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陽,周新平,趙 茜,代 華,鄧宏宇,李雙慶,張廷杰
糖調節(jié)受損(IGR,即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是介于血糖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中間糖代謝狀態(tài)。國內外研究均提示,大約有70%的IFG和IGT人群最終會發(fā)展成為2型糖尿病。已有充分的證據證明,IGR特別是IGT階段,存在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并且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機制啟動。所以在IGR人群中進行早期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干預,一方面可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且更能體現心血管疾病防治戰(zhàn)線前移的策略。近年IGR人群合并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研究少見報道,本研究對成都市城市和農村社區(qū)35~70歲人群進行調查,為該地區(qū)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 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2010年2—12月成都市城市和農村35~70歲中老年人群2 032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830名,女1 202名。首先是選取可代表成都市城鄉(xiāng)平均經濟水平的成華區(qū),按隨機原則,從14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抽取2個,再以居委會為單位,隨機抽取其一,對選中的居委會中符合要求的個體普查,需對每個調查個體征得知情同意。共調查城市35~70歲中老年人1 015名(男399名、女616名,平均年齡59歲)。農村社區(qū)距離城市社區(qū)100公里以上,以自然村為單位,用同樣的方法選取2個自然村,共調查35~70歲中老年人1 017名(男431名、女586名,平均年齡56歲)。被調查人群均常住此地2年以上。
1.2 研究方法 通過調查問卷、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參考2010年《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綜合管理中國專家共識》[1]和《中國2型糖尿病指南》[2]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中的建議,如下:(1)吸煙: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以前吸指被調查者曾經吸煙,但已經戒煙且在調查前的30 d內未再吸煙,現在吸指在調查前30 d內吸過煙;(2)飲酒:平均每周飲酒1次即定義為飲酒,以前飲指被調查者曾經規(guī)律飲酒,但已經戒酒且在調查前的30 d內未再飲酒,現在飲指調查前30 d內仍有規(guī)律飲酒行為;(3)高血壓:包括已診斷為高血壓以及此次調查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3];(4)高血壓前期:即目前不是高血壓患者,但收縮壓≥130 mm Hg且<140 mm Hg和(或)舒張壓≥80 mm Hg且<90 mm Hg;(5)血脂異常: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 mmol/L,或三酰甘油(TG)≥1.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 mmol/L[4];(6)超重或肥胖:超重為24 kg/m2≤體質指數(BMI)<28 kg/m2,肥胖為BMI≥28 kg/m2。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專門成立了質量控制小組。
1.3 診斷標準 根據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IGR包括:(1)IFG:空腹血糖為6.1~6.9 mmol/L且餐后2 h血糖≤7.8 mmol/L;(2)IGT:空腹血糖≤7.0 mmol/L且服糖后2 h血糖7.8~11.1 mmol/L;(3)二者兼而有之。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方法:(1)檢查于晨7:00~9:00開始,調查對象空腹(8~10 h)后口服溶于300 ml水內的無水葡萄糖粉75 g,糖水需在5 min內服完;(2)從服第1口糖水開始計時,于服糖水前和服糖水后2 h均在前臂采血檢測血糖;(3)試驗過程中,調查者不可喝茶及咖啡,不可吸煙,不做劇烈運動,但也無需絕對臥床[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及校正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IGR患病率 IGR患病率為32.5%(660/2 032)。男性IGR患病率為32.0%(266/830),女性為32.8%(394/1 20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19,P=0.730)。城市IGR患病率為32.2%(327/1 015),農村為32.7%(333/1 01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64,P=0.800)。
2.2 城市與農村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 城市與農村IGR人群吸煙情況及高血壓、高血壓前期、LDL-C升高、TG升高、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飲酒情況及HDL-C降低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城市與農村男性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 城市與農村男性IGR人群吸煙、飲酒情況及高血壓、高血壓前期、LDL-C升高、血脂異常、超重或肥胖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TG升高、HDL-C降低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城市與農村女性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 城市與農村女性IGR人群吸煙、飲酒情況及高血壓、高血壓前期、LDL-C升高、TG升高、血脂異常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HDL-C降低、超重或肥胖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城市與農村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n(%)〕
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表2 城市與農村男性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n(%)〕
表3 城市與農村女性IGR人群心血管危險因素比較〔n(%)〕
