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燕 黃潔
[摘? ?要]班會作為中小學課程安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育教學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價值。雖然班會由來已久,但其仍存在內(nèi)涵不清、外延不明等問題,導致中小學班會常常流于表面或走向異化。從生成論教學哲學的理論視域整體闡釋中小學班會,即從本體論上考察班會如何存在、對其基本屬性進行分析,從價值論上澄清班會的教育價值,從認識論上明晰班會的變革取向,對加深教師對班會的理解,切實發(fā)揮班會的育人價值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中小學班會;基本屬性;教育價值;變革取向;生成論教學哲學
自1998年《中小學德育工作規(guī)程》(教基〔1998〕4號)規(guī)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應切實保證校會、班會、團(隊)會、社會實踐的時間”以后,班會已成為全國中小學課程安排中的重要一環(huán)。然而,對于班會的定位及其價值體現(xiàn),既缺乏相應的具體政策文件的指引,亦缺少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多由一線教師樸素的經(jīng)驗性探索而得。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追問中小學班會如何存在,澄清其教育價值,進而明晰其變革取向。
一、方法論審視:中小學班會的學理反思
班會雖已成為課程體系中的一項常規(guī)安排,但教師對其的認識依然存在諸多模糊之處。從概念上看,“班會”“班會課”“主題班會”等詞匯交叉混用。從性質(zhì)上看,對班會是一種會議活動還是一種課程認識不清。從功能定位上看,對班會應重在解決班級事務性問題還是進行品德教育,應強調(diào)班集體建設還是側重個體發(fā)展定位不明。從構成要素上看,對班會基本要素包含哪些方面并無定論。諸如此類問題,細究其因,主要在于缺乏對班會的整體性反思。生成論教學哲學[1]堅持對成交往的本體論、人文化成的價值論、關系思維的認識論,追求對事物的整體性認識,以其為方法論審視中小學班會系統(tǒng),確定班會作為一種特殊的(德育)課程與教學存在的本體定位,彰顯其立德樹人、真善美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明晰以復雜性、關系性、整體性思維為主的變革方向,有助于彌補班會既有研究方法論的視角盲區(qū)。
二、本體考察:中小學班會如何存在
1.中小學班會的構成要素
從生成教育理論特別是生成論教學哲學的本體論論視角看,班會是班主任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通過內(nèi)外信息通道與多種信息媒介,以真善美為價值取向進行交流的系統(tǒng)。在構成要素方面,靜態(tài)上,班會由班主任、學生、班會內(nèi)容、班會手段四個要素構成;動態(tài)上,班會包括教、學、班會信息、班會媒體四個子系統(tǒng)。從靜態(tài)要素向動態(tài)系統(tǒng)的轉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班會內(nèi)容轉化為班會信息,包括主體自身態(tài)度、意志、情感、興趣、思維方式等及其他一些隨機的、偶發(fā)性的流通于主體之間的信息。二是作為實體要素的班主任和學生轉變?yōu)榻?、學的活動,其中“教”側重教育、管理,“學”強調(diào)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三是靜態(tài)的班會手段轉變?yōu)閯討B(tài)的班會媒體,班會媒體作為有助于信息傳輸?shù)慕橘|(zhì),發(fā)揮著信息傳遞、儲存、呈現(xiàn)的功能。由此可見,班會之為“班會”,在于其具有固定組成要素,并且這些要素按一定的方式和順序產(chǎn)生聯(lián)系,并形成有機整體。
2.中小學班會的基本屬性及存在形態(tài)
對成性即“相依而在、相對而立、相反而成”[2],是中小學班會的基本屬性。在班會系統(tǒng)中,教與學形成了對成性關系,即意味著班主任并不是因為被賦予了這個角色任務而成為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學生也并不是因成為班級一員而必然成為承載班會性質(zhì)的基本要素。只有班主任切實成為班級教育的主體,與學生建立聯(lián)系,真實地、合目的地相互作用,才能使其角色得以實現(xiàn)。
班會存在多種表現(xiàn)形式,如好消息會、暢所欲言會、感激會、表揚會、制定計劃會[3]等,可處理除學科教學外幾乎所有的事務。當班主任以影響學生身心為直接目的處理這一系列事務,且引起了學生“學”的心理、行為時,班主任這個角色才得以確證,即無“學”不成“教”。同理,無“教”不成“學”。當班主任將班會的準備、組織、實施、評價全權交給學生,依照班會的對成性屬性,無論班會的形式如何多樣、民主,氣氛如何高漲,如果班主任未能在班會中體現(xiàn)“教”的作用,亦是“偽班會”。
“課”是班會的另一種常見存在形態(tài)。嚴格來看,班會缺乏相關的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不具備國家課程意義上的“課程”性質(zhì)。但當學校將其視為校本課程,以正規(guī)流程開發(fā),考慮具體教學實踐活動時,班會已然具有了課程的外在形式。同時,在對校本層面的“班會課程”縱深探索,將其落實為適合班情的“班級層面”的“班本課程”的過程中,來自班級各方面的信息即時輸入,構建了無數(shù)具體的班會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教”與“學”的統(tǒng)一,將“深層次”地促進學生成長。
概言之,班會中教與學的對成關系是班會系統(tǒng)運演的基礎,是班會獲得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前提性條件。
三、價值澄清:中小學班會的教育定位
教育價值主要是指從教育功能出發(fā),探討教育對于個人、群體、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作用和意義,體現(xiàn)的是教育的功能屬性與主體需求相契合的社會關系[4]。中小學班會的教育價值主體至少包括學生個體、班集體、學校組織。
