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萍
形聲字是漢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形聲字由形符和聲符組成。通常情況下,聲符相同的字讀音相同或相近。以“爰”為例,“媛”“瑗”“湲”“楥”“喛”的讀音均為[iuan35]?!芭焙汀盁湣钡淖x音則同其他從“爰”得聲的字不同,本文將主要探究其原因。
《說文解字》記載:“煖,溫也。從火爰聲”[1]209,“煗,溫也。從火耎聲”[1]209。這表明,煖、煗同義換讀?!稜栄拧め屟浴贰办?,煖也”[2]20,未收錄“暖”?!垛犓螐V韻》記:“煗,說文曰溫也,乃管切。暖,亦同。煖,火氣亦上同,又音暄?!盵3]92“暖”字讀音意義與“煖”“煗”相同,三者是異體字。通過查閱韻書和字書,以時間線為軸,筆者整理了“煖”“暖”“煗”的讀音及釋義,如表1所示。
《爾雅》和《說文解字》均未收錄“暖”字,不能排除漏收的可能。所以,“暖”字在漢代或者漢代早期是否出現(xiàn),還需要查閱資料以及與出土文獻相結合進行考證,本文不多加贅述。
表1 “煖”“暖”“煗”讀音及釋義一覽表
續(xù)表1
筆者推測“煖”“暖”讀音釋義的變化應該發(fā)生在唐宋時期。成書于隋朝的《切韻》(1)本文所查《切韻》為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中收錄的王國維《唐寫本〈切韻〉殘卷》版。將“暖”“煖”“煗”三字讀音標注為“乃管切”,并標明“‘暖’或作‘煗’‘煖’”[4]80。證明至少到隋末三者互為異體字,讀音釋義尚未發(fā)生較大變化。唐朝時期的韻書目前較難查詢,筆者從《廣韻》入手?!稄V韻》全名為《大宋重修廣韻》,丘雍等人奉詔根據(jù)前代《切韻》《唐韻》而作,進行一定的增字加注,增改了些韻目。既然是在《切韻》《唐韻》的基礎上增字加注而成,那么《廣韻》應當保留了大量唐代語音。宋仁宗時期的宋祁、鄭戩曾上書痛批宋真宗年間編撰的《廣韻》多用舊文,從側面印證《廣韻》中保留較多唐代時期的字音和字義。對比《廣韻》和《切韻》發(fā)現(xiàn),此時“煖”同“煗”的釋義出現(xiàn)了差別,證明唐至北宋時期,三者讀音釋義發(fā)生了變化。
三者讀音釋義的劇烈變化應該發(fā)生在宋朝時期。該時期的不同韻書對于三者的注音釋義均有不同。1066年成書的《類篇》中“煖”增加“火遠切”和“許元切”兩種讀音?!芭痹黾印叭岚p”義,與《集韻》和《廣韻》中的釋義讀音相比皆有變化。1162年的《增修互注禮部韻略》中,“煖”的讀音再次變化,“火遠切”變?yōu)椤皼r袁切”。說明南宋時期“煖”“暖”的讀音釋義變化較大。之后的《五音集韻》《古今韻匯舉要》等書中“暖”“煖”“煗”三字的字義讀音與宋朝時期的韻書基本相似。據(jù)此可以推斷,“煖”“暖”讀音釋義的變化主要發(fā)生在唐宋時期。唐朝到北宋時期所產生的變化較小,北宋到南宋時期變化較大。
“煖”和“暖”的讀音和意義基本相同,可以看作同義換讀。為了方便研究,本文主要從“煖”字讀音的演變下手。
觀察表1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演變過程中,“煖”字主要有三個讀音,分別是“乃管切”“火遠切”“許元切”;讀“乃管切”時,讀音釋義均與“煗”字相同,表示“溫”;“火元切”也表示“溫”義;當其讀為“許元切”時,表示“曝”。
關于“煖”字讀音變化的原因,筆者有三種設想:一是從“爰”得聲的遺存,二是受“煗”字讀音影響,三是新義項的增加?,F(xiàn)就以上三種假設進行論證。
“爰”今音為[iuan35],王力擬“爰”上古音為[ǐwan](2)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整理,王力上古擬音。。而“煖”今音為[nuan214]。通過查閱字書發(fā)現(xiàn),“煖”的三種讀音“乃管切”“許元切”“火遠切”既不同于王力所擬的“爰”中古讀音[ǐwan]又與“爰”不屬于同一韻目。因此第一種假設不成立。
“煖”字最開始出現(xiàn)時,也是從“爰”得聲。《說文解字》“煖,溫也。從火爰聲”[1]209證明在漢代時其讀音與“爰”相同?!墩f文解字》對“煗”的解釋是“溫也。從火耎聲”[1]209,證明該字在許慎所處的時期讀音與“耎”相同。即在漢代,“煖”和“煗”二字只是意義相同,讀音并不相同?!盁湣焙汀盁潯眱蓚€字,在這一時期,讀音不同,字形不同,表示同一個意義。這兩個字應為同義換讀。
上文提到《切韻》明確標明“‘暖’或作‘煗’‘煖’”[4]80,證明兩個字逐漸從“同義換讀”演變成互為異體字,“煖”字讀音已經發(fā)生變化?!垛犓螐V韻》載:“爰,雨元切。于也,行也,為也,焉也,哀也,引也。亦姓,出濮陽亦舜裔胡公之后,袁或作爰。”[3]67《鉅宋廣韻》中對“煗”的解釋為“煗,《說文》曰溫也,乃管切”[3]92,與《說文解字》一致。而《鉅宋廣韻》中提到,“煖”當“溫”,讀音與意義同“煗”相同。即“煖”字不再從“爰”得聲,而是受“煗”影響變?yōu)椤澳斯芮小?。因此,二者意義相同,“煖”的讀音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受“煗”的影響。
當某個字出現(xiàn)新的義項時,需要用不同讀音來區(qū)分新舊義項?!稜栄拧め屟浴酚涊d“燠,煖也”[2]20,《說文解字》認為“煖”是“溫”的意思,從爰得聲,并未提及其他義項?!垛犓螐V韻》中“煖”有兩個含義:一是“溫”,二是“火氣”。表“溫”時,讀為“乃管切”;表“火氣”時,讀為“況袁切”。與《說文解字》相比,“火氣”是新增義項。為了區(qū)別新舊兩個義項,“煖”增加了“況袁切”這一讀音。
起初,表“溫”的“煖”和“煗”二字讀音不同?!盁湣睆摹半肌钡寐?,為“況袁切”,袁可作爰。“煗”從“耎”得聲,“乃管切”。隨著時間的流逝,語音發(fā)生一定變化。唐末宋初,“煖”有了一個新的義項“火氣”。為與作“溫”時的用法相區(qū)別,“煖”表“溫”時借鑒“煗”的讀音,變?yōu)椤澳斯芮小?。因此,“煖”同“煗”的關系從最初的同義換讀變?yōu)榱嘶楫愺w字。而“況袁切”這一讀音,專門被用來表“煖”的“火氣”義。