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蚌埠 233000)
IgA腎病( IgA nephropathy,IgAN)又稱Berger’s病,是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病最廣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也是中國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1]。Xin X等[2]報道我國發(fā)病率約為28.1%。目前已知,腎小球系膜區(qū)的IgA沉積是IgAN的共同免疫病理特征,但其他病理改變、臨床表現(xiàn)、以及致病機制均多樣,預后也相差甚遠。約30~40%患者可進展為終末期腎臟病[3]。近來國內(nèi)外均有研究認為,少量新月體的形成是IgAN患者腎功能進展及腎臟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3-4]。現(xiàn)在廣泛采用的2012年KIDGO針對IgAN的治療指南,并未涉及到有少量新月體的IgAN[5]。因此,目前針對含有少量新月體的IgAN的治療仍然沒有定論。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潑尼松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CTX)治療這類IgAN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病理分型為C1/C2的IgAN的治療及預后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被確診為原發(fā)性IgAN患者共64例。納入標準如下:①年齡在18~70歲之間;②中度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1.0~3.5 g/24 h);③經(jīng)我院腎活檢證實為IgAN,且牛津病理分型為:C1或C2;④eGFR>30 ml/min;⑤最近3個月內(nèi)未使用皮質(zhì)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排除標準如下:①各種繼發(fā)性IgAN,如過敏性紫癜、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腫瘤、牛皮癬、強直性脊柱炎等所致的IgAN;②惡性腫瘤;③嚴重感染;④肝功能異?;?qū)χ委熯^敏者;⑤懷孕或哺乳;⑥嚴重并發(fā)癥。該研究已經(jīng)過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IRB:BYYFY-2019KY07),所有參與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腎臟病理 腎臟組織病理學檢查:腎穿刺活檢收集患者腎臟組織,分別作光鏡、免疫熒光鏡、電鏡檢查,病理標本送至第三方檢測中心金域醫(yī)學檢驗機構(gòu)完成。病理診斷按照2017年的IgAN牛津分型更新意見[6]:①系膜細胞增生(M0/1):50%腎小球系膜區(qū)超過3個系膜細胞即為M1;②內(nèi)皮細胞增生(E0/1):無或有;③節(jié)段性硬化或粘連(S0/1):無或有;④腎小管萎縮或腎間質(zhì)纖維化(T0/1/2):<25%為T0,25%~50%為T1,>50%為T2;⑤新月體(C0/1/2):無新月體為C0,有新月體,比例<25%為C1,有新月體,比例>25%為C2。
1.3 研究方法
1.3.1 臨床資料 收集所有入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收縮壓(kPa)、舒張壓(kPa)、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Tp)、血肌酐,評估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ml/(min·1.73m2),根據(jù)CKD-EPI公式計算]。治療過程中,定期復查上述各項指標。
1.3.2 治療方法及分組 根據(jù)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方法:予0.5 mg/kg·d的潑尼松治療,6~8周后逐漸減量,以每2周減5 mg速率逐漸減量,當減至20 mg/d時,以每4周減5 mg的速率逐漸減量,并逐漸撤停,同時聯(lián)合應用CTX,CTX應用方法為每次0.75 g/m2體表面積,每3周應用1次,總累積量為6~8 g。對照組治療方法:單用潑尼松治療,方法同觀察組。兩組均給予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劑量的ACEI或ARB治療,盡量保證血壓維持在11.97/7.98~17.29/10.64 kPa之間,并無明顯頭暈、黑朦等低血壓臨床表現(xiàn)。
1.4 隨訪指標和療效判斷 隨訪各組患者24 h u-Tp、血白蛋白、血肌酐、eGFR。分析在第6、12個月時患者病情緩解情況。IgAN緩解標準為:采用2012年KDIGO發(fā)表的“腎小球腎炎臨床實踐指南”制定的標準[5]:①完全緩解:24 h u-Tp<0.3g,且血清白蛋白正常,血肌酐正常;②部分緩解:0.3 g≤24 h u-Tp<3.5 g,且尿蛋白排泄量較前減少≥50%,血清白蛋白正?;蜉^前升高,血肌酐正常;③未緩解:未達到上述緩解標準。評估各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不同治療方案的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及總有效率。
1.5 不良事件與安全性 觀察全因死亡率、感染、消化道出血、骨折、新發(fā)的糖尿病的發(fā)生情況。分析不同治療方法,導致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6 終點事件 隨訪終點包括首次出現(xiàn)eGFR下降25%、首次出現(xiàn)eGFR下降50%、ESRD(定義為需要維持性透析或腎移植),或者因腎臟疾病死亡。
2.1 兩組患者基線情況 納入本研究的64例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30例,觀察組34例。兩組的基線資料年齡、性別、收縮壓、舒張壓、血肌酐、eGFR、24 h u-Tp水平以及血白蛋白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腎臟病理方面,兩組M1、E1、S1、T0、T1、T2構(gòu)成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2.2 治療后,兩組24 h u-Tp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24 h u-Tp水平、血白蛋白水平比較均無差異(P>0.05)。治療6個月、12個月后,觀察組24 h u-Tp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24 h u-Tp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P<0.05)。治療6個月和12個月后,觀察組血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治療后,觀察組血白蛋白較治療前上升(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 u-Tp水平比較
2.3 兩組臨床緩解率比較 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完全緩解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部分緩解率為23.53%,對照組為13.33%,兩組部分緩解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個月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部分緩解率為17.65%,對照組為20.00%,兩組部分緩解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白蛋白水平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對臨床緩解率的影響
