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邱平 邵麗晶 蔡 麗 向 兵,2 曾 婧,2△
【提 要】 目的 探討10~15歲兒童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相關性,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利用“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數據,通過因子分析確定兒童及其父母親的膳食模式,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和偏相關分析,研究兒童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結果 篩選出10~15歲兒童數據,經篩選和匹配后,共得出2035組兒童-父親-母親研究數據資料。共提取出4種膳食模式,分別為高蛋白模式、肉類模式、素食模式和油脂模式。兒童的四種膳食模式得分與其父母親的四種膳食模式得分均呈正相關(P<0.001),其中兒童與其父母親的肉類模式得分相關程度最大(r兒童-母親=0.72;r兒童-父親=0.66),其次是素食模式(r兒童-母親=0.50;r兒童-父親=0.51)和高蛋白模式(r兒童-母親=0.50;r兒童-父親=0.41)。結論 10~15歲兒童與其父母親的膳食模式具有相關性,但與每種膳食模式的相關程度存在一定差異。
兒童時期是個人飲食行為形成的關鍵期,若兒童不良飲食習慣在此期間未得到及時有效地糾正,則很大可能會持續(xù)到成年期[1]。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兒童飲食不合理、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等問題,繼而引發(fā)兒童期及成人期諸多疾病,如兒童超重肥胖和成人期多種慢性疾病[2]。有研究表明,我國兒童飲食行為問題較為普遍,所以實施正確有效的兒童飲食教育干預尤為關鍵[3]。在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眾多因素中,父母親對其孩子的飲食行為習慣可能起著直接的,重大的影響。目前,在兒童及其父母飲食關系的國內外研究中,主要有父母與孩子飲食攝入量、某單一營養(yǎng)素或食物種類、某類食物消費的相關性研究[4]。但這些研究結果相差較大,結論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且大部分的研究數據來自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與單獨的營養(yǎng)素研究或某食物類別中的單個食物研究相比,研究人群的整體飲食習慣更具現實意義[4]。而膳食模式可以分析整體食物狀況并可以考慮到不同食物和營養(yǎng)素之間的相互作用[5]。因此,若證實親子膳食模式存在某種較強的相關性,這對以后設計有效的以家庭為基礎的兒童營養(yǎng)干預措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兒童膳食模式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為兒童營養(yǎng)干預和營養(yǎng)教育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中10~15歲兒童及其父母,經匹配和相關指標篩選后,共有2035組兒童-父親-母親納入本次研究,其中男生1035名,女生1000名。
2.分析指標
本次納入的分析指標有:兒童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身高、體重、性別、地區(qū)、民族等;父母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等。兒童的膳食模式、父母親的膳食模式。通過食物頻率調查問卷(FFQ),調查兒童及其父母上周食物攝入頻率,最終確定膳食模式。食物種類包括:肉類、魚蝦類、豆制品、乳制品、蛋類、新鮮蔬果類、腌制食品類、油炸/膨化食品類。
3.超重肥胖診斷標準
根據身高和體重的測量結果,計算出孩子和父母的BMI(BMI=體重/身高2(kg/m2)),BMI被用作評估個人超重和肥胖的指標。兒童和父母的超重肥胖分別采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WGOC)推薦的相關標準和衛(wèi)生行業(yè)標準(WS/T 428—2013)進行確定。
4.膳食模式的構建和分析
根據食物頻率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以確保滿足因子分析的條件。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后,通過因子分析將八個食物組納入模型,因子旋轉后,根據特征值,碎石圖,相關專業(yè)知識,食物特征等最終確定膳食模式的數量和名稱。計算因子得分,因子得分越高,代表攝入此類食物頻次越多[5]。
5.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tata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對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并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和偏相關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檢驗水準α=0.05。
1.基本情況
