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榮 海麗恰姆·買買提
(伊犁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新疆 835000)
社會在飛速發(fā)展,新事物也層出不窮。在其出現(xiàn)的時候,因為受語言規(guī)律等因素的制約,人們不會無休止地增加語義或創(chuàng)造新詞,而會尋找新的事物和現(xiàn)有的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和相似性,用新的知識和已知事物的經(jīng)驗來表達新的概念,并給予原始的語義新的語義。漢語和維吾爾語擬聲詞都是用來摹仿自然界各種聲音的。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溝通的需要,部分擬聲詞逐漸被賦予一些非聲音的意義,或表達與之相關的事物。此類現(xiàn)象就稱為擬聲詞的語義轉移。[1]
擬聲詞是一個專門模擬事物聲音的術語,也可稱為摹聲詞。擬聲詞主要是用于摹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事物的聲音。
1.漢語擬聲詞從形式特征上可分為兩類:
①固定型擬聲詞:
潺潺 嚶嚶 呦呦
鏘鏘 凄凄 嘈嘈
②非固定型擬聲詞:
撲騰 呱嗒 嘖嘖
哼 噓 咕嘟
2.語法特征
從句法特點出發(fā)可作以下成分,例如:
①獨立成句型
“叮咚!”門鈴響了。
擬聲詞“叮咚”直接獨立成句。
②作狀語型
華莎嗚嗚地哭了。
“嗚嗚地”在“哭”的前面做狀語。
③作謂語型
窗外雷聲隆隆。
“隆隆”在句中做“雷聲”的謂語。
④作定語型
她“啪”地掛掉了電話。
“啪”用來修飾發(fā)聲體電話。
⑤作補語型
他喘氣喘得咻咻的。
“咻咻”表示喘氣產(chǎn)生聲音的狀態(tài)。
⑥作賓語型
李梅壓低嗓子叫“哎呀”。
“哎呀”臨時轉用為名詞,作“叫”的賓語。
⑦作主語型
“喳喳喳”是鳥叫聲。
擬聲詞在“是、表示”等謂語動詞前作判斷性主語。
從詞法特點出發(fā)可分為:
①產(chǎn)生名詞
偏正式合成詞:乒乓球 布谷鳥 哈哈鏡
附加式合成詞:哨子 蹦蹦子
②產(chǎn)生動詞
偏正式:哄笑 哄嚷 呼嘯
動賓式:打哈哈 打哈欠 打呼嚕
③產(chǎn)生形容詞
動賓式:硬梆 樂呵呵 氣嘟嘟
偏正式:嘎嘣脆 叮當響
主謂式:香噴噴 美滋滋
聯(lián)合式:唯唯諾諾 罵罵咧咧 轟轟烈烈
附加式:戛然 嘩然 哄然
維吾爾語里把擬聲詞稱作“摹擬詞”,在詞典中的釋義是模擬、效仿的意思。維吾爾語的擬聲詞比較特殊,它不僅模擬聲音,還模擬人們對事物的視覺和感覺。
維吾爾語擬聲詞根據(jù)不同的特點分為不同的類別。
其根據(jù)表述形式的不同,分為以下三種:一是聽覺摹擬詞:d?iri?-d?iri?(電話鈴聲);二是視覺摹擬詞:?ul-?ul(破破爛爛的樣子);三是感覺摹擬詞:ɡyp-ɡyp(形容突突的心跳聲)。其根據(jù)根據(jù)摹擬事物不同,分為以下三種:一是模仿人發(fā)出的聲音:hihi(嘿嘿);二是模仿動物發(fā)出的聲音:qaq-qaq(烏鴉的叫聲);三是模仿自然界發(fā)出的聲音:ɡyldyr-ɡyldyr(轟隆隆的打雷聲)。[2]
1.從構詞角度來說,維吾爾語中的擬聲詞大部分是指由兩個語素組合而構成的,可分為三種:重疊式l?p-l?p(鳥飛翔時發(fā)出的噗嚕聲)、諧音式?alap-?ulup(吃飯時發(fā)出的吧嗒聲)和對偶式guldur-?alap(哐嘡哐嘡聲)。
2.從句法功能來看,維吾爾語擬聲詞和漢語擬聲詞功能大致相同,但部分維吾爾語擬聲詞要加附加成分變?yōu)楦痹~或動詞,或者結合“qil-”再運用到句子中去。維吾爾語擬聲詞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和狀語。
3.從詞法功能來看,部分擬聲詞之后綴接“id?-”詞性轉化為副詞,如mirt(咕嘰)—mirttid?(咕嘰一聲);在詞尾加“-ra/-r?”構成動詞,如m?(咩)—m?r?(咩咩叫)。