學生個體是班會首要的價值主體。班會常以問題、目標、任務為取向,同時依據(jù)社會熱點和學生成長現(xiàn)實問題及發(fā)展需要設定主題,從而觸動學生心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班集體作為價值主體,是連接學生個體與學校組織的橋梁。班級中學生之間、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具有生活情境性的交流和溝通,可增強班集體對學生的吸引力,提升班級凝聚力,提高班級建設質(zhì)量。
班級作為一個整體,深嵌在學校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關系網(wǎng)中。班會對外部環(huán)境保持著一種隨時可以吐舊納新的開放狀態(tài),而班會的整體效果又反過來作用于教學系統(tǒng)等外部環(huán)境。這亦是班會成為學校德育主陣地的重要原因。
四、思維轉換:中小學班會的變革取向
立德樹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實踐培養(yǎng)人的基本指示,也是班會的價值落腳點。依據(jù)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班會未來的變革取向應朝著個人、集體、社會統(tǒng)一的方向前進,三者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真、善、美。
一是培養(yǎng)“真”人——以復雜性思維啟“真”。哲學意義上的“真”的基本內(nèi)涵為符合規(guī)律。依據(jù)不同的目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皆可能成為班會內(nèi)容,但都必須堅持真實認識、全面判斷、客觀評價的原則。人、事、物都處于無限的、復雜的、潛在的或顯在的關系中,想要全面、真實地認識,就要用開放、動態(tài)的眼光關注事物的內(nèi)外部聯(lián)系,用歷史的眼光考察事物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用復雜性思維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立體地認識,這是“真”人的應有之意,更是立德樹人所樹之“人”在班會中的具體形象。
二是使人向“善”——以關系性思維揚“善”。當前“雙減”政策之下,基礎教育回歸教育本源,涵養(yǎng)學生品性、助長學生生命,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人生底色的使命再一次被重申?!洞髮W》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辈粌H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而且讓他人明白道理,變得光明良善,這仍然是當代青少年的培養(yǎng)方向。當前中小學中存在不少因缺乏班級凝聚力、向心力而失去“靈魂”的班級,對這樣的班級,需要完成價值取向上的轉換,擴大學生的格局。如何擴大格局?張載認為“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5]”。要從以“物”的方式轉變?yōu)橐粤⒆阌凇瓣P系”中“人”的方式來認識“人”,即從“我和它”的關系轉變?yōu)椤拔液湍恪钡钠降汝P系。以此為追求,則學生無論在班級,還是以后在社會都能以“美美與共”的態(tài)度處之。
三是崇尚“美”的境界——以整體性思維育“美”。科技迅速發(fā)展,社會急劇變化,人成為工具理性操控下的“單向度的人”,人們需要更大的智慧才能在當下復雜、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找到個體與自我、社會、自然的和諧與平衡?!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6]。由此可見,中者、和者,美者也。班會如何“和中而美”? 一方面,班會各要素自身和諧;各要素之間關系和諧;各要素與外部環(huán)境和諧;班會整體與外部環(huán)境和諧。另一方面,所有的“和”都服務于學生之“和”,以整體性思維來觀照學生之“和”:一是自我內(nèi)在之“和”。橫向上,學生身體與心理協(xié)調(diào)、理性與情感共同發(fā)展、知識與智慧并存、利益與理想共在;縱向上,尊重并欣賞個體發(fā)展的時序性與差異性。二是人與他人、社會、國家之“和”。人與他人、社會、國家的關系在教學中表現(xiàn)為人與文化的關系,班會通過人與文化的雙重建構,消解人與文化的緊張對立,實現(xiàn)個體與文化生成的雙重演進。三是人與自然之“和”?!疤斓嘏c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地”本是與我為一,為我“父母”,和諧共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如何與天地萬物相處日益成為當代社會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課題,自然也應是中小學班會分析、判斷紛繁復雜事件的價值依據(jù),育人為美的基本內(nèi)容。
實踐上,全國中小學校的班會形態(tài)多樣,同時也不斷顯露出各類現(xiàn)實問題;理論上,中小學班會的研究與校本課程開發(fā)、學校德育、班級體建設等問題的研究相交織,所關涉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仍需深入探究。未來,仍要加強對中小學班會的學理探究,建設真班會,充分發(fā)揮班會在學生、班級、學校發(fā)展中的教育價值,培養(yǎng)真善美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廣君.生成論教學哲學的核心觀點[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4(02):30-38.
[2]張廣君.教學本體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195.
[3]楊俊,李寧.班主任應注重班會類型的多樣性[J].教學與管理.2003(10):25.
[4]盧旭.教育價值的多元、混亂與秩序重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2(05):36-38.
[5]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31.
[6]梁海明.大學中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77.
(責任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
2159501186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