2.4 終點事件 在12個月的觀察期間,觀察組有2例(5.88%)肌酐清除率下降25%,無患者肌酐清除率下降50%,無患者進入ESRD或行腎移植。而對照組有4例(13.33%)肌酐清除率下降25%,2例(6.66%)肌酐清除率下降50%,1例(3.33%)進入ESRD,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兩組肌酐清除率下降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 Rank χ2=4.068,P=0.044),見圖1。
表5 兩組治療對eGFR的影響
2.5 不良事件 隨訪期間觀察組發(fā)生24例感染,嚴重感染4例,其中敗血癥1例,肺部感染3例。而對照組發(fā)生11例感染,其中嚴重感染2例,為肺部感染。觀察組感染總?cè)藬?sh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兩組在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敗血癥、急性胃腸炎、皮膚感染及急性膀胱炎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均無新發(fā)糖尿病、骨折、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病例。見表6。
注:1:觀察組;2:對照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兩組肌酐清除率下降25%的生存分析函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兩組治療對感染的影響
IgAN臨床表現(xiàn)各異,可表現(xiàn)為較輕的鏡下血尿,也可表現(xiàn)為快速進展的腎衰竭。多年來,腎臟病學界對IgAN的最佳治療方案未達成共識。2012年KDIGO指南以及2016年日本腎臟病學會發(fā)表的慢性腎臟病臨床循證指南[7]均建議:若尿蛋白持續(xù)>1 g/d,建議口服醋酸潑尼松(龍)或糖皮質(zhì)激素沖擊治療,但兩者治療建議均未參考IgAN的病理特點。
近幾年有幾項大型臨床研究,包括VALIGA研究[8]和TESTING研究[1],均提示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對患者蛋白尿和腎功能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應用足量糖皮質(zhì)激素,可能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其中主要是嚴重感染的發(fā)生率增加。國內(nèi)有單用免疫抑制劑治療IgAN[9-10],或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小劑量糖皮質(zhì)激素[11-14]治療IgAN,取得一定的療效;也有研究證明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與較多不良事件有關[15]。同樣,這些研究均未將IgAN的病理特點納入治療決策。因IgAN的發(fā)病常與扁桃體炎的發(fā)生有關,曾有觀念認為行扁桃體切除可有效治療IgAN,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認為扁桃體切除并不一定能阻止IgAN的進展[16]。
2017年IgAN分類工作組發(fā)表了牛津分型的更新意見。意見認為病理分型為C1的患者,如果不使用免疫抑制劑,比病理分型為C0的患者腎臟預后差,但是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劑的話,兩組預后則無明顯差異。因此工作組認為,新月體(C)是IgAN患者臨床結(jié)局的預測因子[17]。本研究比較了潑尼松聯(lián)合CTX和單獨應用潑尼松治療這類含有少量新月體、臨床表現(xiàn)為中等量蛋白尿的IgAN患者的療效,并觀察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探討中等劑量糖皮質(zhì)激素聯(lián)合CTX治療病理類型為C1/C2的中等量蛋白尿的IgAN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為含有少量新月體的IgAN的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一定臨床證據(jù)。
在我們的研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基線的年齡、性別、收縮壓、舒張壓、血肌酐、估算的肌酐清除率、血白蛋白、24 h u-Tp及牛津分型的MEST積分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觀察組在治療6個月時,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明顯減少,治療12個月時進一步減少;而對照組,在治療6個月時,尿蛋白定量和治療前比較無明顯減少,治療12個月時,方較前明顯減少。兩組之間相比,治療后觀察組的尿蛋白定量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潑尼松聯(lián)合CTX治療,蛋白尿水平明顯低于單獨潑尼松治療,且起效更快。治療6個月后,觀察組血白蛋白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治療12個月后,血白蛋白水平進一步上升;而對照組治療后,血白蛋白水平無明顯變化。兩組之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血白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6個月和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尿蛋白完全緩解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對于牛津病理分型為C1/C2,臨床表現(xiàn)為中等量蛋白尿,且eGFR>30 ml/min的IgAN患者,潑尼松聯(lián)合CTX治療,療效優(yōu)于單獨潑尼松治療。在12個月的治療期間,觀察組有2例肌酐清除率下降25%,無患者肌酐清除率下降50%,無患者進入ESRD或行腎移植。而對照組有4例肌酐清除率下降25%,2例肌酐清除率下降50%,1例進入ESRD。該結(jié)果提示潛在的腎臟獲益,但可能因隨訪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短,兩組肌酐清除率下降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潑尼松聯(lián)合CTX治療后肌酐清除率下降25%發(fā)生率較單獨應用潑尼松治療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潑尼松聯(lián)合CTX治療對患者腎功能有潛在保護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感染發(fā)生率要高于對照組,提示潑尼松聯(lián)合CTX治療時,需警惕并預防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CTX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與糖皮質(zhì)激素合用,可用于治療免疫性疾病,但有導致骨髓抑制、性腺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可能,尤其是其性腺毒性作用[18],因此,對于育齡患者,需謹慎使用。
由于本研究是單中心分析,且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短,研究結(jié)論仍然需要大樣本、多中心、更長期隨訪研究來進一步驗證。后續(xù)我們將納入更多病例,以及延長隨訪時間,以期糾正因病例數(shù)太少,隨訪時間過短,可能引起的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