1.漢語和維吾爾語擬聲詞都具有相同的語義轉移路徑和轉義媒介。①都可以通過發(fā)聲體間接轉義,它是由擬聲詞所模擬的聲音,可立竿見影地浮現(xiàn)出發(fā)聲體的形象(人或物),再由該發(fā)聲體的特征屬性衍生出其他意義。例如;他嘁哩喀喳的就把事辦了。“嘁哩喀喳”本義是雞蛋殼之類的東西一碰就碎了而發(fā)出的聲音。這里先突出這種聲音的屬性特征,再轉義為做一件事不拖泥帶水,干脆果斷。那里有一只“哞哞”。這里的“哞哞”原指牛叫聲,擬物化后代指牛。在維吾爾語中,awu m? b?k omaq.(那只小羊好可愛。)“m? ”原指羊叫,這里代指羊。②通過動作間接轉義,它先是由擬聲詞模擬動作所產(chǎn)生的聲音,然后再由該動作衍生出與其相關的其他意義。例如,考試過了,他的心呱嗒落回了肚子里?!斑舌痹肝矬w由上往下墜落而發(fā)出的聲音,先轉義為該動作的方向,再轉義為心情由緊張到放松,心落回肚子里這一過程。u ?iq tojdi.(他吃得飽極了)?!?iq”原本指喉嚨里卡了食物發(fā)出的咯聲,這里先轉義為發(fā)出咯聲的這個動作,然后轉義為吃東西飽到打嗝的這一程度。③通過聲音間接轉義,這指的是在聲音范疇內(nèi)擬聲詞用來表述與聲音相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或事物。例如,這群小孩太吵了,哄他們走!“哄”原為很多人在一起而制造出的很大聲響,會驚嚇到周邊的人或事物,這里突出該聲音的狀態(tài),然后轉義為“驅趕”的意思。bu ada? paq-paq.(這個家伙是個吹牛匠。)“paq-paq”本義指對事物不斷敲擊發(fā)出“拍打聲”,這里突出該動作不斷反復的樣子,有吹牛皮的意思,再轉義為“吹牛皮的人”。④通過狀態(tài)轉義,這是由擬聲詞模擬人或事物所處的狀況、狀貌特征或情態(tài)。例如,小寶寶的眼睛一直忽閃忽閃,好奇地打量這個世界?!昂鲩W忽閃”原指摹擬星星一閃一閃發(fā)光的樣子,這樣延伸為不停地“張開合上”的一種狀態(tài),再轉義為新生兒對世界好奇的狀態(tài)。?ildir ja?liq ta??an ajal.(戴著閃光頭巾的女人。)這里的“?ildir”本意“咕嚕咕嚕”,形容圓形物體滾動于光滑平面上的樣子,既而轉義為“閃亮的、光滑的”。
1.漢語擬聲詞中聲音向發(fā)出聲音的動作這種轉義路徑只有少數(shù)可以,并且不能單獨轉義,對語境依賴性很強。維吾爾語擬聲詞此轉義方式是單獨轉義,搭配能力很強。
3.對于一些模擬人的聲音動作的擬聲詞,其中隱含了這個人對一些事物的態(tài)度和看法,也可轉義為該聲音相對的動作。維吾爾語擬聲詞往往朝動作方向進行轉義,漢語擬聲詞則向態(tài)度進行轉義。例如,病了一個多月,身體一直哼唧著好不徹底?!昂哌蟆北玖x是對一些現(xiàn)象或事物感到不贊同,不滿意而竊竊私語的意思,在此先轉義為具有該種屬性特征的人,然后轉義為這種人不舒服的狀態(tài),衍生出這人身體一直好不完全的狀態(tài)。s?n ma?a ɡyrkirim?.(你別對我發(fā)火。)“ɡyrkir?”本義是“模擬海嘯山崩發(fā)出的驚天動地的聲音”,人一般在說話聲音很大的時候都是情緒不穩(wěn)定或不稱心的時候,故轉義為“發(fā)火”。
由于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語言體系大致相同,因此,漢語和維吾爾語擬聲詞的語義轉義擁有大致相同的轉移媒介和語義轉移方式。轉移后的語義類別,涉及到人物范疇、動物范疇或自然物體域等。但是,由于漢族和維吾爾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故漢語和維吾爾語擬聲詞的語義轉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維吾爾語擬聲詞語義轉義較為靈活,漢語擬聲詞的語義轉移對語境的依賴性較強,因此維吾爾語轉義具有穩(wěn)定性。維吾爾語擬聲詞的語義轉移過程比較簡單,漢語擬聲詞的語義轉移過程更為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