表1 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中兒童的平均年齡為12.58歲,超重率為7.57%,肥胖率為4.96%。其父親、母親的平均年齡分別為40.53歲和38.75歲,超重率分別為26.58%和22.06%,肥胖率分別為6.44%和4.72%。兒童父母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父親、母親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分別占82.16%和87.62%。
2.膳食模式
經計算,兒童及其父母食物食用頻次數據的KMO值分別為0.704、0.658、0.676,均大于0.6,Bartlett球形檢驗P值均<0.001,此數據適用于因子分析。兒童、父親、母親的4種飲食模式的累積方差貢獻率分別為65.49%、66.18%、66.38%,各因子載荷系數均在0.4以上,特征根均大于1。通過因子分析結果最終得到4種膳食模式,以食物組成特點作為命名依據,分別命名為高蛋白模式、肉類模式、素食模式、油脂模式。
表2 兒童及其父母4種飲食模式因子載荷矩陣(n=2035)
3.兒童膳食模式的雙變量相關分析
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方法,分析兒童膳食模式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和其它可能相關因素的相關性。詳見表3。
表3 兒童與其父母膳食模式的相關分析
4.兒童與其父母膳食模式的偏相關分析
根據雙變量相關分析的結果和結合相關文獻[6],選取了可能影響父母與孩子飲食相關的因素,并對其進行調整,分析兒童膳食模式與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最終在偏相關分析中采用兩種模型,模型1調整了與兒童自身相關的因素,模型2則在模型1的基礎上調整了與父母相關的因素。根據結果,模型2得出的相關系數相比于模型1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這也更能夠反應實際飲食的相關性,因為模型2調整了更多比較全面的影響因素,是比模型1更為完整的模型。但為了防止過度調整的情況發(fā)生,本文也選擇了模型1作為參考。結果顯示,兒童膳食模式和父母親的膳食模式均有相關性,P值均小于0.001。詳見表4。
表4 兒童與其父母膳食模式的偏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因子分析,兒童及其父母親均一致提取出了四種膳食模式:高蛋白模式、肉類模式、素食模式和油脂模式。兒童及其父母的膳食模式具有相關關系。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兒童膳食模式得分與其父母親的相應膳食模式得分均呈正相關,但每種膳食模式的相關強度存在一定差異。肉類模式和素食模式相關性較強,說明兒童攝入動物類食物和果蔬類食物的習慣受父母親的影響較大。豆奶蛋類食物的攝入也和父母相關,但關聯性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與父母親的奶制品攝入頻次稍低于兒童有關,如存在學校免費提供牛奶和家長有意識地為孩子額外補充奶制品等情況。油脂模式的關聯性最低,油脂模式為不健康的飲食模式,主要以攝入油炸/膨化類食品為主,如小吃,零食。由于其油脂和糖類含量較高而具有較好的口感,而被很多孩子所喜愛。而父母相比于孩子,有更高的自控力,也更清楚這類食品對健康不利,因此他們在油脂模式上的關聯性相對較低。Bogl等人研究表明,比起不健康的食物,相對健康的食物的親子飲食相關性可能更強[7]。油脂模式的關聯性雖然偏低,但也存在關聯,如果父母親平時更喜愛攝入這類食物,兒童有可能會更多頻次地選擇這類食物。所以兒童的膳食習慣養(yǎng)成,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父母親飲食行為和習慣的影響。
此外,兒童與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可能稍強于兒童與父親,這與國外的相關研究結果相似[4,8]??赡芘c母親更關注孩子飲食,家中更多情況下是母親為孩子準備食物有關。也有研究表明,母親的喂養(yǎng)責任常常大于父親,這也可能導致父親和母親與孩子飲食相關性的差異[9]。因此,父母雙方都必須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早日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尤其是母親,其對于整個家庭的健康飲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營養(yǎng)教育中,應該要更加注重對母親的營養(yǎng)教育。
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地比較了以飲食模式為基礎的親子飲食的相關性,比起從其他方面來描述親子飲食的相關性研究,從整體飲食水平來描述親子飲食關系,其相關性更強,這也與國外的相關研究結果相符[4]。相比于通過比較不同食物組之間的消費或飲食質量情況的親子飲食的相關性研究,膳食模式可以包括范圍更廣的食物,同時有關膳食模式的營養(yǎng)教育及干預的可行性高,便于指導,這對日后設計有效的以家庭為基礎的干預措施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在今后對孩子和父母的飲食健康教育中,可以選擇從整體的膳食模式方面對健康飲食進行指導教育,讓他們了解并選擇健康的飲食模式,這在指導并促進孩子健康飲食和控制孩子超重肥胖方面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首次運用具有中國代表性的數據研究兒童及其父母親膳食模式的關聯性;兒童與其父母親的數據資料均對應,資料匹配度更高。不足之處:食物食用頻次數據均由調查對象自行報告,可能存在回憶偏倚;食物類別較少且缺少每種食物的確切攝入量;使用因子分析來建立膳食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