶,等.栽培川貝母采收年限的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0,25(6):725-726.
[29] DUAN B Z,HUANG L F,CHEN S L.Study on the destructive effect to inherent quality of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zhebeimu)by sulfur-fumigated process using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ing analysis[J].Phytomedicine,2012,19(6):562-568.
[30] 程斌,楊雄志.浙貝母無硫化產(chǎn)地加工工藝的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22):12-15.
[31] 劉青梅,王建中,梁宇婷,等.貝母熱風-微波聯(lián)合干燥技術(shù)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13,13(6):141-146.
[32] 陳雪濤.富含淀粉中藥材山藥和浙貝母的干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7.
[33] 何伯偉,周書軍,陳愛良,等.浙貝母浙貝1號特征特性及栽培加工技術(shù)[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4,55(6):833-835.
[34] 何伯偉,周書軍,葉劍峰,等.浙貝2號新品種選育和主要生物性狀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4,55(7):1014-1018.
[35] 江建銘,俞信光,王文靜,等.浙貝母新品種“浙貝3號”的選育與品種特性[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3):448-453.
[36] 王曉蓉,王強,余強,等.川貝母新品種川貝1號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shù)[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6,22(Z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