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超
(貴陽市花溪區(qū)人民醫(yī)院胃腸甲乳外科,貴州 貴陽 550025)
痔瘡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便血、腫脹、瘙癢及有異物感為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該疾病發(fā)生率呈逐漸上升趨勢[1]。嚴重痔瘡臨床上多采取手術治療,以往臨床多采取傳統(tǒng)手術治療,對患者創(chuàng)傷性大,術后恢復慢,患者對其認可度不高。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微創(chuàng)手術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的成效。吻合器痔上載膜環(huán)切術(PPH)是治療嚴重痔瘡的重要方法之一,該治療方法不會對患者肛墊生理功能造成破壞,還可以縮短手術時間,能減輕手術對患者造成的痛苦[2]。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對嚴重痔瘡患者肛腸動力學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貴陽市花溪區(qū)人民醫(yī)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采取傳統(tǒng)痔瘡手術(改良外剝內(nèi)扎法)治療的56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設為甲組;回顧性分析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采取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治療的56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設為乙組。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 版)》[3]中嚴重痔瘡的相關診斷標準者;經(jīng)臨床肛鏡檢查確診為嚴重痔瘡者;臨床資料完整者等。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屬于混合痔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等。甲組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病程1~10 年,平均(6.37±1.16)年;年齡26~61 歲,平均(43.85±7.11)歲。乙組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25 例;病程1~12 年,平均(6.35±1.14)年;年齡24~65 年,平均(43.82±7.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組患者采取傳統(tǒng)痔瘡手術治療,即改良外剝內(nèi)扎法治療,予以患者骶部麻醉,擴肛使痔瘡完全暴露,在各個痔核處使用消痔靈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2026175,規(guī)格: 10 mL∶0.4 g)依次注射,根據(jù)患者痔核大小決定劑量,痔核萎縮后,切除痔核,對切口處結扎,縫合后以皮瓣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為宜。乙組患者采取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 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灌腸處理,予以患者硬膜外麻醉,對患者進行擴肛處理,在肛管內(nèi)插入擴張器,將肛鏡縫扎器置入擴張器內(nèi),在齒狀線距離3~4 cm 處經(jīng)肛門鏡縫扎器用7號線縫合,取出縫扎器,將PPH 吻合器置入,吻合器收緊后,將直腸下、黏膜環(huán)形與黏膜端吻合,持續(xù)閉合狀態(tài),時間約30 s,以預防出血的發(fā)生,而后反向旋轉吻合器,觀察吻合口,若仍存在活動性出血需要及時進行8 字縫合處理,術后進行消炎、止痛、抗感染處理。兩組患者均術后觀察1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1 周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患者疼痛、腫脹等癥狀完全消失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顯著改善為好轉;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為無效[3]??傆行?顯效率+好轉率。②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③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3 mL 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 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介素 -6(IL-6)、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水平。④采用水灌注式消化道壓力監(jiān)測儀測量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個月肛管靜息壓(ARP)、直腸最大耐受容量(MTV)。⑤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尿潴留、便血、尿失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手術指標、炎性因子、肛腸動力學等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 檢驗;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等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1 周乙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較甲組患者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手術指標 乙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甲組,而手術時間較甲組縮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甲組 56 38.64±5.28 19.68±3.17乙組 56 18.71±4.63 10.68±2.16 t 值 21.238 17.558 P 值 < 0.05 < 0.05
2.3 血清炎性因子 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乙組低于甲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ng/L)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ng/L)
注:與術前比,*P<0.05。IL-6:白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
IL-6 TNF-α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前 術后1 個月甲組 56 30.62±7.16 13.66±3.17* 7.39±2.27 5.06±1.08*乙組 56 30.58±7.14 11.37±2.25* 7.41±2.25 3.66±0.83*t 值 0.030 4.408 0.047 7.69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例數(shù)
2.4 肛腸動力學指標 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ARP、MTV水平均較術前降低,且乙組患者ARP 水平低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1 個月MTV水平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術前比,*P<0.05。ARP:肛管靜息壓;MTV:直腸最大耐受容量。1 mm 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ARP(mm Hg) MTV(mL)術前 術后1 個月 術前 術后1 個月甲組 56 76.31±20.11 43.94±12.64* 186.77±12.37 153.59±8.26*乙組 56 76.26±20.08 37.43±12.51* 186.72±12.41 152.41±8.17*t 值 0.013 2.739 0.021 0.760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5 并發(fā)癥 乙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甲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痔瘡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肛門功能失調,嚴重者甚至導致肛門墜脹,對泌尿生殖系統(tǒng)造成極大的危害。傳統(tǒng)手術治療雖然能達到治療目的,但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大,疼痛程度明顯,效果欠佳,因此需要探究更理想的治療 方案。
PPH 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在有效治療重度痔瘡的情況下切口更小,對患者機體損傷更??;且不需要切除肛墊,對肛門功能影響小,患者術后排便幾乎不受到影響[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周乙組患者臨床療效高于甲組;乙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甲組,手術時間短于甲組;術后1 個月乙組患者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甲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甲組,提示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 可提高嚴重痔瘡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手術指標,抑制機體術后炎癥損傷,且安全性較好。ARP 與痔瘡靜脈叢血液回流有關,其會影響痔核大小及術中出血量,其水平增高會影響血液回流,導致痔核增大;其還與肛墊內(nèi)血管壓有關,會增加患者術后出血量;MTV 反映肛門對自行排便的控制能力,可較為直觀地反映肛門直腸功能,存在腸道疾病的患者其水平呈順應性升高趨勢[5]。PPH 手術環(huán)形切除脫垂內(nèi)痔上方近內(nèi)痔上緣處,在切除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的同時對遠近端黏膜進行吻合,使脫垂的內(nèi)痔及黏膜被向上懸吊和牽拉,改善脫垂組織,并可有效減小痔核,增加局部血流,且因切口較小,不會影響患者自主排便能力[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個月乙組患者ARP 水平低于甲組,兩組患者MTV 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 促使肛管壓力恢復,且對排便功能影響較小。
綜上,微創(chuàng)痔瘡手術PPH 可提高嚴重痔瘡患者臨床療效,促進肛管壓力恢復,并改善患者手術指標及炎癥反應,且對排便功能影響較小,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