目前公認的心血管疾病與多種危險因素有關,其中常見的有吸煙、飲酒、血壓異常(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血脂異常及超重和(或)肥胖,這些都屬于可控性危險因素。2007—2008年我國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CDS)組織的對全國14個省市進行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IGT患病率為15.5%[2],按糖尿病前期中孤立IGT比例大約70%估算,我國IGR的患病率為22.74%。毛里求斯在華人人群中的研究結果顯示IGT患病率是16.6%,IGR患病率為22.7%[5]。本調查結果顯示,成都市城鄉(xiāng)居民35~70歲人群IGR患病率為32.5%,高于全國及海外華人的調查結果,也高于黃韻等[6]對上海市郊區(qū)人群進行的研究結果IGR患病率18.8%。原因可能有:(1)近10年來經濟水平明顯增高,城市人口的活動及運動鍛煉減少,在農村,隨著農業(yè)現代化,人們的勞動強度已大幅減少。人們每天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但是蛋白質、脂肪,即熱量的攝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IGR患病人數增多[7]。(2)本調查人群抽樣選擇的是35~70歲人群,年齡偏大,導致患病率較高。本調查結果顯示,城市IGR人群患病率與農村人群相似,這表明本地區(qū)農村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也在加重。
本調查結果顯示,IGR人群合并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有以下特點:(1)血脂異常是城鄉(xiāng)IGR人群最常見合并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均超過55.0%,尤其是城市女性,高達81.9%。有研究表明,血脂異常不僅加重胰島素抵抗現象,還促使胰島B細胞衰竭,加重糖代謝紊亂,最終導致糖尿病的出現[8]。一些國內外的前瞻性觀察研究發(fā)現,血脂異常之后常伴隨糖代謝異常[9]。所以積極干預人群血脂異常問題,不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樣對預防糖尿病的發(fā)生有重大意義。(2)血壓異常是城鄉(xiāng)IGR人群合并的第2位心血管危險因素。城市是以合并高血壓為主,約是農村的2倍;農村以合并高血壓前期為主,約為城市的2倍,與國內胡泊等[10]在北京地區(qū)的研究結果一致。Reaven[11]認為高胰島素血癥影響鈉離子的轉運,增加腎小管對鈉離子的重吸收,增高交感神經興奮性,收縮血管,最終升高血壓。因此重視IGR,并對高血壓前期人群進行干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合并超重或肥胖的人群比例為34.1%~50.0%,均高于2005年報道的全國人群超重患病率17.6%和肥胖患病率5.6%[12]。(4)農村男性IGR人群現在吸煙率達60.6%,明顯高于城市男性,也高于2010年全國調查成年男性吸煙率的59.7%[13],提示農村對吸煙有害健康的認識不足有關。應該注意的是城市女性現在吸煙的人群比例為10.9%,高于我國人群調查中的女性吸煙率3.8%[13]。
本研究發(fā)現血脂異常、血壓異常、超重或肥胖依次是城市和農村IGR合并的主要心血管危險因素,與血脂異常、血壓異常、超重或肥胖患病率逐年增高的趨勢有關[3,14]。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城市人群中呈現更高的危險因素簇集現象,提示這些城市人群較農村人群可能存在另外的疾病原因,如特殊的不良膳食習慣和缺乏體育鍛煉等,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成都市IGR患病率較高。城鄉(xiāng)男女合并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存在差異。血脂異常、血壓異常、超重或肥胖是IGR人群重點干預的危險因素。農村人群應重視高血壓前期的篩查及干預,農村男性尤應重點干預吸煙及飲酒。
1 胡大一.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綜合管理中國專家共識[J].中國高血壓雜志,2010,18(12):1177-1183.
2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20(36):S2-S37.
3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1,39(7):579-616.
4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5):390-419.
5 Dowse GK,Gareeboo H,Zimmet PZ,et al.High prevalence of NIDDM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Indian,Creole,and Chinese Mauritians.Mauritius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Study Group[J].Diabetes,1990,39(3):390-396.
6 黃韻,李小英,王繼光,等.上海郊區(qū)人群糖調節(jié)受損和糖尿病的患病情況及其特征[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9,17(1):13.
7 賴宗清,袁毅,王煒.外灘社區(qū)糖調節(jié)受損人群調查與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7):606.
8 朱姿英,薛耀明.高甘油三酯血癥和2型糖尿病[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2):153-154.
9 Sane T,Taskinen MR.Does familial hypertriglyeeri-demia predispose to NIDDM?[J].Diabetes Care,1993,16(11):1494-1501.
10 胡泊,李衛(wèi),劉冰,等.北京市城鄉(xiāng)高血壓前期流行情況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4):4528-4532.
11 Reaven GM.Role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human disease[J].Diabetes,1988,37:1595-1607.
12 武陽豐,馬冠生,胡永華,等.中國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現狀[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39(5):316-320.
13 徐濤,李衛(wèi),胡泊,等.中國11省市成年人吸煙和被動吸煙情況調查[J].中國慢性疾病預防與控制,2010,18(2):229-230.
14 Shankarishan P,Borah PK,Mohapatra PK,et al.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estimates for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an Indian population [J].Eur J Prev Cardiol,2012,19(4):78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